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 要: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受重視程度正在日益提高,但高校在施行過程中還存在著教學形式簡單劃一、教育途徑一成不變、大學生意識不到位等問題。地域文化以其所具有的引領、教育和融合等方面的作用,與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相結合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同時,地域文化可通過構建開放靈活的文化課程、融合生態價值觀和地域文化元素、拓寬地域文化的受眾面,以及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等途徑,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提高生態道德水平。
關鍵詞:生態文明;地域文化;生態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2-0006-03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single teaching form, unchanged teaching means, and students' lack of consciousness. Combined with regional cultur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will be much more practicable under the impact of guidance,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Meanwhile, regional culture could cultivate the ecological ethics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more flexible cultural courses,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values and regional culture elements, broadening the range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participation into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gional cultur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一、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意義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切入點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建設并列的高度。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生態文明”躍入人們的視線并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性。生態文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升人類的精神文明層次,以生存發展為出發點,目的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的關系,同時,培養人們的道德良心、道德責任感。生態文明反映了一個社會全新的文明進步狀態[1]。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首度寫入五年規劃。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建設生態文明的大環境下,高校更應該將此建設融入自己的小環境中,讓每個大學生能在這個環境里自覺感知和踐行。
(二)生態道德教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環節
高校素質教育始終圍繞國家的大政方針,為培養國家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而不斷努力,將生態道德教育和高校人才培養相結合,就是要求人們能高度自覺地運用生態保護的理念,保護好生態環境、維護好生態平衡,并對不可再生資源能夠循環利用。相對應地,生態道德教育,從機制上要求人們不斷培養對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選擇實踐能力以及對錯誤行為的自覺抵制能力,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充分尊重人和自然的平等性、兼容性、和諧性[2]。
開展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其意義在于對人的行為進行評價。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科技革命帶來的巨大變化,自身發展也產生了新的變化,必須打破原有的價值局限,擺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3]。
在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為社會培養出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生態道德教育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引導大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在物欲橫流和社會變革尖銳的背景下,有助于培養大學生養成淡然處世、寧靜致遠的生活態度,內心的寧靜反饋在行動和思想上,從長遠來看,正是實現祖國偉大復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大學生思想引領過程中,生態道德教育不可或缺。
(三)開展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緊迫性
傳統的工業文明雖然帶來了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卻由于其驚人的資源消耗方式破壞了生態系統正常的自然循環和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惡化,重大環境公害事件頻發。作為傳承知識、培養人才的高校,必須要將環境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引入學校培養體系中,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社會實踐,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高校是聚焦時代潮流、人文薈萃的地方,需要不斷創新各種教育引導學生的方式。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項新型教育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教育與現實生活中結合起來,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角度將生態文明與科學技術發展辯證統一起來,以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培養人們立志為實現和諧社會而奮斗的熱情,從而拓寬了德育工作的視野[4]。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既豐富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奮斗等傳統的教育內容,又強化了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科技創新意識;既能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的關系,又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是非觀,并深入到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的各方面,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大學德育工作的新內涵。
二、當代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現狀
青年運動始終是走在時代的最前沿,大學生接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是衡量大學建設先進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對推動整個時代的生態文明發展進程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推動了社會的全面發展。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國夢”的神圣歷史使命,是開拓創新的新一代,必須站在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歷史高度來推動和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但在目前的大學生生態文明道德建設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5],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教學形式簡單劃一,內容零散細碎
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機較晚,所占比例較輕。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涉及的內容比較零散,有的在哲學角度下提及,有的在機制體系中涉獵,有的在素質教育里體現,都不能構成系統,不利于教師提煉重點。
為了彌補不足,很多高校專門從環境教育角度進行補充性地專題教育,卻又出現了“重環境、輕道德”的現象。事實上,環境教育側重的是行為上的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具備正確的環境行為能力;而生態道德教育則更傾向從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出發,引導大學生認真思考,不斷探索此項教育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從而從內而外自覺正確地選擇和調節自己的道德行為。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需要高校在價值觀上投入更多的努力,運用道德的約束力,培養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促進人與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僅僅將行動掛靠在“掃一片地區、清一點垃圾、種一些綠色”這種簡單的環保行動,是無法有效地培養大學生建立“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
(二)教育途徑一成不變,結果收效甚微
內容的簡單往往導致方式的單一。目前,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授課方式單一,不利于發揮大學生主動性。
很多大學思想政治課程經常采用“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的“單向灌輸式”教育模式,通過照本宣科式的講授形式傳遞艱澀的生態道德概念,這種方式讓大學生難以消化和理解,更妄談在思想上接收和內化。此外,課時分配比例偏小,也使得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內容僵化,成了一種走過場的狀態。如果不能調動起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生態道德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如果不能調動起大學生對生態社會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判斷,就很難建立起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念和生態道德準則。
近年來,高校也在尋求新的教育途徑,鼓勵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的活動中體驗生態道德教育的意義和樂趣。但出于成本、安全等方面的因素考慮,這些活動還處于小范圍發展的階段,發揮的作用有限。
(三)大學生意識不到位,生態文明知行難合一
當前生活中不斷出現的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廣大學生的重視,對于空氣、水土的污染問題,大家都感同身受,大學生的環保知識也很豐富。但在環保意識方面,更多的注重生活環保,也很少留意生態環保。表現在行動上:雖然能較好地約束自己,卻很少能帶動他人一起加入實際環保行動。有“減少污染環境、避免浪費資源”的意識,卻缺少主動糾正錯誤行為的行動。知道要節約用電,但實際生活中空調溫度還是過高或過低;知道要綠色出行,但仍然過多地依賴代步工具,哪怕是很短的路程;知道垃圾分類是基本的社會文明,但還是跟隨大眾地隨意擺放垃圾。這些都是意識和行為上的不一致,從根本上說還是生態文明意識水平不夠,沒有形成正確的生態道德,沒有真正規范行為。
三、地域文化和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探析
高校在開展各自已有的傳統教育時,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將各個地區自身特點融入到生態道德教育中,即針對性地研究發揮地域文化的作用。目前許多專家和學者都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角度雖各有不同,但都注重提升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實效性。現筆者從理論層面進行研究,分析其可行性。
(一)地域文化簡要概況
地域文化,是該地區的人們經過長期的改造自然、適應自然以及實踐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傳承至今、獨具特色并仍然發揮作用的一切文化成果。它具有穩定性、地緣性、延續性、開放性、滲透性等特征。[6]
作為歷史與地理長期形成的產物,地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孕育的人文精神,在引領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其具有的開拓精神和社會責任要素,可以培養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主體意識;其長期養成的生存意識、生活方式,同樣是高校思想教育不可忽視的資源,甚至具有直接的影響。
(二)地域文化與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結合的契合點
與傳統文化相似,地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功能,地域文化同樣具備,且可以很好地與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相結合。具體表現在:
1. 引導作用
地域文化提供了區域內人們長期形成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以習俗、習慣、價值取向等方式規范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長期歷史沉淀下來的區域文化認同感將區域人們聯系在一起,形成團結的精神紐帶;長期的生活方式也規范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式、方法和目標。這些都是區域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所創造的理念和精神財富,可以引領大學生建立實事求是的生活態度和因地制宜的生態價值取向。
2. 教育作用
地域文化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現實版百科全書,具有充足的知識和豐富的思想,可作為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素材,也可作為區域人們精神生活的文化資源。同時,隨著地域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往來,地域文化也通過不同的方式將思想、觀念、意識以及形態等資源向外傳播,形成地域文化新的發展和融合。而大學正是地域文化發展的媒介和傳播點,地域文化只有依托高校平臺,并和其融合提升,才能煥發出更加絢麗的色彩。
3. 融合作用
地域文化造就的區域特色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特色產業產品、特色文藝活動等都是區域社會發展的強勁基礎,區域人們的經濟思路和生活模式都被區域文化影響著,形成特色社會體系結構,大學生只有深入了解地域特色才能真正融入地方。同時,地域文化經過長期發展所蘊含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可以拓展大學生的胸懷。地域文化在面對歷史難關時表現出的開拓性,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奮斗意識。地域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也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他們的人文素質內涵。
(三)地域文化與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結合的理論基礎
在當今紛繁復雜的新形勢下,引領、培養、教育青年思想顯得尤為迫切,為了使地域文化深入聯系大學生思想特點,準確認識大學生思想意識特征和探索大學生思想引導方法,可以三個堅持作為理論基礎背景:
1. 堅持以地域文化滲透校園文化,從而引領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三者高度統一為方針。
2. 堅持以地域文化的內涵為背景,深度調研大學生思想過程為要義。
3. 堅持以地域文化核心作藍本,創新大學生道德教育內涵為目標。
因此,將地域文化與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相結合,具有很強的可行性,既可豐富教育內容,又能與現實緊密結合,自然貫通。
四、地域文化在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中發揮功能的途徑
鑒于地域文化的自然帶入性和可操作性,在實踐層面能夠更好地發揮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校園文化大環境以及個人生活小環境中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在德育教育中可從以下五點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意識。
(一)構建開放靈活的地域文化課程,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染學生
將地域文化引入課堂,通過對地域文化歷史演變的考察,讓大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其生成、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與發展形態,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地域文化的各項價值和優勢所在,樹立大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和歸屬感,形成精神上的對接。邀請地方專家和名人以講座、交流等多樣的互動方式與大學生溝通,圍繞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開展活動。并將地域文化課作為基礎必修公共課程面向所有學生開放,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并喜歡。要發揮好地域文化的教導作用,在構建德育教育課程體系時,以生動的地方性實例為基礎,向大學生灌輸正確的生態生活方式,以區域文化的智慧向大學生展示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關系的構建過程。
(二)融合生態價值觀和地域文化元素,以豐富的校園文化引領學生
校園文化以其獨特的底蘊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校園文化營造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將生態文明和地域文化元素融入進來,創造出一個自然格調品味高雅、地域人文氣息濃郁的校園環境,讓學生能真正地將身心融入進來,逐步形成崇尚自然、熱愛生態的快樂氛圍。舉辦諸如以家鄉環境變化為主題的攝影書畫展,引入地方戲曲、民歌鑒賞的校園活動,和一些有趣的地方知識競賽等,增強學生對良好生態環境的熱愛,也增加學生主動融入地方的人文素質。
(三)拓寬地域文化的受眾面,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培養學生
直觀的認識往往最具教育效果,因此,需要加強各項產學研合作活動,使課堂教育及時轉化為社會實踐活動。應適當安排社會調研、考察、實習的環節,尤其是在寒暑假,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走入社會,走進地方,了解地方政府和百姓針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的努力和實施的具體措施。以江南吳文化為例,在水土整治方面,不僅要了解地方為保護太湖水環境建立地方性水環境保護的法規細則,更要走進社區和運河各自然段了解實際保護情況;既要帶學生參觀各類型的生態公園和博覽園,又要了解這些城市進程中取得的成績和相應的經濟代價,了解到生態文明不僅僅是環境保護,不僅僅是一味地對排污企業的“關、停、并、轉”,更是集聚文化、生態、科技、旅游、產業等要素,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四)參與地方經濟建設,以地域文化的精髓哺育學生
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次機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產業,以及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和美麗鄉村建設,這些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引領經濟發展的新方向[7]。高校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知識,關注這些領域的發展新方向。結合高校的自身優勢和地域經濟發展的現實,為大學生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或創業落腳點。通過積極的探索,為大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生態道德素質培養開辟新的有益探索。
(五)協同配合育人環境,以主動建設的態度聯動學生
在信息全球化的當今社會,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環境呈現出復雜性、易變性、多維性的發展趨勢,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網絡環境等都對我們的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是虛擬的網絡環境因為其隱匿性和復雜性,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以及三觀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校園網絡傳播具有凝聚性和可控性,學校可以有效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新媒體陣地,將地域文化中的名人事跡、勵志故事、英雄楷模等廣泛地宣傳,發揮網絡管理員、版主及網絡紅客、骨干網民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作用,加大倫理道德和網絡規范教育,以積極主動的建設態度聯動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周生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2年年會上的講話[J].理論參考,2013(2):8-9.
[2]陳運應.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任重道遠——訪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三生環境與發展研究院院長葉文虎教授[J].節能與環保,2011(2):16-19.
[3]劉成波.論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態道德教育[D].西南大學,2011:14-16.
[4]曹敏娟.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14(4):50-52.
[5]王榮.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4,27:156-158.
[6]敖敏.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域文化作用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1:12-14.
[7]孫洪坤,俞翰沁.論生態文明建設與美麗中國夢的實現[J]. 學習論壇,2015(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