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振華
摘 要:本文基于溫州浙南科技城建設的背景,分析世界知名科技城的發展模式和特點對我國科技城建設的啟示,并對溫州浙南科技城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浙南科技城 國外知名科技城 啟示 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c)-151-02
科技城是按照城市新區的藍圖在其區域范疇進行規劃布局的城市系統,是集生活、生產、創新、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城發展模式。科技城將提供完備優質的城市基礎設施、體制健全體系完善的人文環境、機制成熟甚至國際化的投資、創業環境,以促進高科技人才聚集、高尖端企業入駐、有前景的創新型項目孵化。作為承擔創新和創業的核心區域,為中國城市轉型和加速城鎮化發展提供示范,將成為提升國家和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1 國外知名科技城的模式及特點分析
科技城是新世紀科技產業化方面最重要的創舉。科技城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推動創新創業的普遍做法,從20世紀末科技城已是許多國家尤其是部分發達國家實施本國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真正成功的世界知名科技城屈指可數,受到國家體制,經濟環境以及建設過程中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科技城有了各自的不同的發展模式。
美國硅谷科技城一直是各個國家爭相效仿的對象,其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斯坦福大學首創的大學、科研、產業三者合一的發展模式,構成了一種穩定的合作網絡,確保硅谷不斷運轉。以大學、科研院所等高新技術密集地為依托,而形成其周邊產學研一體化,成果技術轉移和轉化不斷加快的發展區域。各個大學,尤其是斯坦福大學成為高技術成果的源泉,源源不斷地輸送給硅谷;硅谷的企業可以就近聘請高技術人才,而且每年培養出大量的人才,為高技術企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因此以大學為依托成為了硅谷最鮮明的特色。
日本筑波科學城是政府主導型高科技園區的典型代表。筑波科技城與硅谷是兩種不同的類型,硅谷屬高技術產業園區,而筑波科學城屬于政府引導的研究園區。日本政府對于科技城的發展起到了強力的助推作用。除了投入巨額資金外,制定實行了一系列專項的法規,成立了土地管理機構負責科技城開發項目的協調和調整事宜,將科技城所涉及的5個行政區劃合并,新建了高速公路并改善了鐵路網。可見政府真正站在了科技城建設的主導地位,其決心和力度都是其他科技城所無法比擬的。
除了以上兩座最著名的科技城外,和我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所打造的班加羅爾科技城締造了IT神話,政府發展軟件業的戰略決策至關重要;我國臺灣的新竹科技城,集中于集成電路、電腦及周邊設備、通訊、光電、精密機械等相關產業,堅持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相結合,引入企業包括了整個產業的上中下游,形成了完整企業支持體系。另外韓國大德、英國劍橋、德國西柏林等著名科技城都具有獨特的發展模式和特點。顯然,各個科技城都各具其特色的發展模式,盡管其發展過程中也有過高峰和低谷,但其發展過程和經驗都將為我國科技城構建和發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鑒。
2 世界知名科技城建設歷程對我國的啟示
同世界知名的科技城相比,我國的科技城總體上還未步入成熟期,今后的發展將會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所以,我國科技城要想取得較快的發展,必須要全面總結典型科技城的經驗和教訓,少走彎路。受到世界知名科技城發展的啟示,結合我國科技城建設的情況,發現有些因素看似并非主要的,卻可能成為科技城興衰甚至存亡的關鍵鑰匙,而我國建設科技城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這樣的因素。
2.1 只注重城市建設企業引入而忽略引領創新
我國科技城大多為政府發動并主導建設的,通常會沿用傳統園區管理模式,不能與時俱進重新定位,使得我國大多數科技園區發展成為以產業主導的工業區。科技城本應肩負著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技術進步、增強自主創新等眾多使命,而驅動創新更是首要使命。而目前的科技城大都形成市場化的創新模式,即便擁有少數的高新技術企業,也只是單一發展,沒有形成產業集群現象。企業間的聯系不緊密,創業環境不完善,導致企業缺乏成長性,無法形成真正的創新產業。政府應在科技城的運行發展中發揮服務和引導的作用,完善科技服務業,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探索引領創新的發展模式。
2.2 只注重大型企業引進而忽略中小企業的發展
由于受急功近利的思想所誘導,目前中國所建科技城多注重大型企業的引進,這樣可以較快速地體現出政績和產出經濟效益,往往忽略了引入中小企業集群對于市場長遠發展的意義。大型企業大多已發展得較為成熟,已具有固定的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雖然入駐新的科技城時都打著輻射該地區的生產中心,打造某新領導產品的研發基地等旗號,但很多企業的真正目的都在于套取當地政府所拋出的誘人融資便利和土地政策。大型企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大心理,入駐后不考慮科技城的整體產業方向性,而按照自有的產業結構發展,以自己的產業規模和影響力自居,而管理部門卻多因為顧念眼前的經濟效益而讓步。而中小企業組成的產業發展集群自愿依附于已規劃好的發展路徑,并具有較高的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的能力。
2.3 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環境建設
科技城建設的規劃期已定下了較為完善的目標和計劃,但到了建設初期和中期當地政府及相關領導都將關注點放在經濟指標上,為了經濟效益而忽視了長遠的規劃,尤其是在城市環境和人文環境方面。急于引進的工業企業甚至可能占用原本已規劃好的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用地。新聞中經常報道的“空城”、“鬼城”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其原因則是強烈的工業氣息毫無生氣的環境并不適合生活和居住,我國正在建設的科技城必須努力避免發展至這種狀態。科技城的發展,從數字上看是靠資金、科技、產品、市場等,但本質核心都是靠人,靠人才及人力資源,隨著發展的推進,人才的支撐作用將愈益明顯。
3 對浙南科技城建設的建議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大歷史機遇下,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在建設“中國東南沿海中心城市”的規劃目標下,溫州啟動了浙南科技城的修建,勢必要做出一番成績,溫州市委市政府也在“十三五”開局之初,便做出動員,號召舉全市之力建設浙南科技城。如何解決建設過程中將面臨的問題將成為整個溫州關注的焦點。本次科技城的建設肩負著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新老產業轉換接續,打造全省乃至全國創新標桿、加快城市東部崛起、實現“甌江”向“東海”的歷史性跨越的多重使命,但科技城的建設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結合所受啟示提出幾點意見,力求提供點滴參考。
3.1 全面引領創新
科技城作為培育創新源頭的溫床、開展創新活動的場所、推廣創新成果的平臺以及最終形成高新產業的孵化器,應在結構、政策、成果轉化、融資及服務平臺等方面為引領創新服務,構建完善的創新服務系統。(1)構建合理企業結構。構建不同規格企業合理發展的格局。發揮大型企業創新帶動作用,鼓勵大企業從事高水平的研發,支持其牽頭建立重點產業創新聯盟,制定高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激發其創新活力,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其發展。(2)完善政策體系。為企業和研究機構等有針對性的制定激勵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貫徹落實并引導其用好國家鼓勵創新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和各級科技創新政策。(3)建立成果轉化機制。研究制定科技人員和企業轉化創新成果的具體辦法。鼓勵教師、科研人員以其持有的專利技術或科研成果創辦科技型企業。(4)健全融資機制。發揮政府資金作用,設立投資基金,扶持創業期中小企業,搭線銀行鼓勵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重,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幫助企業通過不同投資方式融資。鼓勵科技型企業通過擔保融資、信用貸款、引入創業投資等方式融資。(5)建設全面的服務平臺。引進和培育科技中介機構,建立交易平臺依托重點科研院所、企業的資源,針對產業發展需要,建設有特色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實現對大型儀器設備的共享。建立開發設計、技術咨詢、檢驗檢測等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并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或機構提供有針對性和專業化的服務。
3.2 注重培育中小企業集群
隨著全民創業創新的熱潮,我國中小企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力部隊。溫州一直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榜樣城市,中小企業在溫州的經濟發展當中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對于溫州甚至整個浙江經濟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浙南科技城的建設不應忽略了作為溫州經濟支柱的中小企業。應發揮中小企業集群功能互補使其互惠共生,緊密結合最終實現共同發展;整合、共享各類資源使其互相學習,克服單個企業資源不足的問題;利用中小企業發展戰略靈活機動的特點,使其高度的適應性得到發揮,避免產業規劃偏離方向。吸收中小企業入駐,培育中小企業集群,為其構建完善的發展機制、寬松的融資環境,形成良性的成長氛圍,對浙南科技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3 打造良好的人文和居住環境
浙南科技城本就為藍田工業區、原溫州工業園區兩大成規模的工業區的覆蓋區域,以前多為從事電鍍、印染、化工、制革等相關行業,大氣、水環境污染較嚴重;科技城周邊也多為全無規劃,城鎮面貌臟亂差的城中村。因此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必須保護好自然環境并全力打造良好人文環境和居住環境,以宜居的都市環境吸引高端人才。首先應對周圍污染進行大力整治,清除工業污染、規劃改造周圍城中村;健全基礎設施,優化建設區域內道路,使科技城區域內外交通網暢通;完善生活配套,切實解決人才安家及其家屬就業、就學、生活等需求,要加快建設醫院、學校、購物中心等,以解決人才入駐的后顧之憂;盡量不破壞茅竹嶺山、黃石山及周邊水域河道生態環境,并利用自然環境修建休閑配套設施,打造優美舒適的休閑環境。建設應秉持科技城建設的初衷,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的未來新城市,同時營造豐富多彩的文化氛圍,力求達到理想生活環境而吸引高端人才,使科技城形成持續的,可循環的建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譚旭峰,孟慶華.日本筑波科技城——“現代科技的烏托邦”[J].中國高新區,2004(9).
[2] 程琳,趙圍.世界科技城發展模式研究及其對黑龍江省的啟示[J].世紀橋,2011(9).
[3] 鐘堅.日本筑波科學城的發展模式分析[J].經濟前沿,2001(9).
[4] 郭勝偉,劉巍.日本筑波科學城的立法經驗對我國高新區發展的啟示[J].中國高新區,2007(2).
[5] 張圣華.人才引領未來新城——全國四大未來科技城綜述[J].中國人才,2013(1).
[6] 仇向洋.硅谷成功的經驗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東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4).
[7] 盧偉航.高科技企業的成長機制——基于硅谷企業的研究[J].南方經濟,2004(1).
[8] 馮雪東.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模式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
[9] 王德祿.區域創新:中關村走向未來[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①基金項目:溫州市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課題(16jd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