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平
摘要:語文學科具有貼近學生生活的最大可能,但許多學生卻不是很感興趣,究其原因在于語文教學沒有教到學生的心里。為此,根據課程特點引進生活化教學,在課堂環境、教材處理、課堂評價等方面進行生活化的教學嘗試,使語文學習貼近學生的生活,構建生活化的學習情境,激發語文教學強大的活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化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是一門得天獨厚的課程,它提供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實現他們作為一個人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的最大可能。讀、寫、聽、說本身就屬于他們的生活形式,本來就是實現生命活動、心靈活動的主要渠道。一旦我們將語文介入學生的生活,就會自然而然的收到思想、感情、個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效果。因而只有面向生活,面向未來的語文教學才使“生命之樹常青”。
一、課堂環境生活化
語文課堂應該努力創設一種生活的情境。如開辟養植角讓美麗的鮮花、可愛的小動物伴隨孩子的學習生活;開辟探索角,鼓勵學生把自己想知道但目前靠自己的力量還無法找到答案的問題和研究內容公布出來,請有意者共同探討、研究,培養孩子的探索與合作精神;在職高的各專業實習工場中開設實踐角,研究如何用文字介紹清楚實習內容,編寫產品說明書或實踐報告或機床操作使用說明……一個課堂就是一所濃縮的學校,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學生在這個課堂里,開展的不僅僅是語文學習,學到的也不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還有強烈的探索精神和濃濃的人文關懷!學生也不再僅僅是以“學生”的身份出現,他同時還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滿個性和靈氣的鮮活的生命。
二、教材處理生活化
教材中的內容不可能都是學生熟悉的,如何使陌生的東西與學生親近,我們注意挖掘教材的生活化,利用“教材與學生原有經驗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原有經驗的結合”“教材,與社會生活的結合”等方式來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等。如在學生學習課文《故都的秋》等文章時,先和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一起去找秋天、感受秋天,并讓學生畫秋天,并寫一寫秋天,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的同時再來學習課文,從而使學生在生活實踐學習,學得積極主動。社會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學習資源,把文本學習與社會生活聯系,使對書本的學習變為對社會生活的學習,擴大了學習的外延。
三、學習方式生活化
語文教學來源自生活,因此應該從生活中來,與生活相結合。在設計學習方式時,要盡可能把學習的內容跟真切的生活相聯系,盡量讓語文與學生零距離接觸,使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如在《雷雨》一課學習中,安排幾個學生對話來演示情節;在《威尼斯商人》一課學習中,讓幾個同學分別扮演其中的人物來進行“審判”;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學習中,讓不同的學生來扮演別里科夫,并評比最佳角色獎。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不必作深奧的邏輯分析,已經意會,無需言傳,學生確實比較輕松地達到真正理解。讓學生在美中學,在趣中學,在做中學,有利于達到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從而培養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
四、課堂活動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中提出:
“教學做合一”是創造。而傳統教育是以“書”為中心,脫離生活,脫離實際,所以擴展生活化的活動時空其目的在于“教學做合一”,在做中學活的知識,用活的知識。如在學習了旅游篇習作后,安排學生模仿作業《外地朋友,我來給你作導游》、《美麗的蕭山》;學習實用說明文體的寫作方法后,布置家庭作業引導學生到大街小巷的布告檢疫站收集各類布告、通告等,回校讓學生交流;參加周末假日實踐活動、參觀訪問工廠、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捕捉生活焦點新聞等等,讓教材、課堂作為窗口,多渠道地開展生活化的語文活動,正如陶行知所說:“社會即學?!?。由此讓學生展開視野,去窺視語文學習的寬闊時空,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懷。
五、課堂評價生活化
傳統的課堂評價以甄別、選拔為特征,評價標準與形式單一,評價主體是教師。改革課堂評價,就要不以紙筆考試為唯一的評價方式,不以考試成績為唯一的標準,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可采用成長記錄袋評價的方式,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診斷、調節、激勵、反思、記錄等功能。學生成長檔案袋是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的履歷,是學生本人經過長期的、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的信息資料累積起來的聚集物,檔案袋評價是以學生檔案袋為依據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方式。作為一種新型的評價方式,檔案袋評價體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評價內容的多樣,評價對象的主動,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理念,彌補了傳統的評價方式的不足。
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鄙钪刑N藏著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一旦教師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相融通起來,學生就會感到書本知識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就會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學習就不再枯燥無味而是充滿樂趣。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三中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