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路車停廠時間是一項反映運輸作業效率的綜合性指標,是鐵路部門收取貨車使用費的依據,它既與運輸作業條件有關,又與生產組織水平有關。在公司新的生產經營模式下,為更好適應公司快節奏發展,建立高效、有序的行車組織模式,提高路車周轉效率,降低運輸成本是必然。本文分析了宣鋼物流公司路車停廠時間影響因素,在現有運輸作業條件的基礎上,針對生產組織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優化生產組織模式,加強運輸外圍保障,提高路車周轉效率,達到降低路車停時目的。
關鍵詞:影響因素;生產組織;外圍保障;路企協作
2016年宣鋼物流公司鐵路運量較往年大幅增加,日均到達達到400車,日均外發達到200車,這對生產組織是個新的挑戰。鐵路運輸的組織模式和作業特點將發生較大變化,面臨著諸多制約因素,生產組織帶來巨大的壓力。為加強運輸生產組織管理,提高運輸效率,挖掘運輸潛力,降低運輸成本,通過構建系統框架、再造生產流程、控制關鍵項點、整合運力資源,使運輸組織效率得到明顯改善,運輸經營指標實現新突破。
1 影響路車停時的諸多因素
1.1 等貨位因素
1.1.1 單一品種多,貨位少
造成停時較長的主要因素是等貨位時間,待卸單一品種較多,造成等貨位時間過長,進口粉貨位少,大部分是翻車機卸車,翻車機卸車能力平均每5分鐘/車,造成進口粉等貨位時間較長。
1.1.2 零散車較難上貨位
零散車上貨位的卸車不如整列車,所以經常出現上貨位困難的情況。
1.1.3 冬季二次入庫解凍
冬季原料解凍不透,造成二次入庫,也是影響停時的主要因素。
1.2 卸車因素
1.2.1 卸車能力較弱
卸車能力較弱,造成后續重車等貨位時間較長。
1.2.2 裝卸人力、機具作業不力
裝卸人力較少,鉤機卸車,將車鉤壞。
1.3 等排空因素
1.3.1 車站不接車
到達的固定車底卸完車后,不能單鉤出車,車站要等一列車湊齊后要開車時,才接車,造成整列車的平均車小時超長。
1.3.2 車站機力不足
車站的機力不足,造成轉一鋼的路空較慢,往往到18:00才轉至一鋼。掛鋼材重車除了開車,后出的鋼材車,車站不要,等出廠的時間加長。
1.4 外發影響因素
1.4.1 提前啟票
提前鋼材啟票造成啟票車不上貨位,而是對沒啟票的車輛裝車,造成啟票車輛的停時時間超長。
1.4.2 裝車因素
由于批車鋼材貨物較少,經常是現生產,或是優先裝汽車,所以造成裝車貨位上兌的路車裝車時間超長。
2 運輸行車組織優化
2.1 出廠路空組織優化
日常,每班(12小時)接班待卸平均在200車左右,每班到達4至5列重車,平均在200車左右,每班卸車200車左右,那么需要將產生200個空車從工廠站排出(轉一鋼、二鋼裝車、排車站),才能到達空、重平衡。
按路車平衡表以及侯家廟站的接車能力測算,如每日批材200車左右,班用路車平均100車,富余100車;富余的100車,侯站出50車,二鋼出50車。也就是除轉一鋼的路車和東區裝車需求外,仍需二鋼出空50車,即成品站機車每班拉3列空車,才能達到到空重平衡,路空組織得到了優化。
2.2 加強行車組織的銜接性
加強路車行車組織的銜接性,充分利用交接口及廠內存車線的容車能力,按照公司的計劃及貨物到達品種,及時組織列車解體,聯系貨位卸車,保證后續原料到達順暢;積極聯系車站,按照直達列車的開行時間和條件,優先組織直達列車的編組;同時按照駐站要求,平衡好路車的比例,合理組織好空車流去向,做到“三班統一”,打好運輸作業基礎;同時做好機車的選型,包括大、小機車掛車的影響因素,了解機車的牽引定數,根據路車數量,確定行車組織方式,降低運輸作業成本。
3 運輸外圍保障
3.1 設備保障
(1)做好與卸車有關設備的點檢工作,加強點檢力度,為設備正常良好運轉提供保障。
(2)縮短與卸車有關設備的檢修時間和檢修次數,做到檢修高質量。
(3)加強設備事故狀態下的事故搶險組織和生產組織。
3.2 路企協作,共同創效
通過分析侯家廟車站的運輸能力及作業方法,加強路企協作,有利于廠內行車組織,實現共同創效。
(1)車站開重優化措施:將開至侯站的重車阻擋至4~10線的股道信號內方,根據情況,安排宣鋼機車與宣化站機車的穿插作業。能縮短進侯站至少20分鐘(從預排進路、運行時間、進侯站一度停車、再啟動這段時間),如果提前進入侯站取車,宣鋼可以先檢查車列,取送鐵鞋,等待宣化站機車作業完了,宣鋼機車再進行遷出重車作業,這樣進侯站不影響,檢查完車后閉塞時間也許會縮短至10分鐘。
(2)車站開空優化措施:四調機車往宣化站內掛路空,每次向回掛一勾;或者單機掛一勾(一股線的空車)開回宣化站,如果開車需補軸,由宣鋼機車將路空二鋼出車站。
4 結語
宣鋼物流公司車流徑路的調整、路車流量的增加給運輸組織帶來相當大的難度。抓住主要矛盾,挖潛增效,確保物流暢通,成為運輸組織的重中之重。運輸生產組織中,通過加強信息溝通,強化系統管理,發揮調度職能,優化機車了運行效率,制定優化方案,做到了運轉有序、優質保產,為宣鋼公司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在實施優化行車運輸組織中,采取一系列優化方案,取得了顯著成效,提高了運輸能力和經濟效益。在優化行車組織的實踐中,突出調度指揮機構的核心作用、顧全大局、協作奮進是公司實現跨越發展、擴大再生產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優化行車組織模式,通過不斷優化機車運用效率,內部挖潛提效,消除管理非增值因素是逐步建立起適合運輸特點的精益生產管理模式。總之,只有堅持“鐵路運輸為生產經營服務,生產經營為鐵路運輸創造條件”的觀點,優化行車組織模式,降低運輸作業成本,精細管理,才能更好地適應宣鋼生產經營和發展建設大局。
參考文獻
[1]阮誠.淺談路車廠內停留時間及其他[J].梅山科技,1995,(4):7-9.
[2]戴艷芬,吳玲玲,張興華,等.基于道路流量和服務水平的停車需求預測分析[J].交通科技與經濟,2013,15(6):35-39.
(作者單位:河鋼宣鋼物流公司)
作者簡介:武雪飛(1981-),男,工程師,研究方向:自動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