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解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現狀,探討培養干預措施。采用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問卷調查386名學生,發現校企合作班學生的創業能力顯著高于普通班學生;學生干部的創業能力顯著高于一般學生;家庭居住地為大城市的學生的創業能力顯著強于其他居住地的學生。進而提出提升創業能力的培養策略: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形成開放式教育理念;堅持社會實踐工程,拓展創新創業視野;培養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建設創業團隊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獲得創業競爭資本;校企聯合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學實踐中落實創業計劃;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園,多管齊下協助大學生創業。
關鍵詞:校企合作;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3-0007-03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under the colleg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some interventions are provided. A total of 386 college students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lass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ordinary class;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student cadre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mmon students; and students who live in big cities are more entrepreneurial than those who live in other places. To promot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some strategies from all perspectives are proposed, such as transform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l to form an idea of open education, insisting on social practice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ng student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bility to build team spirit,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to get venture capital, training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through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combine entrepreneurship with teaching, and building the Pioneering Park.
Key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cultivation strategy
隨著高校擴招的規模化,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校企合作成為促進就業創業教育的新趨勢。眾多研究者和教育者也逐漸認識到,校企合作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1]。目前,部分高校已經開啟了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主要分布在各類職業院校,他們通過優化課程專業設置、加強雙師隊伍建設、定期到企業實訓等方式,培養企業需要、市場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辦學逐漸成為培養合格高校畢業生和解決企業急需人才的重要途徑。在“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的國家教育發展規劃指引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創業教育和創業能力培養成為高校就業服務的新指向。創業能力,是一種把市場創意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是一種自我謀職的能力,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創造性的特征[2]。目前,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處于探索階段,對于創業教育和創業能力的認識還存在著能力培養表層化、實踐培養單一化、師資力量薄弱化等特點,導致高校畢業生缺乏創業熱情、缺少創新意識、欠缺創業素質,結果創業失敗率高[3]。WF學院作為一般地方高校,根據國家政策導向進行學生的就業教育培養,并切實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力推行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以適應市場開拓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改善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如今,WF學院在形勢嚴峻的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些名企的人才培養基地。
本研究嘗試以WF學院普通班學生和校企合作班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他們的創業能力現狀,在訪談和實踐教學中揭示校企合作班學生的培養模式,促進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的發展。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對WF學院學生隨機測試,收回有效問卷386份。對照組(普通班)學生198人,實驗組(校企合作班)188人(其中女生116名,男生72名;家庭居住地位于大城市的有4人,中等城市的有32人,城鎮的46人,農村的有106人;學生干部38人,非學生干部150人;沒參與學生社團活動的40人,參與但不是管理者的132人,參與而且是管理者的16人。
(二)研究工具
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問卷[4],韓晨光等人編制,25項,5點計分。創業精神、創業科技能力、創業管理能力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55、0.789、0.767,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12。
(三)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分析。
二、結果與討論
(一)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創業能力的差異與討論分析
由表1可知,實驗組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管理能力、創業能力顯著高于普通班學生。實驗組學生在大學期間接觸了與專業知識相匹配的就業環境,在實踐過程中明白了專業知識與具體工作之間的聯系,后繼學習會著重培養與實際工作環境相一致的基本業務素質,做到學習的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就業創業素質發展的核心是實踐,在實踐中才能夠有效提高創業能力和創業素質,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學過程滲透著創業教育文化,因此實驗組學生的創業能力較強。
(二)實驗組學生創業能力的學生干部、社團參與度、居住地的差異與討論分析
由表2可知,學生干部的創業能力顯著好于一般學生,參與并管理社團的學生的創業能力顯著好于沒參與、參與但沒有管理的學生;居住地為大城市的學生的創業能力顯著好于其他地方的。高校學生干部是學校和學生關系的橋梁,在組織社團、管理事務、上傳下達過程中鍛煉了心理素質;學生工作的獨立性和新穎性,創造了實踐的機會,開拓了創造性思維的空間。來自城市的孩子占據教育的優秀資源,教育理念新穎,家庭環境稍微民主寬松。這些可能會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
三、對策與思考
校企合作班學生的創業能力顯著優于普通班學生,這與WF學院在校企合作班培養模式上長期堅持校企合作實踐,堅持雙師型教師教學等具體策略的實施有關:
(一)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形成開放式教育理念
學院堅持對校企合作班學生采取應用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主力培養面向一線、面向基層的崗位,因為剛剛畢業的學生必須在基層得到磨練和成長,之后才能逐漸被企業所重視和提拔。即使是創業者,也必須熟悉基層的工作方式,積累工作經驗和專業技巧,才能夠有創新創業的勇氣和力量。學院走出原有封閉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校外的聯系和交流,根據人才市場的實際需要去培養學生,根據學生的發展可能性去引導學生。始終堅持“與學生在一起”的教育理念,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獨一無二、充滿活力、自由快樂、喜歡挑戰、追求成功的獨特個體,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
(二)堅持社會實踐工程,拓展創新創業視野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面對高校大學生整體素質下降的困境,學院提出并堅持實施素質教育五項工程,更是長年如一日地堅持開展扎實有效的社會實踐工程,努力培養學生成為獨立、自主、自強、成熟、成功的人。社會實踐和校企合作模式不是一個口號,不是一種創新,它需要校方的指導、管理、堅持、督導,才能形成規范的實踐模式,實效的學生活動。學院每學期寒暑假都堅持社會實踐,在實踐前充分動員和組織;不同專業區別對待,安排和專業相符合的企業進行實踐實習;有針對性地安排男生和女生的工作,盡可能根據學生的特性安排不同的崗位;輔導員深入企業成為帶隊老師,吃住和學生在一起,隨時到達現場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每天深入宿舍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況,真正實現“和學生在一起”的管理理念,同時營造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氛圍,實現學生實踐學習和企業獲得利益的雙贏結果。目前已經形成了實踐制度規范和配套文件,如《社會實踐二十問》,切實保障社會實踐工程的開展和功效。企業是磨練學生創業意志的最好課堂,深入企業實踐實習后,學校才能明白人才市場的需要,才能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適合不同崗位的人才;學生才能開拓視野思維,擁有創新精神,提高創業能力,成為一位一專多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三)培養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建設創業團隊意識
創業者首先要組建團隊,成立公司;與同行建立友好伙伴關系,獲得相關引薦。所有發展的背后都是創業者良好的人脈。因此,學院在入學之初,就重視對學生的情商的培養:比如建議學生加入1-2個興趣主題社團,鼓勵學生積極競選院學生會和系學生會,公平、公正地尊重學生的選舉結果,根據學生的特長、性格、興趣安排適當的崗位,推崇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賞罰分明的意識教育,盡可能因地制宜地鍛煉學生的管理組織能力,實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目的。特別是在企業實踐過程中,大學生完全從學生角色變成工人的社會角色,他們面臨更多的沖突和問題。這時候帶隊老師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個人與企業的關系,有效處理自己與企業工人的身份、工作沖突,在不傷害別人的原則下用智慧幫助自己和同學取得應有的利益,同時贏得同學、老師、企業的尊重和欣賞,樹立起團隊意識,為未來創業、管理團隊積累豐富經驗。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獲得創業競爭資本
自主學習能力是指人們按照一定的社會和個人價值需求主動地去吸收和掌握生命發展所需要的一切事物的個性傾向。善于學習也是一種能力。企業或個人只有具備很強的、不斷學習的能力,才能夠取得成功,保持輝煌。同等條件下誰走在競爭對手的前面,誰將成為贏家,因此自主學習能力是創業的競爭資本。心理學家紐科姆的人際關系理論認為,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就是師生關系的和諧[5]。校企合作班在課堂、實踐過程中,教師把學生當作自己工作的伙伴,有意模糊教師的權威角色,減輕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心理隔閡,在平等和諧的人際環境中鼓勵學生自我表現,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由、生動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創業思維得以發芽。教師認識到組織學習能力對創業者非常重要,在學習中建立具有共同愿望、系統思考的團體學習小組,在群體的努力下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五)校企聯合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學實踐中落實創業計劃
為校企合作班上課的教師均是雙師型教師,他們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理論基礎外,必須到相關的合作企業深入學習實踐,而且要參加一定的創業教育師資培訓課程。這樣培養出來的教師既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又擁有職業資格證書,熟悉企業生產管理的實踐,是學院真正一批業務素質高、教育質量好的教師。和學院合作的一些企業,如富士康、索尼、緯創、南方航空等單位,會定期安排一線專家來學院進行短期的實踐教學,這些專家是學生的創業導師,帶動學院創業教育的學科發展,成為學生創業教育的智力保障。當校企合作班以社會企業需要為支撐點進行學生培養時,實現了學校職業教育的目的,滿足了社會市場的人才需要,增強了學生的創業心理素質,提升了學生駕馭市場的創業能力,真正實現了應用型大學師資隊伍“走下去,請進來”的培養策略。
(六)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園,多管齊下協助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園校內創業實踐基地是通過提供創業場地及相關扶持政策,為學院大學生和畢業兩年內的學生提供創業實踐平臺,它引導、規范園區內的創業實踐,使創業大學生在經營管理、資本運營、團隊協作、公共關系、風險競爭、法律契約等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學院定期定量給學生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提供免費場地和相關辦公設備,幫助創業者申請專項資金,定期邀請專家教師、創業人士為創業團隊提供創業培訓、咨詢和指導,多種方式宣傳推介優秀創業項目等優越的條件鼓勵大學生創業,幫助大學生創業。創業教育信息是一種有用的、稀缺的資源,為改善大學生創新信息滯后的現狀,學院聯系有協作關系的咨詢公司,為學生提供政策信息導向,為入駐創業項目提供政策咨詢,為創業項目提供技術與管理的咨詢服務,幫助大學生高效、快速地獲取有用的信息。
日常學生管理中,學院一直堅持執行素質教育五項工程,培養了一批批“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說、走出去能干”的三能人才。校企合作班通過理論教育與實地實踐的交互方式,有效地干預了學生的就業選擇,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和創業能力,做到了“把能力交給學生、把放心留給家長、把人才交給社會”的“三交”累累碩果。
參考文獻:
[1]王玨.校企合作視角下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36(4):181-183.
[2]姚恩菊.河南某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與創業能力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11):1679-1683.
[3]夏黎.關于創業能力培養中校企合作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2:226-227.
[4]韓晨光.理工科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5.
[5]向東春.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中南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