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半個多世紀以來,橫濱充分利用日本首都圈建設契機發展成為日本第二大城市。橫濱與天津都屬于典型的雙重“雙核結構”,區位環境相近。借鑒橫濱在首都圈中的定位與發展模式、城 市功能分擔、承接首都產業轉移、“站城一體化”開發等經驗,天津應在發揮天津港物流優勢、吸引新區人口來津居住、發展城市連綿帶、承接異質型產業、專業人才培養與輸送等方面著力發展。
關鍵詞:橫濱 天津 京津冀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c)-140-02
在全球化與網絡化的作用下,門戶城市從溝通區域內外的中心城市,逐漸發展為全球戰略性資源、通道和產業的控制中心。天津是一個特殊的門戶城市。由于距離首都北京只有130多公里的距離,一直以來天津作為經濟中心難以超越北京。然而,隨著首都圈國家戰略的確立,北京開始疏散其經濟功能,這給天津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如何緊抓這一歷史性窗口機遇,加速現代化天津建設,不妨借鑒一下日本橫濱的發展經驗。日本的橫濱市與我國的天津市具有相近的區位環境,皆地處半封閉海灣內側的首都城市圈內,其城市發展經驗及對首都圈腹地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值得天津思考和借鑒。
1 橫濱在首都圈中的定位與發展
20世紀50年代,日本東京開始進行首都圈整備規劃,先后建立了7個副都心。橫濱利用日本都市圈首都功能疏散的發展機遇,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由之前的落后城市一躍成為現在日本的第二大城市。橫濱市內有位于東京灣西岸的橫濱港。橫濱港具有現代化的管理經驗,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港。借鑒橫濱在首都圈中的定位與發展模式有利于天津開拓城市發展思路。橫濱的城市發展主要經驗如下。
1.1 兩個“雙核結構”
東京和橫濱是典型的“雙核結構”,兩座城市在城市發展定位上有著明顯的差別。東京是日本的首都,是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橫濱是日本首都圈面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城市,是日本最重要的國際貿易港之一。
橫濱市中心與新橫濱又形成了一個“雙核結構”。新橫濱是通過新干線車站選址遠離主城區并發展為城市新中心的典型案例。新橫濱的定位不同于橫濱市,是形態緊湊、功能復合的新中心。為了避免雙核功能趨同,橫濱市總體規劃提出新橫濱地區主要發展 IT產業,橫濱市中心則加強同橫濱未來港的聯系,發展旅游觀光產業。新城不依附老城發展,與老城產業聯動,功能互補且不趨同,這是新橫濱得以開發的關鍵。
1.2 日本首都圈的城市分工協作
在日本的首都圈建設中,非常重視產業分工協作。為了解決東京灣地區港口的競爭問題,日本于1967年提出了《東京灣港灣計劃的基本構想》,對7個港口進行了職能分工,使各港口依托自身資源與特色優勢,形成了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結構。千葉港專注于原料輸入,東京港集中于內貿,川崎港專為企業輸送原材料和制成品,橫濱則主要負責對外貿易,承擔著整個首都圈的國際貿易、工業品輸出、集裝箱貨物集散。產業分工協作制度使港口間的競爭轉變為協同發展,不僅使各港口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還提升了東京灣地區港口的整體競爭力。
1.3 吸引首都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發展
20世紀50年代后期,日本為了減輕東京的城市負擔,促進與周邊地區的均衡發展,決定將產業和人口向外轉移。橫濱為吸引東京的產業轉移,制定了一系列的投資政策,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投資管理體制,并輔以優惠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東京企業。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入駐橫濱臨海工業帶和67個工業園的2332家企業中有半數來自東京。橫濱在2010年還成功說服日產汽車把總部由東京遷至橫濱,實現了橫濱多年來一直想吸引日本大企業來橫濱投資的目標。
同時,橫濱港一直以滿足客戶需求為核心,努力改善軟件環境建設。如集裝箱碼頭全天候工作,保證向船舶提供快速暢通的服務;建立工作協調機構,簡化申請裝卸貨物手續;減少船舶的港口費用,減少周日靠港船舶和作業貨物的設備使用費,推行有競爭力的貨物裝卸作業收費標準。
1.4 分擔首都圈第三產業功能
橫濱通過啟動“未來港口21計劃”,成功地分擔了集中于東京的首都圈商業及國際交流等功能,促進了首都圈的均衡發展。“未來港口21計劃”就是將橫濱市中心地區及濱水區域連為一體,重新整建。整建后的未來21世紀地區煥然一新,不僅洋溢著歷史風情,而且成為海和綠地環繞的城市休閑空間。港灣未來21世紀地區不僅吸引了本地市民,而且吸引了大量東京市民到這里休閑度假。港灣未來21世紀地區的開發與建設吸引了多家公司本部及商業、文化設施在該地區集聚,給橫濱市帶來了經濟的繁榮。
2 新橫濱的“站城一體化”開發
新橫濱由新干線站點發展成為橫濱市新中心,并實現了從“工作在新橫濱”到“生活在新橫濱”的轉變,是日本新干線站點站城一體開發的成功案例。新橫濱站城一體化發展的主要經驗如下。
首先,明確開發時序,有序開發。新橫濱開發階段性目標明確,城市建設有序。首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考慮產業需求,利用便利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吸引企業進駐,通過提供工作崗位聚集人氣后逐漸滿足食品、生活用品、娛樂設施等多樣化需求,豐富城市的生活功能;發展后期,更新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實現職住平衡。
其次,完善提高各種交通要素。縮短通勤時間是吸引老城和東京都市圈內其他城市人口來新橫濱就業的必要措施。與新橫濱站接駁的有JR地鐵線和橫濱市營地鐵線,其中市營地鐵線連接新橫濱和橫濱市中心,加強老城與新城的聯系。除了人口流動,物資流動對新城發展也很重要,因此道路交通系統不容忽視。與新橫濱站連接的環狀2號線和經過新橫濱的高速橫濱環狀北線,增強了新橫濱公路運輸能力。新橫濱還在后期開通了通往成田機場的大巴,將新橫濱IT產業發展推上了一個新高度。實現高鐵和空港聯運,可以大幅節約時間成本,吸引對時間敏感的產業,如展覽物流業、高新技術產業及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引領城市產業升級。此外,新橫濱的停車場配套相當完善,還配建了自行車停車場,提高了道路系統的利用率。
最后,避免功能趨同,打造城市特色。為了避免功能趨同,新橫濱的四個區域各具特色,主導功能有IT高新科技、商務辦公、體育競技、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保護,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降低城市內部的同質化競爭。除了IT產業之外,新橫濱還大力發展體育事業。通過舉辦各種體育賽事、音樂會和演唱會等,大力提升新橫濱的知名度。2002年承辦世界杯后,新橫濱的客流量穩步上升,增加近一倍。此外,完善居住環境、健全醫療、開發地下空間、保護生態、加強防災等也是新橫濱開發的重要舉措。
3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對天津的對策建議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是國家的大布局,是我們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新機遇。天津承載著打造“一基地三區”的歷史重任,擁有新海新區等“金字招牌”,具有區位、港口等明顯優勢,發展空間十分廣闊。橫濱(新橫濱)——東京(副都心)與天津(濱海新區)——北京(雄安)在區位結構上極為相近。如何對接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做好協同發展,減緩首都職能壓力,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雄安新區的設立,勢必在分散首都功能方面重新進行戰略定位和產業布局。天津在服務雄安新區的同時,應借鑒日本首都圈的發展經驗,及時把握動向,抓住機遇,協同發展。
第一,依托天津港優勢,強化物流服務業。利用雄安新區的內陸特點,充分發揮天津港優勢,主動承擔雄安新區原材料和零部件進口、產品出口等方面的職能。未來雄安新區及京津冀地區將形成一個龐大的消費聚集區,天津港在消費品的物流方面發揮作用大有可為。通過打造有特色的、環境優美的綜合商業地區,吸引北京、河北的人來天津休閑度假,旅游購物。
第二,以站點為核心高密度開發,發展城市連綿帶。隨著鐵道網絡的不斷完善,未來沿線車站站點將成為城市間的重要節點。雄安新區的設立有利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效緩解北京“大城市病”。在臨近雄安新區的天津相關地區通過開發住宅,打造有特色的、環境優美的綜合商業地區,實現“工作在雄安,居住在天津”的愿景,并吸引北京、河北的游客來津休閑度假,旅游購物。站城一體化的開發,不僅可以使天津城市中心有效“瘦身”,還能吸引雄安新區的年輕人來津居住,分散北京的人口壓力。
第三,明確城市發展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天津要與北京、雄安新區在城市功能定位、產業布局規劃等多方面加強溝通,吸引除雄安新區產業定位以外的其他北京產業功能,與雄安新區形成相互間的產業互補鏈,利用天津已有的工業基礎優勢吸引北京技術人才和相關企業,在天津建立研發轉化和孵化基地。同時,在濱海新區和雄安新區的發展規劃方面,要避免功能趨同,相互之間形成聯動互補的關系。
第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教育培訓資源。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城市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之一,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活力。河北省與北京、天津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文化教育方面落差較大,天津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一方面通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開展文化藝術活動、打造藝術文化教育平臺、設立各種文化藝術評獎及文化基金等舉措,提高市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提升城市知名度,帶動城市經濟增長,彰顯天津城市魅力,另一方面天津市應根據雄安新區產業發展定位,有針對性地設置教育專業,培養和輸送專業人才,成為雄安新區的人才培養和輸送基地。
參考文獻
[1] 李文靜,翟國方,何仲禹,等.日本站城一體化開發對我國高鐵新城建設的啟示——以新橫濱站為例[J].國際城市規劃, 2016(3).
[2] 劉龍勝,杜建華,張道海.軌道上的世界——東京都市圈城市和交通研究[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3] 劉重.借鑒日本橫濱發展經驗建設天津國際港口城市[J].城市,2007(4).
[4] 董順擘.對天津在首都圈發展中的建議——基于日本橫濱與韓國仁川在首都圈發展中的經驗[J].城市,2015(5).
①基金項目:天津社會科學院東北亞區域合作研究中心立項課題“日本門戶城市發展經驗借鑒研究”(DBYBG16006)。
作者簡介:龔娜(1981-),女,天津人,天津社會科學院東北亞區域合作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