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輸送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除專業技術技能培養外,人文素質教育正日益備受關注。大學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是切實有效的途徑之一。本文從大學生人文素質要求和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入手,以“插花技藝”課程為例探討大學專業課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大學專業課;插花技藝;教學方法;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2-0094-0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integrity for society. Besides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nd skill,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also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e of the most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ways is to combine specialized courses in colleges with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requirement of humanistic qu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ideas and ways of implement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s in colleges by taking flower arrangement course as an example.
Keyword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specialized course in colleges; flower arrangement;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odes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發生了極大變化,看重扎實的專業基礎,更看重人的全面發展。大學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除將扎實的理論知識與過硬的實踐技能傳授給學生外,更要有意識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人”[1]。
一、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知
《辭海》釋義:人文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2]。人文素質是一個人內在精神氣質和外在精神風貌的統一,全面反映一個現代人的文明程度[3]。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傳達給個體,使其融于思想品質,并將其外化為具體行為中的教育過程[4]。我國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文素質事業的先驅楊叔子談及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時,認為“文化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素質,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5]。可見,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成人”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大學有意識地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是時代賦予的迫切要求。
大學教育中除專門的人文素質課程外,絕大多數是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專業課程。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利用好專業課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日積月累中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值得我們思索與踐行。
二、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及分析
我國大學生人文素質呈弱化趨勢,其根源在于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初等教育階段起,學生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課業負擔,升學壓力下的應試教育導致重結果、輕過程,重成績、輕能力的普遍現象,從而淡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即使有所謂的人文素質教育也只是“帶著鐐銬跳舞”,未能認真落實、有力推進。到了中等教育階段,1909年起的文、理分科促使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分離[6]。再至高等教育階段,專業劃分更細,專業課學習占很大比重,約七成大學生沒有上過文史、藝術、哲學類課程(或選修課)。傳統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忽視個性發展與人格養成,導致大學生人文精神流失[7]。大學生中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基礎尤為薄弱,對此中國經濟學界泰斗厲以寧提出培育藍領的工匠精神:“除技能技術培育外,注重文化修養、職業精神等方面的培養”[8]。
因此,我國一部分大學生人文知識缺乏、人文精神薄弱、人文素質較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活經驗缺乏、理想信念淡薄、意志品質脆弱、誠信意識較差、社會責任感缺失等問題。這使大學人文素質教育面臨嚴峻挑戰,當務之急是正視困難、設法解決。根據現實情況,立足專業課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有益于加強專業課內涵建設,更是大學階段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有效途徑。插花技藝作為一門專業課在農林、師范、文史、藝術類專業廣泛開設,以其為例探討大學專業課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潛在價值與實現途徑。
三、插花技藝教學對人文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
以大學專業課為載體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需深入分析課程性質,以及課程容納的人文知識、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可培育的人文行為。
“插花技藝”是一門多學科融匯的綜合性課程,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還蘊含了豐富的生活體驗[9]。課程涵蓋的社會科學知識如:文學、歷史、美學、哲學、音樂、繪畫、書法等是人文知識浩瀚的源泉。這些人文知識在形成、發展、呈現過程自始至終貫穿著人文精神的脈絡,如:天人合一、謙和仁愛、孝悌忠信、陰陽和諧等。課程教學過程用心傳遞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同時,注重學生人文行為的啟發與引導,如:插花作品創意創新、花材的采集與養護、團隊分工與合作等。
中國插花有近3000年歷史,傳入日本后衍化為花道,在提升整個日本國民素質的教化中起到公認的巨大貢獻,而我國插花的普及程度不高,在教學中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更是尚未真正發揮[10-11]。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插花技藝教學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有巨大的潛在價值。作為一門專業課,插花技藝涵蓋了廣泛的知識面,極大的綜合性是其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天然優勢。應在講授人文知識時引領學生感受沁潤知識的人文精神,啟迪心智,培養心性,開闊視野,提升境界,進而科學全面地認識世界,懂得學會待人處事的方法。豐富學生的人文涵養,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是插花技藝作為一門專業課所應發揮的重要作用。
四、插花技藝教學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探索
依據以上分析,插花技藝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有內在關聯,加強兩者聯系,以教學促進人文素質提升。課程教學要有效發揮課程特性、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學場所等優勢,靈活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教學重心從單純的理論學習、實訓練習,拓展到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并舉并進,從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等著手,實現塑造高素質人才的高等教育培養目標。
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共同構建大學育人的有機整體。第一課堂是基礎,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不可或缺的補充和延伸,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12]。
(一)“第一課堂”的人文素質教育
第一課堂是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在規定教學時間、教學場所進行的活動。第一課堂是專業課教學的基礎課堂,插花技藝的第一課堂教學包括理論課教學和實訓課教學。
理論課教學時力求做到化繁為簡、由易至難、循序漸進,明確知識脈絡,凝練核心理論,在實訓課中再點滴滲透其他理論知識。與課程相關的人文知識由簡單的闡述性教學轉為闡述與啟發相結合,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介紹古今中外專業領域內的先行者及優秀從業者,他們的孜孜追求、堅持不懈、求真創新等人文精神激勵學生,使他們更為覺知,更加好學勤勉。
實訓課教學是實現基礎理論向實踐技能轉化的橋梁,其關鍵在于重視基礎教學。首先,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著力培養創新思維,如鼓勵式教學讓學生增強自信,有助于快樂學習;如音樂輔助教學[13]使學生沉浸在高雅和諧的藝術氛圍,有助于全身心投入插花創作。其次,拓展學習時間和空間,培養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提前布置實訓任務,學習小組課外搜集資料,先行思考并確定方案,基本模式為:提出問題、課外構思、學生分享、教師點評、小組討論、學生創作、學生點評、教師綜評、作品整飾、清掃現場、成果鑒賞、書寫報告[14]。實訓全過程力求做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第三,點滴中進行生命教育,樹立生態美學觀念。插花取材于自然界,是存在于主客觀之間的藝術,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珍愛生命的教育,如多采集少購買、采集時尊重一花一木、購回花材后及時保鮮、花材多次重復使用等。
(二)“第二課堂”的人文素質教育
第二課堂指專業知識技能為主的教學計劃課程之外所從事的一切活動。第二課堂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引導學生提高自主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樹立正確觀念,為他們提供了寬廣的發展空間。
學生社團可根據校內外實際情況靈活開展活動。如行業調研、評價、分析,在合作、交流、辨析中了解當地行業現狀、預判發展前景;組織參加各項插花比賽,在追逐目標、奮勇爭先的過程中錘煉技能、提升美感;參與校內慶典活動插花(校慶、藝術節、畢業典禮、運動會開幕式等),在創意、實踐、服務中呈現花藝之美、感恩回饋師生;開展花卉花藝類活動(花卉識別、花卉攝影、仿真花制作、作品義賣等),多重維度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最真實有效的“課堂”,它能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勇于擔當、人際溝通、組織協調、團隊協作等能力。鼓勵學生在課余、節假日到花店、婚慶公司開展社會實踐,真實的工作情景、多樣的工作內容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鞏固知識理論、錘煉實踐技能、學習待人接物,在社會實踐中完成人文素質的他人教育與自我教育。
(三)人文素質教育導向的課程考核
人文素質教育是動態、系統、全面的過程,因而必須恪守這些原則才能進行全面準確的評價。學生提交的成果(插花作品、試卷作答)是最終的反應指標,但一門專業課的考核不應僅看結果。第一,重視形成性評價,以學生平時的興趣、態度和能力為主要考核依據,如每次課的考勤、討論、發言;每次實訓課學生進入教室后的一切行為,如對待花材的態度、插花過程的規范程度、作品完成后的清潔衛生等。第二,重視階段性評價,以每個實訓項目每個學生的掌握進度進行等級評價。第三,重視終結性評價,進行正式的期中、期末考試。一門專業課的考核要綜合考慮以上三方面因素,這種考核方式避免了“一次性”考核帶來的弊端,能給學生更多時間、空間從容地覺知與成長。
五、結束語
立業先樹人。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適合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僅傳授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遠遠不夠,更要潛移默化中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如何做人。人文素質類課程和講座資源有限,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只有通過長期熏陶和感染才能養成。大學階段除了“授業”更要“傳道”,在大學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是切實有效的途徑之一。例如,在專業課“插花技藝”教學中確立更高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將插花教學融入人文素質教育,使學生的專業才能和人文素質同步發展,當他們面臨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時可展現出更多的才華和修養,其意義遠超過教授學生學習插花本身。
參考文獻
[1]唐友東.人文教育——高職生急需補上的一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34):56-57.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692.
[3]楊德廣.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J].教育研究,1999(2):31-38.
[4]張宏斌.中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2:19.
[5]楊叔子.現代大學與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1-6.
[6]張廣林,薛亞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芻議[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00-104.
[7]郭樹東,關忠良.略論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84-88.
[8]厲以寧.中國道路與藍領中產階級成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31.
[9]岳敏,施芬.高等農業院校“插花藝術”課實踐教學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2(1):73-76.
[10]曉白.中國傳統插花之花語詩情[J].中國花卉園藝,2013(21):20-21.
[11]臧新明.花道:一條通向生態美學的小道——從《池坊專應口傳》花道論談起[A].當代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美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307-315.
[12]彭巧胤,謝相勛.再論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4):45-46.
[13]尚愛芹,向地英,王麗霞.“插花藝術”課程實踐教學探索與改革——以河北農業大學為例[J].河北農林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6(4):106-110.
[14]胡牮.《插花藝術》教學改革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