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云 吳連愉 關俊豪 陳慧雯 陳曉儀 林時鈿 劉曉慧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攝友影居”大學生攝影項目的發展現狀,結合人文攝影行業的發展特點,客觀歸納項目發展過程中做得好的方面,同時找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解決建議,從而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項目內容,滿足不同受眾的需要,營造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攝影文化氛圍。
關鍵詞:人文攝影 背景 發展現狀 對策
一、人文攝影行業發展背景
(1)行業背景
在當今中國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下,對人文攝影之概念定位,眾口不一。多數人將其定位為:人文攝影是以表現本體的“人”及與人相關聯的事物的人像攝影為主,從人性的高度來關注某個人或某個族群、團體的生存狀況、生活方式以及精神風貌的歷史演變、現狀與未來的發展,帶有人類學的特征的藝術。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攝影市場研究報告分析,人文攝影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而不斷繁榮。專業攝影格局正在形成,其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相關產業的大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和擴大就業的一支生力軍。
2014年商務部發布的最新版《中國人像攝影行業2014發展報告》權威數據表明,截止 2013 年底全國僅人像攝影行業全國徑營業收入已達2047億元,比上年增長24.03%;企業 36 萬家,增長1.03%;從業人員560萬,增長1.02%。毫無疑問,影像服務業已經成為一個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剛需消費行業。攝影走向我們的生活,也走進了校園。高校攝影師及大批需求者的出現,也促成了高校攝影的出現。
(2)項目背景
經濟的發展催化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國家也鼓勵民眾自主創業。2014年9月10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表明國家發展,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充分發揮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自然稟賦”。同時,大學生“挑戰杯”創業大賽、“攀登計劃”的舉行及高校的重視,為高校攝影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機。
二、攝友影居項目發展現狀
(1)項目內容及運行模式
①項目內容
“攝友影居”項目以攝影、化妝課程的培訓、約拍業務(藝術照、畢業照、舞臺照等)為主要內容。攝影培訓分別開設人像及風光攝影兩個培訓班,教授基礎攝影(包括相機運用、光線運用及攝影構圖),和圖像的后期處理(包括Photoshop、lightroom等軟件教學)等課程。一期課程分五節,每節課4個學時。業務約拍主要承辦廣州各高校人文攝影(如畢業照,閨蜜照,兄弟照,情侶照,個人照,活動照等)。此外,還提供化妝及主題策劃服務。
②項目運行模式
考慮到目標市場以各高校大學生為主,項目采取以“線上推廣為主,線下拓展為輔”的運行模式。線上建立微信訂閱號發布培訓班招募學員的信息和開班的具體安排,定期推送團隊建設新動向、約拍業務的成果鏈接及優惠活動,輔以建立微信、QQ群等方式實現線上資源共享。線下通過制作張貼宣傳海報、橫幅、派發宣傳單等方式拓寬宣傳渠道。課程的培訓也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以課室授學、實踐外拍、YY直播等方式使教學培訓課程得以充分開展。
(2)市場發展戰略
為了迅速進入并占領市場, “攝友影居”項目在發展過程中采取三種策略:一是廣告策略。采取線上及線下渠道:烏托邦校園平臺、公眾號、海報、宣傳單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通過海報、網絡和市場營銷的有效整合,使宣傳的作用最大化。二是價格策略。貫徹服務學生的宗旨,走“低價高質”的路線。三是充分合作,成本最小化和擴展項目資金來源策略。尋求學生組織(例如:化妝協會、校園模特隊)、社會團體(如服裝店)等的合作,最大限度地降低項目成本,積極需求商家的贊助。
(3)發展優劣勢分析
依仗優勢,“攝友影居”的發展卓有成效,不僅承辦了學校20周年校慶的拍攝等一系列的活動,還組織籌辦了攝影走入村莊的“公益攝影”活動。但其發展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主要體現在如表方面:
三、發展對策及建議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攝友影居”在發展過程中仍需不斷完善自身,除了常規項目的開展外,還需做到:擴大宣傳,可嘗試組織定期免費攝影體驗和公益攝影的活動,校園名人代言等活動增強項目知名度;資金源的開發,以“股份”形式吸引投資者,拉贊助商;項目內部結構的革新,人員分散化管理,業務集中化管理,安排不同的人集中負責同一類型的項目業務。面對骨干成員面臨畢業的情況,團隊主要負責人應該提前做好招募接班人的準備,認真選拔合適的人選接任;項目文化的滲透,努力打造 “陽光、優質、貼心” 項目文化,形成富有活力,團結奮進,積極創新,敢于奉獻的團隊文化,陽光服務顧客,讓顧客享受優質貼心的攝影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化來,沈玲玲.視覺文化時代廣告攝影的藝術表現與市場定位[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135-137.
[2]陸曉玲.服裝廣告攝影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究[J].大眾文藝,2014,(09):209-210.
[3].箭扣人文攝影大家談[J].數碼攝影,2010,(08):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