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芳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高等教育在辦學體制、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等多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章首先論述了這些年以來高等教育發展中所發生的明顯變化,然后論述了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后強調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堅守大學的根本,即要堅守“育人”的理念,要堅守大學的文化精髓。
關鍵詞:高等教育改革;大學文化;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3-0122-03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market economy, higher education has changed a lot in the school system, teach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bvious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n describes som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lly, the paper stresses that we should stick to the basic idea of university, upholding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essen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Keywords: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 concept
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年)》明確提出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為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轉變,我國高等教育在改革和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可否認,這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全國頂尖高校之一的清華大學近年來在應用研究領域和基礎研究領域都遙遙領先,2016年清華大學在《自然》(Nature)、
《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上發表文章達到23篇。我國自2006年創立“111計劃”以來,有15所地方高校獲得立項,入選的高校有上海大學、蘇州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等。另外,我國內地有14所高校進入2017自然指數百強名單。自然指數作為2014年以來新推出的一項科研評價指數,充分肯定了中國高等教育在科研方面的成績。但是,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
在現如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國現代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動構筑了新的平臺。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各方面都在發生著重大變革。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以下主要從辦學體制、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三個方面來論述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
(一)辦學模式:從“國有化”轉變為“一主多元”
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是一種經過長期歷史沉淀而形成的規范化的形式。作為通常意義上的模式,其存在的意義在于特點,與眾不同的特點是這一模式區別于其它模式的標志。[1]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是非常典型的“國有化”模式。國家和各級政府在辦學中起著決定作用,國家是辦學的主體,同時兼任高等教育的管理者。這種辦學模式在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中很顯然是難以生存的。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之下,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從單一的“國有化”辦學體制轉變為“一主多元”的模式,促成了“以國家辦學為主,多種辦學體制共同發展”的格局。高等教育的投資體制也不再僅僅是依靠國家和政府,而是同時依靠國家財政撥款、社會、市場以及高校自身,更加適應多元經濟發展體制。政府向下放權擴大了地方政府與高校的辦學自主權,許多高校調整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建設和管理為主,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共互惠互利、協同發展、共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教學模式:從“傳統模式”到“現代化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采用“以班級為單位”的形式,教師獲取有用教學信息的渠道非常局限,優秀教學資源的整合難以跨越時空的限制。隨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教育資源配置向信息技術結構性傾斜成為一種趨勢。[2]現代大學生具有不同于以往學生重要的特點,他們從小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屬于典型的“網絡一代”,都比較擅長網絡化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他們甚至會通過網絡平臺直接參與社會各界人士之間的討論學習。隨著各高校的校園網以及遠程教育平臺逐步建立,學生可以便利地學到更多知識。在高校的科研方面,信息技術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計算機可以模擬復雜的實驗場景,通過網絡平臺可以建立跨學科、跨學校甚至跨國界的學術團隊,相互之間的學術交流與探討也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社會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信息化、網路化打破了種種壁壘,實現了全球互聯,給信息和知識的傳播帶來了無限的便利。
(三)課程體系:從“專業化”到“綜合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效仿蘇聯的制度,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專才”。在“專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國在高校之間采取的措施是:限制甚至削減綜合性大學,鼓勵支持專門學院的發展;在高校內部采取的措施是:學院、系科和專業按照“小口徑”的模式發展。在這種教育背景下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結構過分單一,畢業以后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高校逐漸意識到了這種培養模式的種種弊端,許多高校都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合并相近學科、調整專業口徑、設置綜合化課程等。多種改革形式相互協調、相互配合,高等教育逐步為學生提供寬口徑的學科和課程大平臺。同時,國家教育部大力推動高校之間的合作甚至合并,我國高校學科單一,專業狹窄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且一批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拔地而起。此外,一些高校還設立綜合化改革試點,探索綜合性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眾所周知,教育的使命是“教書育人”。但是,我國高等教育在這個使命上長期存在著厚此薄彼的問題,重視“教書”而忽視“育人”,即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注重知識傳授,卻不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與塑造。德育課程的開展在高校中長期不受重視,課程效果甚微。另外,高等教育以高考為起點深受高考制度的影響,導向性偏重于“競爭”而輕于“合作”。
(一)教育理念:重“教書”而輕“育人”
高校是大學生求知的場所,高校不僅會通過文化課的設置來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會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思想實際,設置德育課程來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高校德育課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政治理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途徑。然而,相關研究表明現在高校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將文化知識的學習作為自己的主要功課,而將學校開設的諸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相關德育的課程作為負擔。[3]德育課在高校中長期受冷落,被忽視的現象。在教育管理層面,德育課通常被設置為公共必修課,不同專業的學生被放到容量為200人甚至300以上的大班中進行教學。在教師的教學層面,大多數教師對于大型公共課的認真程度不夠,甚至導致了一些教學方法的異化,最為常見的就是課堂提問功能的異化。課堂提問時最為常見的教學手段,它能夠有效地喚起學生探求的沖動和欲望。但是,大多數的研究表明,大部分老師在德育課的大課堂上很少提問,即使老師門偶爾提問更多時候是為了檢查學生出勤。另外,在學生學習層面上,大多數學生自身也不重視這類課程。部分學生甚至認為德育課程太空泛,是沒什么用又不得不學的課程。德育課程作為大學中對學生道德培養與塑造的最佳渠道卻長期得不到有效利用,充分暴露了高等教育輕“育人”的重要問題。
(二)高考制度的導向:重“競爭”而輕“團結”
古代科舉制度以“官為本體,讀書做官”為價值導向,造成了“為考試而讀書學習”的不良之風,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屢受詬病。然而,學校教育在高考的指揮棒主導之下,似乎蒙上了科舉制度的影子,人們逐步形成了“應試教育”的思想觀念。所謂“應試教育”,不過是我們對那種單純由考試來決定入學或升學機會的教育現象的簡稱,也即是對單純通過考試分數高低的競爭來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的教育現象的一種簡稱。[4]高考制度明顯的弊端在于強調“知識本位”,把學生的分數作為優勝劣汰的唯一依據。這種制度會導致學生競爭意識的異化,與學生的全面發展背道而馳。高考制度是應試教育的根源,因為追求高升學率,教師會揠苗助長式的灌輸教學和學生會隨之而死記硬背。這些都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通過高考的獨木橋,學生意識當中會潛伏著異化了的競爭理念:似乎一切成就都只有戰勝其他人才能得到,這充分彰顯了教育競爭機制的“異化”。殊不知,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不僅僅需要競爭,重視合作才能在實現“共贏”。
三、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議——守住大學的根本
從孔子開始,中國古代的教育和教育學對于“尊德性”的強調就高于“道問學”。然而,當前社會的真實心態由從“一切向前看”演變成了“一切向錢看”。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高等院校難免也會受到來自社會上各種歪風邪氣的侵襲。古代知識分子安貧樂道的觀念日漸式微,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日漸披上了功利主義的色彩。學生們在急功近利的心態驅使之下,也不再是為學術而學術反而將學術視作獲取功名利祿的工具。這些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現象的出現無疑是對德育的拷問,也是對德育的呼吁,人們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大學的主體是人,大學必須堅持“育人”的基本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精神和文化的涵養。大學只有守住了根本,才能為國家和民族以及人類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堅守“育人”的理念
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話》中詳細闡釋了他的教育思想。在洛克看來,德育不僅僅是指道德品質的培養,而是指整個精神品質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說來它包括德行、智慧、教養以及堅忍等各種美德的培養。①洛克認為精神品質的培養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事情,教育的主要任務乃塑造一個人的精神或人格。洛克同時也對自己的觀點做了詳細地解釋,他認為個體人生的幸福程度以及個人價值與一個人的精神品質在密切相關。此外,他還強調個體精神品質的培養不是一件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件需要從小就要做起、要靠堅持不懈地養成習慣才能成功的事情。洛克的教育思想對于當今我國的教育實踐有所啟發。
本研究認為教育要堅持“育人”的理念,育人最為關鍵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心”。大學生作為社會當中的精英群體,只有讓他們存有“愛心”,才能使他們成為更加優秀更加完整的人才。作為一個個體,首先要熱愛自己的生命,要認識到自成為生命的那一刻起,就要為之而負責,只有不斷充實自己生命意義的權利和義務沒有放棄生命的權利。其次要熱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只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才能更真切地體會到父母無私的愛,才能夠愛自己的父母體貼自己的父母,才能在家、在學校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避免給自己的父母帶去煩惱,避免讓自己的父母擔心。最后要熱愛學習,只有對知識產生熱愛之情,學生才能夠主動學習并學會攻堅克難從而迎來更好的成長。學生在熱愛知識的同時,也會對教師產生敬畏之心,這樣才能更加高效地接受老師的教導與教育。
(二)堅守大學文化的精髓
大學文化是人類社會長期累積的優秀文化的縮影,大學文化是一種追求真理、崇尚學術、嚴謹求實的文化,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也是大學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和特征。[5]山東師范大學韓延明教授對“文化”的解釋是,“文”是育人的核心內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大學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化人”。大學的文化也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的文化是指通常意義上教學所傳遞的文化知識,隱性文化的范圍很廣包括教師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各種校園活動以及校歌校訓、校風校紀、學風教風,甚至校園里的建筑陳設等。同樣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具體也體現在兩方面,即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顯性方面體現為大學文化決定著大學生的發展方向同時決定著大學生在發展中具體的價值取向。隱性方面主要體現為大學文化陶冶著學生的情操,塑造著學生的人格,而且這種影響具有潛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我國古諺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②其中強調的就是環境的重要作用。校園文化是校園的“隱性環境”,也是大學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隱性生態”。大學的文化精神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大學的靈魂”。華中科技大學涂又光先生的“泡菜壇理論”指出,校園是泡菜壇,文化是泡菜水,學生是泡菜;有什么樣的泡菜水,就將泡制出什么樣的泡菜。[5]文化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文化的內核。大學文化的過程,就是大學生的人格的不斷完善、不斷追求人類真善美,全面自由、和諧發展的過程。大學文化是培養人的沃土,是大學的靈魂,也是大學特色的重要體現。因此,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要重視大學文化的建設,特別是不能忽視大學隱性文化的建設,而且要充分發揮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另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揚長避短,堅守大學文化的精髓,為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營造出更加有利的環境。
注釋:
①洛克.教育漫話[M].徐大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
②引自《荀子·勸學》.
參考文獻:
[1]潘懋元,鄔大光.中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變化與走向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1(1):16-20.
[2]鄭文發.高等教育信息化對教學管理改革的影響[J].集美大學學報,2003(4):89-96.
[3] 慧敏.高校智育過程中德育功能的探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9.
[4]江峰,林玲.論教育的競爭與應試教育[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72-78.
[5]韓延明.強化大學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