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紅
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信息化和大數據已經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傳統的教育觀念與信息化技術的碰撞,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數據的技術優勢,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已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同時信息化社會使會計領域從形式到內容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引發了社會對會計崗位人才的變化性需求,對中職會計專業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基于信息化環境,分析了校企合作開展會計專業教學研究的背景、優勢及具體目標,提出了校企合作開展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具體做法,借助校企合作契機,不斷提升校企合作內涵,不斷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不斷提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信息化環境 校企合作 會計專業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a)-189-03
信息化教學是以所有教學環節達到信息化為目標,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為了積極探索信息化環境下會計專業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建設和考核評價機制,大連商業學校與大連愛丁教育信息科技集團校企合作共同開展會計專業教學研究,旨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與學的效率,研究出一種適應于信息化環境下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1 信息化環境下校企合作會計專業教學研究背景
網絡信息在信息化環境下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資源,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改革所要達成的重要目標。國家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助推教育現代化的深度發展。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發布,倡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頒布《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和《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提出切實推進職業教育廣泛、深入和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不斷提升職業教育電子政務能力、數字校園水平和人才信息素養,全面加強信息技術支撐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能力,以信息化教學改造傳統教學,以信息化促進職業教育現代化。
2 信息化環境下校企合作會計專業教學研究優勢
校企合作,是區別于學校本位、企業本位和社會本位的第四種職教發展模式,是基于市場需求、社會需求及目標導向的、職校和企業共同培養人才、以達“雙贏”的模式。校企合作是新時期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支持職業院校與研究機構、企業等開展信息化應用項目合作,鼓勵行業、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向職業院校捐助符合標準的優質信息化軟件、資源、設備以及相關產品和服務。同時鼓勵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和支持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有條件的學??梢韵蛏鐣_放信息化設施和信息服務。
2012年,大連商業學校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項目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在一定層面上得到了發展。為了深入挖掘校企合作的契合點,賦予校企合作新的內涵,使校企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學校與大連愛丁教育信息科技集團共同開展會計專業信息化應用項目的深度合作,企業利用專業人才、行業資源、最新信息化技術、優質設備保障、標準化服務等優勢,有效組合起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技術、教學內容等教學改革所需的創新生產要素,從而深度參與學校信息化建設,進行完備的“產學研”合作。校企合作開展信息化環境下的會計專業教學研究,以推進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為根本,以企業技術等優勢資源為推手,優勢互補明顯,通過資源的協同化、集成化,共同探索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改革的創新之路,真正實現“教學—科研—開發”的三位一體。
3 信息化環境下校企合作會計專業教學研究的意義與目標3.1 研究意義
在中等職業教育中,會計專業辦學歷史悠久,在中職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會計專業學科體系建設完備,課程體系建設完整,但是面對信息化浪潮的沖擊,其向網絡化、信息化的轉變,成為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必然趨勢。首先,外在環境的變化,迫使會計專業教學做出內在改變,這是信息化環境下進行會計專業教學的主因。其次,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決定了教育目標的制定以所培養人才的就業能力與職業發展能力作為基礎,信息化社會下的會計教學信息化,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應圍繞深度校企合作,以實用性、適用性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教學體系、課程規劃、教材革新等多方面的改革,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會計專業信息化教學的轉型之路,其教學研究過程,要融入信息化的教育觀念、信息化的教材觀念、學生主體觀念、教師主導觀念。打造適應信息化教育觀念的師資團隊,鼓勵教師進行基于信息化的會計教學理論研究,借鑒可行性經驗,并與自身相融合。達到以信息化促進中職會計專業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3.2 研究目標
3.2.1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充分認識傳統會計教學模式的優缺點,對不足之處做深入改革,徹底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禁錮。立足于會計專業教學實際需求,對傳統會計教學中的優點進行兼容并蓄,以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從思想、認知、方法等多層面進行革新,達到教學理念多元化、教學資源網絡化、教學手段多樣化的目的。
3.2.2 以學生為主體
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的不利局面,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中職學生普遍年齡較小,學習主動性差,但是可塑性強也是其獨有的特點。從課程規劃、教材選擇、教學模式等多方面進行有效革新,以情境教學、課堂討論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學習與實訓結合增加學習興趣性。
3.2.3 構建數字化教育資源體系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資源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課堂知識,教師的知識儲備對學生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基于此,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的構建成為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有利舉措。針對中職學生年齡小的特點,除課堂知識傳授外,加大網絡資源的利用,以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微博、微信、校園網等媒介充實知識傳授途徑,營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專業教學環境,從而推動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不斷變革。
4 信息化環境下校企合作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
4.1 搭建互聯網教育“云+端”架構,打造“一站式”教學智能應用平臺
充分發揮學校現有的信息化設備功能,搭建并完善操作系統、數據庫、應用服務器、無線網絡、PC、觸控一體機等網絡架設和設備支持,打造愛丁教育云平臺,實現智慧課堂、服務中心、考試平臺、微課平臺等多個教學管理平臺支持,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學環節,形成“教育云平臺提供云服務、教師端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觸控一體機教學、學生端使用智慧平板電腦接收”的“一站式”完備教學網絡環境,豐富教學平臺和教學應用的創建,簡潔實用的操作流程,為信息化教學提供充分保障和廣闊空間。
4.2 突破傳統的教學設計,帶來信息化教學的高效體驗
傳統會計專業教學理論晦澀,講授方式固化、單調,導致學生興趣低、理解性差、成績難以提高。校企合作下會計專業的教學研究,集合大連乃至全國的會計專業名師經驗與智慧,針對教學過程中這一痛點難點,打造貫穿教學全過程、功能模塊完備、多媒體教學資源豐富的極簡化互動教學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涵蓋六大教學模塊:重點難點、經典示例模塊內置微課等核心多媒體資源;幫助學生課前更好地理解知識點,保證充分的預習,從傳統“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實現“翻轉課堂”;隨堂練習、課后訓練模塊,針對知識點匹配經典練習題,老師實時跟蹤每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幫助學生及時攻克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率;章節測試、在線考試模塊,內置優質題庫資源,涵蓋一鍵組卷、無紙化考試、系統自動評測成績等功能,幫助學生復習測試、自我檢驗,減輕老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老師隨時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側重性進行指導教學。全新教學設計的六大模塊,讓新型教學模式帶來高效的教學體驗。
4.3 根據信息化教學實際需求,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平臺
以會計專業課程標準為依據,圍繞知識點、重點、難點等,集成微課、題庫等優質教學資源。根據會計專業的學科和教學內容特點,開發、共享、應用講授類(教師口頭講授關鍵概念和原理)、應用類(教師提出應用例題,并分析、探討、解決問題)、實驗演示類(教師應用專業教具模擬示范操作)等多種類型的多媒體課程資源,要求課程資源生動活潑、啟發性強、引導性強,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也可隨時下載在線學習材料等教學資源,根據自己的水平、能力和興趣,進行無時空限制的“泛在學習”。
4.4 突破傳統課堂的單向交流,真正實現互動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枯燥,教學缺乏有效互動,信息化環境下則可以做到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課堂交互系統全覆蓋。課前預習環節,老師檢查課程、發送課程提綱,學生在平板端檢查課程計劃,觀看課程視頻;課上授課環節,老師隨時發送教案,監控學生學習情況,學生跟隨教師授課進度進行學習;課上討論環節,老師發起討論、投票及頭腦風暴,學生使用平板端進行分組討論、比賽、答疑、共享自己的意見;隨堂測驗環節,老師安排課程的隨堂練習,并通過教師機檢查學生的答題情況,學生在平板上回答、提交,并查看答案進行分析;課后復習環節,老師布置作業、考試,查看學生學習狀況,記錄學生興趣和問題,學生完成作業、考試、復習課上內容;老師也可將學生學習、測驗等數據隨時導入學校管理系統,并進行過程評價。創建處處皆可互動的智能教學環境,老師可根據學情,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制定學習計劃,提高教學效率。
4.5 基于大數據智能分析實現“分層教學”,個性化教與學優化教學過程
通過教學管理中的智慧課堂模塊,老師可隨時查看班級或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系統自動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繪制成績分析報表,據此合理安排并管理學生學習;通過微課平臺,老師發布微課資源至學生平板的同時,系統智能統計學生視頻觀看時長、答題成績、課堂表現、出勤情況等,據此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管理;題庫、微課等資源平臺可根據數據分析,向不同層次學習狀況的學生智能推送相應層次的學習資源,實現知識內容的“量身定做”;基于“作業、練習、測驗”在線發布、作答、批閱的考試平臺,則通過大數據自動處理,實現練測評的規范化與自動化。根據各個交互系統得出的數據生成與分析,老師可綜合、直觀地觀察出學生差異性學習的情況,從而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教案,采用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法,使得個性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解決因材施教的個體性與班級授課制的集體性之間的矛盾,提高教學效率。
4.6 成立校企合作信息化實驗班,形成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經典案例
一是為了校企合作教學研究的順利、扎實、有效地開展,成立“信息化環境下校企合作會計專業教學研究”課題組,以形成組織保障和技術保障。課題組成員由相關科研院校的專家、企業科研人員、經驗豐富的教學管理人員、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組成,有序開展課題技術指導、理論方案制定、課題資源開發等工作,組內分工明確、團結協作,將依據實際情況與需求定期召開主題交流會,確保研究工作按計劃開展、保質保量地完成。二是以學校會計專業1513班為對象,成立校企合作信息化實驗班。配套保障相關軟件、硬件設施,從實驗班的教學實際需求出發,進行課程研發、課程實施、課程效果預期與評估等工作,實踐過程中,將根據實驗班的學情變化,及時調整相關工作,進行動態管理模式,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實驗班在學校信息化推進中真正起到示范性作用。三是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經典案例。教學研究過程中,努力把握好計劃、行動、考察、反饋和調整五個基本環節,并尊重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運行規律,確保理論的嚴謹務實、實踐的科學合理。在理論研究和案例應用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得出信息化環境下校企合作會計專業教學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完整經典案例。
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研究,是一個動態更新的過程,是一種沒有固化模式和固化答案的探索,更是職業教育界內諸多院校一直在進行的嘗試。因此,在信息化環境下校企合作會計專業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將始終遵循教育領導部門的政策、意見和指導,不斷吸納國內外優秀院校對于教學相關研究的管理運行經驗,同時關注不斷升級的信息技術形態以及會計專業教學發展動態,借助校企合作契機,不斷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會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彭傳章,張建如.信息化環境下多維度新型課堂教學探索[N].中國教育報,2013-9-17.
[2] 王全旺,趙兵川.信息技術支持下高職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1(9).
①基金項目:大連市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信息化環境下校企合作會計專業教學研究(課題批準號:ND20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