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朗擁忠
摘要:朗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又是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既是一種語言能力,又是學習語言的一種基本方法。學生朗讀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的高低。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合理利用時間,科學指導學生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明確的朗讀目標,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做到朗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關鍵詞: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 語文課堂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fā)音規(guī)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活動。朗讀就是“口而誦,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課文學習中從字詞段到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教師應在課堂上讀起來,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讀起來,尤其是對那些富于情韻、語言優(yōu)美、瑯瑯上口的作品,或朗讀,或吟誦,或吟唱,或記背。這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既能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又能提高審美能力,養(yǎng)成高雅氣質。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都要留有充分的時間引導學生讀課文。結合我多年教學的實踐,總結以下幾點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朗讀教學目標要具體明確
朗讀不是亂讀、濫讀。有的教師把朗讀當作課堂教學的一種簡單過渡。學生朗讀前,教師沒有給學生一定的任務和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沒有認真聽,忙著板書或自己思考著下一個教學步驟,對于學生的朗讀情況自然就心中無數了,更談不上對剛才的朗讀情況指出是與非,這只是一種放羊式的無所收獲的朗讀。朗讀前應給學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學生初讀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通讀順課文。也可設計幾個簡單的思考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問題如:這篇課文寫了哪幾件事或哪幾個人?文章寫了哪幾個場面?文章的線索或感情基調是什么?如此等等。對于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對于美讀,不僅應要求學生讀準語音、節(jié)奏和語調,還應要求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并把握朗讀的速度,從而達到聲情并茂的程度。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語境,體驗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對于分角色朗讀,應要求學生讀出人物的個性。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足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如果是個別朗讀,還應為其他學生布置任務,使他們邊聽邊思考。如果是集體朗讀,則要求學生讀得整齊而有氣勢。
我在教學時,往往先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注意生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jié)奏,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動筆,在文中給生字詞注音,給難讀的語句標出朗讀的節(jié)奏。然后讓學生自已練讀,要求學生讀準讀通課文。再指名個別學生朗讀,要求讀得準確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導學生來賞析文章內容,必要時,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語意,在賞析中加以品讀。最后要求學生整體朗讀,要求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這樣朗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始終,并且每個朗讀環(huán)節(jié)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務和要求。學生在整個朗讀過程中,思維始終在活動。因此,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對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二、朗讀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于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它的作用又有區(qū)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zhí)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huán)節(jié)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以下介紹幾種重要的朗讀形式。
(1)美讀,即表情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往往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對于語言和意境較優(yōu)美的詩歌較適合。教師可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感悟。首先放錄音,要求學生對照課文,邊聽邊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請學生朗讀,根據兩者的朗讀情況,可以讓學生明白該如何讀,從而領悟文章的內涵。使學生感受到朗讀的樂趣。
(2)分角色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對于課文中的對話描寫的語段較合適。它有利于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云雀的心愿》這篇童話的教學時,我請兩位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來分別朗讀童話中的人物的語言,學生那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全班同學進入了情境,尤其是讀到小云雀聽懂了媽媽的話,了解了森林的重要性時,同學們也情不自禁的露出欣慰,不住點頭。分角色朗讀也應注意形式的多樣化,可讓個別男女生分角色讀,也可讓幾個小組的學生分角色讀。
(3)誦讀,即背誦。這種朗讀方式也適合于古詩文教學。當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已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背誦某些精彩的語段或全篇。這樣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語感,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yǎng)成高雅氣質。
三、朗讀教學過程要循序漸進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避免高屋建瓴,一氣灌到底。朗讀訓練有它的適度,即階段性。對小學生來說,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較高要求--順暢朗讀,最高要求--傳神朗讀。具體的訓練過程可分為:用普通話朗讀→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停頓適當→語氣連貫→語調自然;表情達意→速度適中;完美和諧→領會主旨。因為學生的理解過程是一個不斷接受、補充、整合而構建的過程,需要反復觀察、比較和練習。一開始,學生不一定都能對朗讀產生很強烈的欲望,其朗讀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練。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
綜上所述,只有我們教師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引導學生正確的朗讀,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科學地朗讀教學,才能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提高我們的朗讀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