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溪 葛樺樺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由野蠻式增長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綠色城市開始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本文通過對綠色城市目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和未來的預期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我國綠色城市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綠色城市 生態 經濟環境 治理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b)-150-03
1 綠色城市
中國的城市發展正在朝著綠色化的大道前進。日益惡化的環境激發了公眾對于綠色轉型的強烈訴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程度和平均壽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于綠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日益增長。
宜居的環境空間是城市賴以發展的必要條件。當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之后,擁有富余資產的人會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存條件,哪怕為此增加額外的支出。當某個城市的環境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時,人們甚至會開始用腳投票,遷移到他們認為適合生活的新城市,以獲得高質量的生活。
而人口的流出將極大地影響一個城市的發展。政府稅收會隨之減少,房價也會出現下跌,經濟增長乏力,城市發展缺乏活力,最終導致衰退。這種情況下,在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之間找到一條綠色發展的可持續道路,就成為政府的理性選擇。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開始認識到,城市環境的改善是吸引人才流入的重要條件,綠色城市能夠給城市帶來高素質、高技能人才,而這些人才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源動力。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陣痛期,人力資本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因此,綠色發展成為地方政府的必然選擇。
2 當前存在的問題
第一,經濟優先,生態滯后。當前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不顧生態環境的保護,發展至今,導致生態問題的嚴重突出。主要表現為:以經濟利益為先,生態環境規劃缺失。大部分地方政府將經濟發展作為優先目標,往往是以經濟為導向,為了眼前利益或短期利益,犧牲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投資就建設”、“有利益就開發”,進行無序地圈地建設,為經濟利益舍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此外,發展規劃,一般只注意概況分析、人口發展、資源調查、工業布局、商業網點設置、用地規模、公共事業、道路交通等方面,而對生態環境建設方面,還沒有專列項目,或者根本沒有把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精密結合起來。并且,經常出現以經濟建設為先,生態建設嚴重滯后的情況。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的同步。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往往急于發展經濟、忙于生產,但是生態基礎設施普遍不足。以污水處理為例,居民生活污水都排入河道,造成水環境污染;工業污水處理能力很低,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城鎮建設的發展。可以說,我國多數的城市發展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保護”的路子,環境規劃嚴重滯后于城市建設。就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國很多城市的生態建設遠遠落后于其經濟建設和城鎮建設。
第二,空間布局,不盡合理。我國的城市發展存在空間布局不合理的情況,這些不合理為環境的污染埋下了伏筆。具體而言,主要體現為欠合理的工業區布局。有些城市的空間布局非常不科學,工業區與居民區交織在一起。這樣既不利于生產,又給居民帶來噪音、大氣等污染,影響了居民生活的質量。以浙江省余桃市上亭鎮為例,該鎮在功能分布的設計上,把工業、商業、居住用地混雜在一塊,嚴重影響居住的品質。不止如此,有的工業企業被安置于居民區的上風向,或者建設在水源的上游。廢水、廢氣時刻威脅著居民的生活和身體狀況。
第三,產業轉移,污染轉嫁。隨著城市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一些重度污染產業也“改變策略”,從城市“轉戰”至城市邊緣,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產業轉移是一把“雙刃劍”,伴隨產業轉移的是污染的轉嫁,伴隨經濟發展的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梢哉f,我國許多城市的發展史是生態破壞的血淚史。
第四,產業低級,影響環境。由于受技術、資金、企業人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許多城市只能發展技術含量低、污染高、附加值低的產品,只能被動接受一些大城市產業層級較低業態,接受城市企業淘汰的產品技術工業和設備。而這些技術含量低,產業層級低的業態往往具有較高的碳排放量、較高的污染性。
第五,發展粗放,惡化環境。我國的城市建設存在發展模式粗放,以傳統的掠奪式的生產方式為主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對樹木的亂砍濫伐,對礦藏的濫采濫挖,對耕地、林地的大面積侵占等,粗放的生產模式造成對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等資源破壞和嚴重浪費,也進一步惡化了城市的生態環境。
第六,缺乏財權,投入不足。我國大多數的地方財政收入統一上繳,自身并沒有財政權力,城市建設所需款項由上級政府撥出。這種財稅體系使得許多城市出現“小馬拉大車”的問題,一方面是城市發展的任務重,另一方面是資金的匱乏,細化到生態建設的資金更是少之又少。財政的有限,嚴重地制約了城市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投放,導致環境治理能力的不足、環境監測能力低下等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很多城市缺乏用于專項治理的排污費,許多小城市甚至缺乏集中的垃圾投放點、垃圾處理站,沒有專門的環衛工人,也沒有專門的垃圾車定期處理垃圾。人員、基礎設施、設備的匱乏造成垃圾的積累,導致環境的臟、亂、差,嚴重影響城鎮的整體環境。此外,城市污水處理廠等基礎項目的缺乏,不利于城市污水的凈化,不僅不益于城市自身的生態環境,還有可能造成污染的擴散,影響其他地區的環境。
第七,素質低下,意識淡薄。目前,我國居民的環境保護觀念普遍不強。部分城市的領導片面強調經濟的增長,只追求經濟利益長、GDP的提高,一切為經濟讓道,一切為GDP服務的觀念已經根植心中,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夠,僅停留在“紙上畫畫”、“墻上掛掛”,缺乏實際可操作性。對于居民而言,更是缺乏生態環境的保護觀念,在他們的眼中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生態環境破壞的感受不深,加之沒有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對自己土生土長的城市生態的保護觀念甚是不夠。
3 發展趨勢
從以往的發展經驗來看,存在兩種趨勢:一是如果一個城市的監管薄弱,那么這個城市就會吸引污染企業進入,從而變成這些污染企業的避難所。二是發達城市如果實行相對嚴格的環境監管措施,污染企業也會進入到欠發達地區,以此來躲避監管。
換個角度來看,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推高了生活成本(房屋價格上漲)和生產成本(地價和工資上漲)。大量的生產性企業為了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只能向城市邊緣地區或者向中小城鎮遷移。在這一遷移過程中,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不斷提高,高污染企業向外轉移到高速公路入口和產業園區聚集,還有利于污染物的集中治理。與此同時,我國城市整體的產業結構也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在此過程中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也會促使不少外資企業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
正在發生的產業轉移的地理動態趨勢并不是一個零和博弈。相反,隨著高密度的沿海城市去工業化過程,以及內陸城市新建工廠使用更清潔環保的技術設備,這樣的制造業轉移可以創造社會凈福利。
但需要注意的是,制造業的環境影響常常不受制于行政邊界??諝馕廴究梢钥绲貐^蔓延擴散,工業用地污染也可以流向下游。比如中國的霧霾問題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河北的工業企業釋放的污染物使得北京人民不得不“為人民服霧”。此外,二氧化碳過量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也是污染蔓延的結果。
4 未來的預期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在霧霾繚繞的日子里,我們好像忘記了詩意的世界是什么樣?!扒缈找机Q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灰色的現實世界里難尋蹤跡。然而,總有一天你仍會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從中期來看,我國許多大城市將經歷環境質量改善。
在環境經濟學研究中,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常常被用來解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EKC曲線認為,經濟增長對于環境保護而言亦敵亦友。具體來說,當一個國家(或城市)從貧窮向富裕發展時,在起始階段,經濟增長往往伴隨著環境惡化,這是因為起始的經濟騰飛往往依賴于高污染的重工業。但是當這個國家(或城市)從中等收入過渡到富裕水平時,經濟增長將有利于環境改善,其背后的邏輯是,越來越富有的人們會對生活質量有更高需求,因此會推動政府更加嚴厲地管制環境污染,并投入更多資本來治理環境。環境治理的關鍵,就是峰值能不能低一點、拐點能不能早一點。倫敦、洛杉磯、東京等一些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歷程也的確如此。
在“傳統”的EKC曲線中反映出:當人們越來越富有時,會更加重視教育和生活質量,希望后代在清潔、健康和安全的環境中快樂成長。這種需求的增長會推動政府管制環境污染,也會激勵廠商生產節能環保的產品,因此就出現了EKC曲線拐點。
而在“改進的”EKC曲線中,在人均GDP較低時,城市就有能力越過污染水平的拐點,也就是說這個拐點向左下方移動了。比如,機動車采用新能源動力,冬季取暖采用清潔能源,都屬于這種情況。特別是在那些高等教育者聚集的城市,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對公共政策的熱心也會推動這個拐點更早到來。
對EKC曲線的初步擬合結果顯示,在有數據的85個中國主要城市中,有33個城市的PM10已經跨越了拐點,有1.4億人口居住在這些城市中。如果按照這種模型,隨著城市收入水平的增加,余下的52個城市中將有23個城市在2020年之前也跨過拐點。
按照EKC曲線,我們應該在不斷逼近臨界點上的收入水平。這就意味著,環境質量的改善指日可待?,F實情況也在證明這一點,“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正在發生積極變化。4項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續下降,超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目標。
5 發展方向
近年來我國城市的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而且不少城市還出現霧霾等其他極端天氣,對我國現階段城市建設構成極大的挑戰。建設綠色城市是我國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這不僅需要強化創新性思維,更需要攻破突破性工作的難點。
第一,設立城市綠色規劃局,協調統籌綠色城市建設全局工作。我國綠色城市建設進程受阻,其突出問題就是缺乏強力核心部門的統籌運作??v觀國外綠色城市建設發展過程,其具有復雜性、系統性的特點,而設立公共規劃機構是關鍵所在。例如,維也納實行“智慧城市維也納”綠色城市建設項目,涉及可持續發展、資源合理利用、空間合理布局、經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工作,而且還特別關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提供技術導向。為了指導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保障“智慧城市維也納”的項目進程,當地政府設立了維也納公共規劃局,由此“智慧城市維也納”綠色城市建設項目取得良好成效。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建議我國在接下來的綠色城市建設中各城市的環境保護部門發揮主導作用,設立由市長直接主持工作的城市綠色規劃局,協調相關部門、統籌綠色城市建設全局工作,以此共同推進綠色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等全面落實。
第二,綠色城市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以城市總體規劃工作為支撐,實現理念、技術和平臺的統一。在“智慧城市維也納”項目中,維也納城市政府以綠色城市為理念,以改善氣候和能源利用效率為具體工作內涵,而以智慧城市建設作為綠色城市建設的工具框架。在此項目中,維也納城市政府融合綠色城市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工作,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大力實現技術創新和改造,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智慧技術在城市各領域廣泛采用并對城市進行系統性綠色改造。主要在新城區域開發新的綠色智慧示范項目,例如在生產和排放環節新技術的應用,環境污染的監測,節能技術的改造等,從而在整體上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綠色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也是一個宏大發展理念,在此過程中要以城市總體規劃作為支撐平臺。在“智慧城市維也納”項目中,維也納城市政府結合維也納未來城市發展規劃空間內容制定“智慧城市維也納”的愿景、路線圖和行動計劃。因此,我國在具體推進綠色城市建設進程中要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的發展布局和目標內容,統籌城市發展規劃、城市環境保護、經濟建設發展、交通設施完善等諸多領域的智慧改造和協調發展,從而形成各個城市獨具特色的“綠色”城市發展道路。
第三,推動智慧、綠色技術的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并改善能源利用,順應新一輪工業革命發展趨勢。在“智慧城市維也納”項目中,維也納城市政府為了實現智慧、綠色技術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鼓勵企業開發并采用智慧、綠色技術,推進產業轉型與制造升級。例如,政府主動采購那些采用智慧技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企業的產品,采取相關政策措施有效地實現智慧、綠色技術運用與產業轉型升級的結合。當前,智慧城市和綠色城市建設就是社會經濟領域的全面轉型和升級的過程,這必須從現階段工業革命的發展趨勢和內在要求出發,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的利用,促進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統籌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全面綜合發展,堅持以智慧、綠色技術推進經濟產業轉型升級,提升能源利用的效率,同時也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綠色城市建設與智慧城市的發展,實現協調發展。
第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廣泛采用智慧技術,提高運行效率并推進公共服務水平。綠色城市建設不僅要以改善城市空間布局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應該以人為本,提高管理效率和質量,統籌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綠色城市建設所亟待突破的幾個重點領域更需要采用智慧技術提高運行效率和質量。例如城市能源利用的改善需要采用更加高效的能源生產和供應技術,改進城市“綠色建筑”的節能系統,改善環保、節能、低碳的城市交通系統和城市熱能供應等。此外,在城市能源需求、城市交通系統、醫療衛生服務、行政管理系統等諸多領域也需要通過智慧技術實時監測工作質量并發布相關信息,調節這些領域相應的社會需求,實現與社會公眾有效溝通,從而提升社會管理質量和行政服務水平,從而全面提升綠色城市建設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邵亦文,徐江.城市韌性:基于國際文獻綜述的概念解析[J].國際城市規劃,2015(4).
[2] 仇保興.復雜科學與城市轉型[J].城市發展研究,2012(1).
[3] 汪輝,任懿璐,盧思琪,等.以生態智慧引導下的城市韌性應對洪澇災害的威脅與發生[J].生態學報,2016(8).
[4] 趙冬月,施波,陳以琴,等.協同管理對城市韌性增強機制的影響[J].管理評論,2016(8).
[5] 鄭艷.推動城市適應規劃,構建韌性城市——發達國家的案例與啟示[J].世界環境,2013(11).
[6] 鄭艷,王文軍,潘家華.低碳韌性城市:理念、途徑與政策選擇[J].城市發展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