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圣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對中職院校體育教學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剖析了我國中職院校存在著體育教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學觀念守舊、教學方法手段單一和教師綜合素養較差等問題,并提出了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等改革思路。
關鍵詞:中職;院校;體育教學;問題;改革思路
中職院校作為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培養初、中級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我國中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體育教學活動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隨著時代在進步,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中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健康中國的背景下,提高人民身體健康,增強學生素質是我國實現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體育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手段。我國中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專業性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要,但是在新形勢的要求下,中職院校的培養人才的目標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既要求學生擁有出色的專業技術,又要求學生要有健康的身體,因此,中職院校體育教學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對我國中職院校體育教學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了我國中職院校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革思路,希望能為我國中職院校體育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中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
(一)體育教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我國中職院校傳統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中級職業技術人員,滿足社會的需要。由于中職院校的特殊性質,體育教學常常在學校中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首先,學校領導不重視體育教學。按照國家的相關要求,學校將教育放在首位,但是由于中職院校的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專業的技能人才,體育教學常常被忽略,得不到學校領導的重視。學校領導更加在意的是,每年畢業時,學校的就業率是多少,而不是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如何,這其實與學校教育目的相違背。其次,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的態度不端正。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執行者,其對體育教學活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受到中職院校自身性質和學校領導不重視影響,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活動的態度產生了錯誤的認識,既然領導不重視體育教學,自己也對體育教學采取漫不經心的態度。體育教學課堂應付了事,教學方法手段單一,沒有按照學校的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最后,學生自身對體育教學產生抵觸態度。在校期間,中職院校的學生只顧著學習專業技能,培養自己專業技術能力,忽略了參與體育活動,學生認為體育課是浪費時間的課程,多抽出點時間學好專業技能,畢業后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這是學生們所考慮的事情。殊不知,沒有健康的體魄,再好的工作也會有失去的時候。
(二)教學觀念守舊
受到西方競技體育觀念的影響,我國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過份強調掌握體育運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競技體育的思想,未將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擺在首位。盡管,近幾年,我國中職院校加強體育教學的改革,摒棄競技體育教學觀念,但是,一方面,由于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未及時更新,且體育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過時的教學觀念影響著整體的教學活動。隨著社會的進步,體育教學的觀念要將終身體育意識嚳入教學活動中去,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另一方面,在教學活動中,傳統教學觀念將教師置于主體,忽略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一味地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認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其實,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雙邊活動,兩者之間要互動,本質上是主導與主動的關系。過分強調任何一方,都會使影響教學活動的質量[1]。
(三)教學方法手段單一
教學方法由教師來掌握,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對于方法的效果來說,產生著關鍵的作用。我國大部中職院校體育教師運用教學方法手段單一,依然沿著傳統的講授法和示范法,長期以來,學生對這些方法已經失去了學習體育的興趣。時代在發展,科學在進步,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顯然無法滿足當代學生的需要。體育教師自身的素養也決定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在課余時間,教師未及時更新現代的教學方法,沒有借助互聯網手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們上課。一味地利用語言傳遞法和演示法為學生們上課,使學生們失去了學習體育的興趣和熱情,漸漸地對體育課產生了抵觸的情緒,嚴重影響了中職院校日常的體育教學活動[2]。
(四)教師綜合素養較差
我國大部分中職院校體育教師綜合素養較差有兩個原因:一方面,由于中職院校的經費有限,中職院校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到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方面,沒有多余的經費來支持體育教學工作,這就導致了體育教學部門經費緊張,最終產生的后果就是,中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往往都是采取臨聘和外聘的方式承擔體育教學,有一些體育院校的研究生往往去中職院校去代課,按次收費,這就造成了中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不系統化,制約了學生們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另一方面,目前,我國中職院校大部分體育教師的最終學歷以高職學歷和本科學歷為主,擁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較少,從體育教師的職稱來看,大多數體育教師的職稱還停留在初級和中級上面,較少的體育教師擁有高級職稱,這從側面反映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較差。由于中職院校的各方面待遇較差,那么體育院校畢業的高材生人才很難進入中職院校,如此循環,也導致了中職院校的體育教師整體綜合素質較差[3]。
二、中職院校體育教學策略
(一)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正式實施,旨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體育教學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基本手段,因此,我國中職院校要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根據國家的要求,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首先,學校領導要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完善體育教學各項規章制度,制定體育教學的評價方式,使體育教學成為體育教師評職稱的標準,這就從管理上重視體育教學,使體育教學部門上行下效,更好地完成體育教學的日常工作;其次,體育教師要加強對體育教學活動的重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處于主導地位,其是教學活動的執行者其可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他的主動性去調整、理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其達到最優化的程度,以收取最大的教學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對教學活動的重視程度決定了體育教學活動的質量高低;最后,學生自身要對體育教學采取積極的態度。充分認識到體育活動對其健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端正學習體育的態度,增加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
(二)更新教學觀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對中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中職院校對體育教學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當著指導者,其自身素養和專業能力直接影響著體育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率。體育教師應摒棄傳統過舊的教學觀念,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傳授學生體育鍛煉的方法,以及參與體育鍛煉的益處,培養學生們積極參與體育的熱情,使終身體育指導思想一直貫穿于學生心中,能夠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到體育運動鍛煉中來。另外一方面,要加強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互動,深刻認知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與學生這兩種活動體系各有特點但又相互依存,統一存在于動態的教學過程中,二者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雙向關系,二者關系的本質則是主導與主動的關系[4]。
(三)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直接關系著教學工作的成敗,教學效率的高低和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我國中職院校體育教學方法要正確理解、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改進落后的教學方法,為了緊跟時代的步伐,體育教師要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使其呈現現代化。首先,教師要利用現代的互聯網手段,借助新媒體優勢,使體育教學物質設備現代化,達到視聽雙重效果,令學生更容易對體育產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參與體育的熱情。其次,教學方法呈心理學化。現在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教育心理學對教學起到了很大的重要。教師要掌握心理學的知識,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分析,從而改進教學方法,迎合學生的心理,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最后,教學方法要具有個性化。體育教學要針對所有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這是尊重學生在知識、智能、興趣和個性等方面客觀存在的差異性的一種努力 但它并不是也不應該取消以集體教學為基礎的統一性和集在個性和諧的、完善的發展中的重大作用[5]。
(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最重要的變量。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中實現的。近些年,隨著我國中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不斷地深入,這就要求體育教師的能力越來越高,體育教師也應清醒地意識到他的職責以及其應具備的教學能力和素養。為了滿足現代中職院校體育教學的需要,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增加教學能力,以便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師承擔的某門課程有關的專門知識。專業知識的不斷豐富,使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能夠得心應手,滿足教學要求。另外,教師還需要增加文化知識和科學知識。文化知識能夠提高教師的威信,改善師生關系,發揮教育作用。科學知識能夠了解教學的客觀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能力。這些能力包括理解和運用教材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了解學生的能力,組織、管理和調控教學活動的能力以及初步教育科學研究能力。這些能力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吸引學生學習體育的熱情和興趣[6]。
參考文獻:
[1]李航.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24):57-58.
[2]唐嵐輝.中職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福建體育科技,2010,29(4):53-54.
[3]呂裕柱.中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現狀及改進策略[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2,29(1):118-120.
[4]李艷軍.中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成功,2013(1):174-174.
[5]劉民.中職院校體育教學問題分析與改革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8):60-61.
[6]王斌.中職院校體育教育現狀對策研究[J].才智,2014(8):94-94.
(作者單位:河源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