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元貞
據印度《先鋒日報》5月30日報道,印度中央政府26日頒布法令,禁止全國牲畜市場出售年老的牛,買賣牛時買家需要有農田,并提供證明保證牛用于耕種,不用作屠宰。有分析認為,莫迪推出禁令,目的是為了爭取傳統印度教徒的支持,為2019年大選做準備。
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班杰吉稱,反對禁止殺牛,宣布該邦不接受中央政府禁令,稱這一政策“違憲”。《先鋒日報》稱,已經有大批民眾走上街頭表達不滿。
在印度教教義中,奶牛被認為是祭祀神靈的祭品。新加坡《聯合早報》稱,當地屠宰的牛中,80%都是水牛。新政策范圍擴展至所有的牛類,影響了農民的生計。《印度斯坦時報》稱,一個農民購買一頭牛需要2.5萬盧比(1盧比約合人民幣0.11元),等到牛年老或不能再產奶時,可以1萬盧比出售,所得資金可以購買其他牲畜。但如果資金沒有“回頭”,整個循環也中斷了。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之一,牛肉產業每年獲利約48億美元,創造250萬個就業崗位。但去年4月至12月,印度牛肉出口量下降13%,而作為牛肉供應商的巴西卻從中獲利,印度牛價也開始下降。另外,屠宰后的牛除用于食用外,還成為肥皂、牙膏、皮革加工等輕工業制品的原料。法新社稱,印度政府的“禁牛令”讓許多時裝品牌震驚。這些品牌商每年從印度購買數十億美元的皮革,用來制造高檔皮鞋、手袋和夾克。印度出口商稱,盡管政府打擊販牛,但已向ZARA、阿瑪尼等大公司保證,爭取按時供貨。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鞋類和皮革服飾生產國,去年銷售額近130億美元。業內人士稱,近一半的外國客戶需求不斷增加。印度皮革委員會的伊姆蘭稱,目前行業處于恐慌模式,政府的政策就像是給這個行業發了死亡證明。
印度不是頭一次頒布“禁牛令”,路透社稱,印度政府反復提出禁殺奶牛的禁令,但是該禁令卻很少被嚴格實行。莫迪政府去年3月提出禁止販牛的規定,把禁令從奶牛擴大至公牛、犍牛等品種。印度“義務警察”也開始對牛肉販賣商施加壓力,促進禁令有效執行。印度媒體報道,該規定使印度百萬農民陷入赤貧境地,讓本已被干旱折磨的農民生活更加窘迫。▲
環球時報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