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 解檸羽
摘 要: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要求集群內的企業能夠在經營活動中不斷進行知識創新,因此,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形成實質上是集群內企業私人性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有知識不斷創新,產業集群內的產品和服務才具有更強的難模仿性,才能保證競爭優勢的持續性。基于此,本文從知識的社會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內部化四個角度分析了知識創新與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關系,得出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共同作用、相互促進的。
關鍵詞:知識創新 產業集群 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c)-159-02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知識創新的內涵
知識創新這一概念具有很強的社會經濟意義,主要包括知識層面與創新層面兩方面內容。可以說“創新”的范圍很廣,而知識創新僅是一個相對狹窄的范圍。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識創新”涵義非常廣泛,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創新主要是用來描述新興知識從產生、創造到傳播及應用的整體過程,既包含借助一定的科學研究而獲得新知識,也包括從新知識的傳播及應用到新知識的商業化(新知識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過程;狹義的知識創新則主要用來描述如何通過一定的科學研究而產生新知識的單一。
知識創新作為一種整體性行為,是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交互作用、轉化并生成新知識的過程,主要包括知識的社會化、知識的外部化、知識的整合化以及知識的內部化。
1.2 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內涵
國外學者對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界定主要從戰略和價值的角度展開,國內學者則主要從價值和能力的角度分析了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綜合國內外學者的主要思想,我們可以把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看做是產業集群憑借其所占有的特殊資源以及所具備的獨特能力所提供的優于競爭對手的價值,這種價值既能使顧客獲得優質感受,同時還能使產業集群獲得超額利潤。產業集群競爭優勢最主要的特征體現在能夠使顧客價值提升、使持續性超額利潤逐漸增多。這里的持續性不包括那些在偶然市場機會下的短期利行為,而且這種產業集群所擁有的“特殊資源和獨特能力”具有難模仿性、不易復制和取代等特點。
2 知識的社會化與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關系
不論隱性知識還是顯性知識的創新都需要進行相互交流,以推動知識可以在不同的員工與企業間進行轉移或者達成共享以實現創新目的,可以把這個過程看作是知識的社會化過程。相比之下,企業的創新能力更多的取決于隱性知識的創新程度,隱性知識本身大多通過非編碼形式掌控于員工的頭腦中,屬于勞動者的個體知識;另一方面,隱性知識的環境依賴性很強,通常與特定的時間、地點和事物相關。所以,知識的社會化過程是勞動者個體間交流和共享隱性知識的過程,它依靠觀察、模仿及共同實踐等形式促進隱性知識的傳播和創新。企業與客戶及供應商不斷互動實踐,以獲取所需的隱性知識。勞動者個體間的隱性知識共享過程是知識社會化的源動力,其根植于行為卻離不開共同的社會實踐。
集群競爭優勢的維持需要獨自擁有相關知識以及相關的運用能力,所以,集群競爭優勢的形成要求企業擁有私人獨特知識,因為只有企業擁有了獨特的知識,其產品和服務才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而擁有長效競爭優勢,當然該競爭優勢的實現也離不開知識的社會性特征,唯有社會接受了包含該獨特的知識產品,這種產品所包含的競爭優勢的具體價值才能夠被實現,但產品的社會認可可能使產品所體現的獨特知識暴露和擴散出去,所以在集群與企業之間存在著某種博弈,既要在社會上推廣產品,又要試圖組織知識的外溢。
根據分析,知識的社會化可以促進集群和企業借助速度、知識儲備以及知識結構的廣泛傳播優勢,提升企業的吸收能力以及快速反應能力,使集群及企業更容易建立合理有效地知識應用平臺,強化競爭優勢;反過來,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提高則有利于知識的廣泛社會化。我們可以得出二者是相互促進,共同作用的關系。
3 知識的外部化與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關系
通過知識的社會化,默認知識借助概念的形式、詞語和敘述轉換為顯性知識,我們可以把這種轉化過程,稱為知識的外表物化過程,即知識的外部化。集群企業知識的外部化是在合理的時間、地點,通過合理的形式把相關知識傳遞給企業內員工的過程,該過程與知識的獲取相似,但針對的知識源泉不一樣。知識外部化的本質是知識在產業集群內不同主體間進行流動和傳播。隱性知識在不斷地顯性化過程中,最終被表述出來,變為具體化的顯性知識。可以說更新知識就是更新企業的核心能力,其發展是保持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關鍵之處,只有不斷探索新知識以及優化學習進程才能縮短知識不斷明晰和顯性化的過程,使核心競爭力快速擴散到產業集群內的各個企業及員工中,以達到“收益倍放”的效果。
知識的外部化通過形成知識的共享平臺,提高了組織成員的能力,有效阻止了集群內部的重復創新,通過巨大的協同效應實現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集群企業內的員工通過知識創新系統上的會議系統、知識庫管理系統以及個人主頁等,將自己的經驗轉變成可以共享的顯性知識。而一些相對復雜的隱性知識則通過不斷地外部化嵌入到企業的相關產品和服務中。掌握知識后,員工們可以通過開發新產品,改造舊有工藝以及自動化加工和制造來實現增強集群競爭優勢的目的。當然這種嵌入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組織穩定性,因為即使最初的掌握者離開以后,工藝及新知識是作為企業的概念性知識資產保留在原產業集群的知識庫中,這些資產是建立在組織成員和客戶所擁有的概念性基礎之上的,主要是通過想象、語言表達和象征的顯性知識組成,如概念、設計以及商標等,因為概念知識等資產是有形的,其效果比經驗知識資產更容易釋放出來,因此更有利于提高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所以說,知識的外部化有利于提高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4 知識的整合化與產業集群企業競爭優勢的關系
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創新主要是企業把分散的顯性知識整合為新的顯性知識的過程,使新的知識在產業集群內可以共享,其實質是知識的整合化過程,在此過程里的知識創新不是全新的知識,其開發的新知識以原有的零散知識為基礎,屬于創新了邏輯時間上,新知識既可能是新體系或新方法,還可能僅是一個新概念。隱性知識通過社會化和外部化轉變為新產品概念后,該概念化知識又通過整合化產生系統性知識,知識的整合化通過知識創新系統的分類,使知識得以系統和優化,有效提高原有知識的轉換速度,提升了知識的實用價值。知識的整合要求把產業集群內不同企業以及不同部門的人集結到一起,面對某些問題或者項目,通過相互之間思想和觀點的碰撞與沖突,最終產生共有的、獨創性的答案。通過該種協同方式同時可以創新出更為復雜、實用的知識。
系統性知識資產很容易轉化,因為其知識資產類型可見度高,同時傳播和保存容易,能夠對產業集群的創新起到更強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產業集群核心能力的難獲得性決定了其只能通過集群內企業內部知識的整合來獲得,而不能通過外部環境獲取,所以說產業集群內部的整合性知識是構建集群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環節,知識的整合化有利于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不斷提高。
5 知識的內部化與集群企業競爭優勢的關系
從集群的顯性知識轉換到隱性知識,是一個知識內部化(internalization)的過程。當顯性知識被產業集群共享時,集群內的相關合作者開始將顯性知識逐步內部化,即集群內的員工將已有的顯性知識整合為員工自身的內部化知識,以指導其日后的思維和行動,可以把這一過程稱為制度向文化轉變的過程,由此生成的新知識被稱為慣例性知識。慣例性知識資產主要由隱性知識構成,這些隱性知識都是組織行為和實踐中的慣例,例如企業日常運行中的技巧以及組織文化和組織慣例等都歸類為慣例性知識資產。企業可以通過持續不斷的練習以及組織成員之間共享某種思維和行動的模式來形成慣例性知識,這種慣例性知識資產可以看作是產業集群內企業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產業集群知識創新的基礎是產業集群所特有的知識性資產以及集群內企業所具備的知識,而產業集群知識資產的主要來源則是由知識內部化帶來的慣例性知識。因此,知識資產是產業集群創造新價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獨有資源,是產業集群知識創新的基礎。知識資產是知識創新活動的主體,其始終處于不斷進化及演變的動態過程中,不斷地知識內部化可以使產業集群積累知識性資產,增加知識性資產的存量,這將不斷提高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6 結語
綜上,可以得出知識創新(包括知識的社會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內部化)的速度越快則產業集群的程度中心性越高;知識創新(包括知識的社會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內部化)的程度越深則產業集群內企業網絡的中介性越高;知識創新(包括知識的社會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內部化)的水平越高則產業集群的內聚性越高;知識創新(包括知識的社會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內部化)的相關度越高則產業集群內企業的黏性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說,知識創新與產業集群競爭優勢之間是共同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蔡寧,王曉娟.社會資本與企業競爭優勢:基于知識的觀點[J].技術經濟,2006,25(10).
[2] 蔡寧,吳結兵.產業集群組織間關系密集性的社會網絡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6(4).
[3] 蔡寧,吳結兵,殷鳴.產業集群復雜網絡的結構與功能分析[J].經濟地理,2006,26(3).
[4] 蔡寧,吳結兵.產業集群的網絡式創新能力及其集體學習機制[J].科研管理,2005,26(4).
[5] 陳曄武.國外知識創新模型研究綜述[J].情報雜志,2007(12).
[6] 成偉,王安正.產業集群中企業知識創新機制的研究[J].經濟理論研究,2006(7).
①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經濟服務化背景下現代服務業生命周期演進規律與產業政策研究”(15YJC790038);遼寧省社科重點項目“新常態下提升遼寧省經濟增長質量的對策研究”(L15AJY005);遼寧省社科聯項目“遼寧省現代服務業持續發展的創新機制研究”(2016lslktzijjx-09)。
作者簡介:張揚(1980-),男,漢族,吉林磐石人,大連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主要從事產業集群方面的研究;解檸羽(1980-),女,漢族,吉林白山人,大連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產業經濟、世界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