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是新世紀經濟發展的核心,人才是創新能力提高的關鍵。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大學生自身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現代化教育形式為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打開了一個新的篇章。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大學生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強化課堂,加強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倡導創新科研、開展學術研究;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側重學生個性培養,發揮學生創造潛能。
關鍵詞:教育現代化;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什么是創新?創新等同于創造嗎?在我看來創新并不意味著單純的創造和發明,一個更新、一個改變同樣具有創新的含義。同樣,創新更不應該是概念性的,而應該是在現實生活中看的到摸的著的、能夠很好的融入到生活中的東西。現如今,創新創業已經成為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運行現代化教育模式、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
一、強化課堂,加強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課堂是傳送知識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把創新創業的相關課程滲透到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積極實行開放式、引導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大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鍛煉他們的創新思維。此外,各大高校應積極開展創新創業專題講座,分享成功的創新創業案例,讓他們對創新創業有所認知并為之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現代化教育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
創新是一個大課題,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學以致用才是最正確的學習方式,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使大學生得到全面的鍛煉,了解到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順應著社會的需求不斷的完善自己。
二、倡導創新科研、開展學術研究
開展學術研究的目的是將教學與學術研究完美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們了解科學的前沿,培養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養成獨立思考、勇于實踐、勇于創新的能力,為今后開展創新科研活動打下堅定的基礎。在學校中開展多種科研社團,并定期組織科研競賽,營造出一個具有良好科技創新氛圍的校園。
成立創新科研小組,為學生提供科研實驗室,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小發明,為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學校可以開設科技實踐選修課堂,采取學分制,專門針對大學生創新素養培養的輔導活動,主要包括自由研討、創新實驗、社會實踐等方式,為所有熱愛科研的學生提供一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平臺,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
三、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
學習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創新的關鍵。在現代化教育的形式中,我們要打破學校階段性教育的觀念,樹立起終生學習的觀念。正所謂,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只有這樣,人的思想才能與時俱進,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
江澤民同志曾說:“創新是不斷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根本。如果一個民族不去創新就難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然而,創新的根本靠的是什么,是教育,是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標志,所以,素質教育把創造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自身的核心內容。怎樣培養創新型人才,形成具有創造性活動的社會環境和創新意識的社會氛圍就是至關重要的。
全新的素質教育應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弊端,需要從教育思想上進行轉變。素質教育應注重挖掘和培養每個學生個體的潛能,注重個性化培養,凸顯出每個人獨特的價值,從而使每個學生在其天賦允許的范圍內發揮出最大的能力。
四、側重學生個性培養,發揮學生創造潛能
個性并非等同于創新,但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鼓勵大學生做最個性的自己。在教育新時代,我們要摒棄傳統教育過分強調整齊劃一,充分重視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要引導學生對知識的一種好奇和渴望,拒絕填壓式教育,鼓勵在一中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利用科技創新技術,開展網絡學習,實現多元化教學,加強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有助于加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學校和老師應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開拓視野,讓學生的情感更加細膩且豐富,發揮出他們無窮無盡的創造潛能。
總之,走進21世紀,就意味著走進了一個高科技的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創新是我們向前發展的核心,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就成為了發展的必需品。當代大學生是未來時代的接班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改變以往應試教育模式,讓現代化的教育形式走進課堂,讓新時代的大學生都成為思維敏捷、思想活躍、精力充沛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作者簡介
張傳霞,女,漢族,1981-,山東青島人,山東協和學院基礎部教學秘書,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作者單位: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