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鄒松


西里古里走廊有“印度的雞脖”之稱,它是連接印度次大陸和東北部七個邦的咽喉要道,最狹窄之處只有20多公里。印巴分治以后,這里獨特的地理位置令其成為地緣相關國家十分看重卻又無從下手的“要地”,其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于印度大部乃至東北部少數民族地區。《環球時報》記者近日來到西里古里,在一品當地著名的大吉嶺紅茶之余,也深切感受到其地方產業“好酒也怕巷子深”的無奈處境。作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西端起始區域,西里古里經貿發展和基建聯通遠未達到應有水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印度在面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時的某種心態:敝帚自珍還是共謀發展,印度仍在糾結。
重兵把守的印度三線城市
從行政區劃上講,西里古里隸屬于印度東部的西孟加拉邦,但其地理位置卻與該邦首府加爾各答相距500公里,是一處偏居北部的印度三線城市。記者從機場前往西里古里市區的公路發現,各式破舊的小汽車、大貨車、摩的、自行車擁擠在久未建成的高架橋下。隨行的一位印度當地雇員介紹,這座高架橋在他上學期間就在修,“不知退休時能不能修好”。
雖然西里古里是座小城市,但總人口超過兩百萬,半數是流動人口。據印度工業聯合會印東地區負責人拉吉夫·羅禪介紹,從陸路交通講,西里古里可以說是印度其他邦通往東北部地區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這里地域狹長,且毗鄰的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均未與印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所以這里成為印度人員與貨物貿易交通最擁擠的地方之一。
作為進入印度東北部的陸路門戶,西里古里歷來是印度政府重兵把守之地。驅車在西里古里市郊不難發現,這里的軍營規模不亞于城市,而且設施看上去還更完備有序。據介紹,除了空軍及陸軍,若干印度準軍事部隊也駐扎在此,像阿薩姆步槍隊、邊境安全部隊、西孟加拉警察部隊等。
“紅茶中的香檳”假貨泛濫
《環球時報》記者從擁擠的西里古里市一路向北而行,眼中的風景漸趨疏朗,大片大片的茶樹叢像厚重的草墊四野里鋪展,叢間略顯突兀的棵棵小樹倒成了點綴。
西里古里有所謂“4T”的支柱產業,即茶葉、林木、旅游和交通。茶產業是其中重中之重,特別是大吉嶺紅茶以其獨特的果香味享譽世界,被稱為“紅茶中的香檳”。
想喝好茶并不容易。30公里的路,車開了3個多小時,一路之上云蒸霞蔚的青山坡便是大吉嶺紅茶的棲息地,目的地已高過云端。“目前大吉嶺有86個茶園,不同海拔、地形、季節產出的茶的品質都有不同,但從源頭說,它們都來自中國”,大吉嶺朗格尼特茶園的經理蘇達汗·古蘭對記者解釋說,“大約170年前,英國人羅伯特·福瓊從中國‘偷到了小葉茶樹的茶種并在大吉嶺地區試種成功,這也標志著英國開始在中國以外的地區自產茶葉”。
在朗格尼特茶園,《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忙碌在茶樹叢中的采茶女(如圖①)。“整個大吉嶺十多萬人中,有近70%的人都從事與茶有關的行業,但采茶卻歷來是女性專利,這一點也許也是從中國繼承來的”,蘇達汗·古蘭笑著對記者說,“總體而言,她們的工作已經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除了每天的基本工作量外,額外的部分都會有獎金”。據記者實地了解,采茶工作十分辛苦,但收入并不高,采茶女每天要完成8公斤的基本工作量才會有每月1000元人民幣左右的保底工資,而每多采1公斤鮮茶葉的獎金只有7盧比(約合人民幣0.8元)。
采茶女采摘的鮮茶就在當地加工廠加工生產,其萎凋、揉捻、發酵及干燥等工藝與中國茶企業的做法大體相似,但生產量和效率卻遠遠落后。據悉,大吉嶺多數茶廠還不具備全套機械化生產條件,手工篩茶(如圖②)仍被認為是大吉嶺紅茶品質保障的重要方面。另外當地品牌保護意識欠缺,大吉嶺地區總共不到8000噸茶的產出量,但僅印度市場就有3.2萬噸大吉嶺紅茶在售。
地區傳統產業期待跨境聯通
拉吉夫·羅禪的另一個身份是茶商,他是第一位將大吉嶺紅茶推向中國市場的人,在中國茶行業圈中被親切地稱為“老羅”。“上午我剛和中國買家簽訂了兩個集裝箱的協議,這批茶從加爾各答上船,經過新加坡到達福建和上海”,老羅擺弄著桌上的地球儀對記者說,“這確實有點繞遠,如果能直接到香港或廣州會省不少錢,當然從陸路走也會便宜不少,但以現在的道路條件看,成本依然太高”。
在老羅看來,他的“羅禪”茶廠想在中印貿易中節省成本無非兩條路,一是像“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所設想的那樣,將該地區的陸路及海陸交通打通,二是進一步加大中印間茶產業貿易,實現以量換價。
今年4月底,停擺3年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第三輪談判在加爾各答舉行。拉吉夫指著地圖對記者說,“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所覆蓋的區域可以說是地球上最貧苦且最動蕩的地區,但這一地區并非沒有資源和發展潛力,像印度的紅茶、孟加拉的棉麻、緬甸的翡翠等,都急需找到外銷的通道。“‘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內在的驅動力是存在的,各國國內的陸通建設也在推進中,但目前缺少的是政府間在跨境聯通方面的誠意”。拉吉夫還透露,在此次談判中,印度方面仍有地區安全等方面的顧慮,不只強調本土利益,還在意印度在孟加拉乃至緬甸的利益,更何況那些國家背后還有西方國家的利益考量。
中印茶交易該怎么做
盡管如此,生意還要照做。最近幾年,老羅每年都會在中國云南呆上幾個月,用他的話說,“這不是度假,是尋寶”。“印度的紅茶最有名,消費量最大的是奶茶,也有少量的綠茶,但沒人知道普洱茶”,老羅指著基本不離手的深棕色茶杯對記者說,“印度人吃糖、吃油比較多,喝普洱會有很多好處”。
在老羅看來,把中國豐富的茶品引進到印度要注意三點:一是印度有喝紅茶習慣,因此類似的全發酵或半發酵茶會更貼近印度消費者;二是印度交通及儲藏條件差,進口到印度的茶葉得經得起“折騰”,茶磚、茶餅更受青睞;三是雖然中印都是茶出口大國,但兩國相互間的進口稅率大不相同,中國從印度進口茶葉關稅只有17%,而印度從中國進口茶葉關稅高達130%。
而在印度紅茶如何在中國推廣方面,老羅認為年輕、時尚或許是下一個賣點。在他看來,越是年輕人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越強,也更愿意消費,印度紅茶需要被包裝成“值得被追求的高端產品”。▲
環球時報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