孫益欣
摘 要:“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出的重要的發展倡議,對于國家的政治、安全利益均有維護作用,同時能夠促進沿線地區的共建共榮。這一倡議的提出不僅符合國內發展水平及國際發展趨勢,更是對時代責任的擔當。
關鍵詞:全球化 中國崛起 時代發展 責任
中圖分類號:F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8(a)-155-02
絲綢之路可謂是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自西周周穆王西巡三萬五千里,到張騫踏平坎坷使得絲路成大道;從班超兩使西域促友好,到玄奘獨自一人奔赴海外取經求法;從馬可波羅遠赴重洋來中國,到鄭和七下西洋開航路。“絲綢之路”產生源頭,基于純粹的貿易需求,但是其載入史冊,流傳千古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其帶來的經濟利益。漢代史籍已經明確指出:張騫的西域之行除了經濟層面的考慮,更是基于軍事、外交和政治層面的考慮。比如與大月氏聯合起來,共同消除匈奴對邊境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在此過程中,同樣促進了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
毋庸置疑,絲綢之路是一條創造財富,充滿奇跡的路,但是,由于其地理、氣候的復雜性,交通技術的落后性,對于我們的祖輩而言,更是一條艱難跋涉的路。
作為新時代的“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同樣對于國家的政治、軍事安全等方面都有鞏固作用,也會促進沿線地區的共同發展。“一帶一路”旨在迎合全球化的大趨勢,繼承古絲綢之路的開放傳統,秉持包容的精神,加強跨地區的交流和融合,不僅使得每個參與國都從中獲益,更期望獲得整合效應,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1 “一帶一路”的提出背景
“一帶一路”提出是在全球化和中國崛起的背景下提出的。
全球化從字面上理解,指的是全球各國的聯系不斷增強,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彼此依賴加深,形成全球為一整體的趨勢。
從歷史上看,危機是促使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比如為了應對蘇聯、中國、印度等國家崛起而形成的歐盟;為了度過金融危機而形成的歐亞經濟共同體;為了幫助發展非洲的民主人權,減少武裝戰亂而建立的非洲聯盟。而世界目前的格局也十分嚴峻,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危機。比如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戰爭;比如火山爆發、地震;再比如黑洞、行星撞擊、地球毀滅等。隨著危機的不斷擴大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嚴峻性。
但是危機中也蘊含著新的希望和新的機遇。其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探索未知的能力不斷擴大;其二,縱觀歷史,任何危機,大到生物滅絕,小到金融危機,都有著一定的周期性和間隔性,而這種時間間隔恰好為我們躲避甚至戰勝危機提供了可能;其三,從世界發展的趨勢來看,區域一體化,全球化的進程都在不斷加快,在和平共處中凝聚力量共同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其四,隨著中國的崛起,一方面,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擴大,近年來也提出了許多具有國際視野的提議都被重視和認可,最為標志性的就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另一方面傳統的東方文明在悄然復興,仁義和諧,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也在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中不斷凸顯出來,更加速了全球資源的凝聚,為世界一統提供了價值導向。
比如“一帶一路”所倡導的打造“命運共同體”就是我國政府提出的關于人類社會的新理念,源自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又歷久彌新的“天下”情懷。“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解決人類命運面臨的宏大課題,超越了種族、國家,在合作中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基于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和全球化的治理水平,而這也恰恰是當今世界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隨著時代的進步,全球發展越來越以文明融合為內核,文明沖突為表層。全球各國更多的通過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法律,實現全球治理的有序化。同時,全球互相依賴的程度不斷加深,新興經濟體對于世界經濟的貢獻增加,以中國、印度、巴西等國為代表,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經濟復蘇的主力。毋庸置疑,各個國家都能從自由貿易中獲得不同程度的好處,但是目前貿易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力,減少不必要的邊境貿易的壁壘依然是時代的呼喚,“一帶一路”的實施是人類的福音。
總而言之,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具有世紀性構想的“一帶一路”的戰略在國際社會中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同時,“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也是符合全球化趨勢的,符合人類發展進程的,是時代之需,也是大國之責。
2 “一帶一路”的合理性
2.1 “一帶一路”的提出符合時代的需要
從目的上看,中國建設“一帶一路”旨在推動經濟進步,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促進沿線地區的共同發展;從機遇上看,不論從政治還是經濟等多個維度論述,現在正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恰當時機;從預期結果看,通過實際的效果和理論的推演,“一帶一路”實施的意義重大,效果良好。
首先,推進“一帶一路”有利于保障我國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將會深化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安全治理合作,形成安全治理的合力,深化合作也有助于提高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互信,進一步維護我國的政治和安全利益。“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化解我國的過剩產能危機,改善國內沿線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并優化我國的貿易結構和出口結構。
其次,推進“一帶一路”可以助力于參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從而使得合作方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中國的龐大外匯儲備及技術施工優勢可以幫助沿線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且中國確有出資幫助周邊國家修建鐵路等。在合作中雙方的友好合作關系進一步發展,貿易使得雙方的經濟均有發展,這一戰略構想有利于互惠互利的資源配置。
最后,這一倡議有助于促進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加強國際間的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有利于全球的經濟發展。
2.2 “一帶一路”的提出也有發展的基礎
從經濟角度來看,我國對于邊境地區的貿易需求持續增加,跨國合作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中國與西亞各國雙邊進出口規模迅速擴大,2012年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7.9%,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互補性強,在各自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貿易合作空間日益廣闊。劉紅則從互聯網經濟方面分析,發現“2014年‘雙11阿里巴巴網絡交易平臺一天的銷售金額高達507億人民幣,反觀美國,感恩節三天網絡交易總金額也只有407億人民幣”。我國的國民經濟呈繁榮的態勢,隨之而來的,是我國國民需求的迅速增長。“一帶一路”的提出,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世界上存在的貿易壁壘,通過合作互補使每個國家都變得更好。
2.3 “一帶一路”的推進同樣離不開各省份的參與支持
陜西著眼于開通對外開放通道,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新疆則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寧夏推進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建設,黑龍江表示完善對俄鐵路通道,國內相關省份紛紛制定實施規劃方案, 結合自身特點優勢出臺能夠推進合作且可以適應一帶一路戰略的政策。同時國內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也是重要因素。通過不斷的發展,中國在技術和經驗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中國的高鐵技術,已經是世界頂尖水平。
從參與國家來看,沿線地區國家大多數都表示參與支持,為我國建設“一帶一路”的提供了相當有利的環境。亞歐大陸不僅在文化和自然條件方面都有著先天的優勢,從地緣的視角來看是一個整體,具有地緣的延續性,這一優勢極大地促進了這個地區中各國的合作。并且中國與沿線地區國家有著傳統的合作伙伴關系,合作基礎比較堅實,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東盟、阿拉伯國家之間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合作。袁新濤整理發現,“一帶一路”受到亞歐國家的廣泛響應: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巴基斯坦總統侯賽因、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意大利總理倫齊等都對這一戰略表示認可,《關于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阿拉伯國家《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也指出愿意進一步擴大經貿合作。
從技術水平來看,技術的發展為“一帶一路”的推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支持,其中包括科技水平和軍事力量。互聯互通需要信息技術,鐵路修建需要建筑知識,海運航行更是涉及航海、地理等一系列技術,這些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一帶一路”提供了技術支撐。軍事力量的發展也為我國推進“一帶一路”保駕護航。無論是2009年國慶大閱兵,還是2015年的抗戰勝利紀念大閱兵,都充分展示我國強盛的軍事力量,為后續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保障。
3 結語
“一帶一路”的提出,不僅有利于我國自身的發展,更有利于世界的共生共榮。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題和“經濟全球化”的國際背景。正是有了以上提到的種種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國家才能順應歷史把握機遇,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
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實際上就是文化不斷融合,經濟不斷交融,各個國家和地區不斷合作的全球化的過程,這是大勢所趨,無法阻擋。而且,站在全人類的角度,我們所面臨的地球的生存與毀滅,以及和地球相關的火山爆發、地震等是遠遠比只著眼于自身經濟發展更為嚴峻的問題。在全球一體化加速的進程中,中國主動提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設想是具有世界格局的,是對時代責任的擔當。
參考文獻
[1] 柳思思.“一帶一路”:跨境次區域合作理論研究的新進路[J].南亞研究,2014(2).
[2] 丁忠毅.“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西部邊疆安全治理:機遇、挑戰及應對[J].浙江社會科學.
[3] 安宇宏.“一帶一路”戰略[J].宏觀經濟管理,2015(1).
[4] 劉紅.“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機遇與風險論析[J].人民論壇, 2015(29).
[5] 袁新濤.“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理論月刊,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