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教育質量”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結合自己在教學一線二十余年切身體會,及近幾年兼職學校教務管理的經驗,對于如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我談這樣一點認識:提升質量的關鍵點,在于構建一種師生快樂和諧的學習生態。
近年來,課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2011版新課標的發布與實施,使教改的方向目標明確化。但是,《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所提出的“保證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的要求很難落實。中高考制度下,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依舊是“苦”字當先。繁重的課業負擔充塞著教與學的全過程,教師“教”急功近利,走捷徑,滿堂灌,題海戰的現狀存在;學生的“學”無法做到“真自主、真合作、真探究”,主體地位很難真正體現。學生在枯燥、乏味、疲憊、厭煩和挫折中,缺少積極、愉悅、興奮、發現和成功的體驗,其結果是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很難提升。
作為義務教育段,區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精心打造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我們經歷著1~23z的困惑,在教改與考試,素養與分數中掙扎著前行。在校領導班子決策下,我校堅持的是:既抓學生的學業成績,又抓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回顧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我更深入的認識到:提升質量的關鍵點,在于構建一種師生快樂和諧的學習生態。
一、教師隊伍的成長需要快樂和諧的學習生態
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有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前提。我校教科研先行,教科處在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方面扎實有效:周教研小主題、集體備課、說課評課,等基本模式形成,校級課堂教學大賽、教師基本素質競賽,外出學習交流等方面,引領著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層面的終身學習意識非常重要。如我校教師每年共讀兩本教育專著并堅持開展教師讀書交流會的做法,激發了教師的讀書熱情,同時促進教師把全新教學理念付諸于實踐,深入思考,不斷反思,使得教師的專業素養迅速提升。但引導教師廣泛閱讀,養成閱讀的習慣,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站在教務的角度,我還感受都教師間的和諧與快樂,需要科學合理的常規管理制度來支撐。所以,學校管理體系建構,需要不斷趨于科學、合理、公正、有效,最大程度地激發老師們工作的熱情。
如備課常規的檢查,我們不再看老師的節數及頁數,而看教師的二次備課批注的新意及課后反思的深度,二次批注是老師設計課堂教學設計的再思考,課后反思更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提升。如: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考評,打破單一考分來考評的模式,更多地加入了學科板塊測評的結果,語文學科為例,日常的習字、誦讀、閱讀、習作考評納入考核,促進教師發揮所長,全方位提升學生素養。日常的學科拓展課、二課活動開展納入考核,引導教師轉變觀念。這樣,教師中間摒棄了過去評卷時為幾分的得失爭得面紅耳赤的現象。因為大家心里明白,平時的方方面面做得好,考評才可能達到優秀的行列。
說到教師隊伍的發展,我在教師編制方面有一點困惑,每學年的教師代課是最大難題。我們省按照國家規定,小學段的教師編制一直按師生比例1:19的規定執行,但現在小班化教學,各學科要開足開全,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老師擔任的情況下,這一比例和老師所能承擔的工作量之間存在差額。老師承擔適合的工作量,才有可能專注于教育研究,提升職業幸福感,進而更加熱愛自己的職業。
二、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快樂和諧的學習生態
一個學校、一個區域的教育質量如何主要看一屆屆學子的學業成績。從學生層面而言,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以及優良的學習習慣決定了一個孩子的學業成績。
建校四年來,我校上下一直倡導—讓學生有一個快樂和諧的學習生態大環境。記得這幾個學期周一例會“中層交流平臺”上,王校長拋磚引玉,第一個話題是“學生學習狀態的調整”,近期又交流了“快樂學習”的小論題。思考,研究,實踐中,不僅僅是促進了管理隊伍的成長,更引領大家在工作中更新理念,有更高地追求。在實踐中,我感到以下幾方面的嘗試,促進了良好學習生態的構建,對提升我校教育教學質量大有裨益。
1、課堂教學,精講精練,還給學生練腦、練口、練手的時間。
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下,我們在聽課評課中更多地關注點放在:有沒有看到學生思維的火花、個性的理解、表達的亮點、動手的能力?因為快樂和諧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動起來,知識的落實,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才可能落到實處。
2、學科拓展、課程開發,搭建學生展示、實踐、創新的平臺。
在新課標理念下,我校小學部的課程改革,每周設置了兩節拓展活動課,目的是從國家課程使用的教材拓展開去,引導師生培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建立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樹立大學科觀;把各學科之間知識融會貫通,比如語文也可以有畫,有歌聲,有表演,數學可以有故事,有構圖,有符號美,書畫可以配詩,用語言表述等,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校課程開發部開設的各種特色課程,滿足了學生的特長發展所需。發現孩子的特長與閃光點,培養學生各方面藝術修養的同時,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會帶動孩子在其他方面同樣做到優秀。
3、家校攜手,社會關注,形成培養學生習慣、意志、品質的合力。
提升教育的質量,需要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在家校共建方面,我校的現狀是:,每學期兩次的家長會,90%的家長能積極參加;學校在誦讀,讀書篇目、家務勞動方面要求家長監督落實,有60%能完成;各班成立家長委員會,在家長群里大部分能正面言論影響;部分班級學生在家委會的帶領下,積極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這學期,我和幾位老師一起做了“家庭教育科研課題”,初期對180個家庭的調查摸底中,有高中及以上學歷者僅僅接近40%,為了研究不同家庭孩子成長的差異,研究作為學校,應從哪些引導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我們開展了家長課堂講座,要求家長做到“五個一”,給家長推薦閱讀家教書籍,在做初步的嘗試。
但同時,我感到學校在這方面工作的單薄,有幾點建議給上級部門,希望得到社會層面的支持:
一是有的家長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把孩子放輔導站。所以學校周邊家庭式輔導站的問題值得關注,他們的辦學資質,生活衛生條件,輔導老師資格等,需要社會職能部門的監管;許多在輔導站的孩子各方面習慣養成臟亂差,令人擔憂;不僅影響居民生活,也不利于學生的意志品格的形成。
二是少工委、婦女工作委員會、社區教育督導等組織,可否在社區開展家長課堂、書香家庭評比、甚至家長心理講座等,在全社會營造注重家庭教育氛圍,打造閱讀型家庭和社會。
提到學校的未來發展,我校的目標定位是:鑄品牌,創名牌,做一流。展望未來教育的美好愿景——讓學生的學變成好玩的事,讓老師的教輕松而愉快著。當教師和學生層面構建起一種快樂和諧的學習生態,當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就有了根本保障。
作者簡介
張王芳,小學高級教師,1971年出生,現在臨汾市解放路學校任教,課外承擔“家庭教育課題”研究工作。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市解放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