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時代,出版產業生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科學評估出版集團競爭力的內涵及構成要素,研究傳統出版集團搭上“互聯網+”快車,實現競爭力躍升的具體路徑,對于完善整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評價體系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對“互聯網+”時代出版集團競爭力的能力、機制及社會責任三大要素進行重構,并從數字出版資源的開發運營能力、機制體制改革深化、共建健康的數字化傳播秩序幾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 出版集團 評價體系 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 G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3-0065-03
Research on Chinas Publishing Group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Internet+” Age
Liu Cha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age, ecology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It is of great value that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the concept of the publishing groups competitiveness and its inscape and putting forward to an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publishing groups competitiveness by being involved in “Internet+”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mechanism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ublishing group in “Internet+”age are refactored. Also,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which are about the capacity of digital publishing resources, deepening the mechanism reform and building healthy order of digital transmission.
[Key words] Internet + Publishing group Evaluation system Competitiveness
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鼓勵傳統產業樹立互聯網思維,積極與“互聯網+”相結合。以“互聯網+”行動深度改造文化行業,必須堅持競爭力導向,抓住“互聯網+”這個重點促進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以競爭力的提升來檢驗“互聯網+”與文化產業融合的效果。 這就要求對出版集團競爭力評價體系進行重構,通過新的競爭力評價導向來體現“互聯網+”時代出版集團競爭力躍升的具體路徑。目前我國對于出版集團競爭力評價體系的研究尚有較多缺陷,更未對“互聯網+”行動展開有針對性的策略研究,這一評價體系的重構對于完善整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評價體系具有重要價值。
1 互聯網+”時代出版集團競爭力評價體系重構的戰略意義
1.1 為“互聯網+”時代的出版集團體制改革提供指引
在“互聯網+”時代,出版產業生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迫切要求出版集團適應產業環境、受眾需求、傳播手段的變化,積極推進企業組織架構、治理模式、運營手段的變革。科學的出版集團競爭力評價體系能引導各類出版集團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改善自身治理結構,更好適應“互聯網+”的大勢。
1.2 為出版集團融合新興媒體、打造產業升級版指出方向
在學科交叉融合加速、新興科技不斷涌現、前沿領域逐步延伸的“互聯網+”時代,培育壯大新業態新產業必須樹立大產業、復合產業的發展理念,推動產業之間尤其是高新技術與新業態新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全新的、綜合性的產業形態格局,進而打造產業升級版。“互聯網+”環境下,影響出版集團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發生了諸多改變。通過構建新的評價體系,可以發現出版集團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的競爭力短板,促進出版集團在與新興媒體的融合中找出路,在推動出版產業和“互聯網+”融合中強實力,積極發展新型業態,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出版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實現更快、更精準、更有效的傳播。
1.3 為推動出版集團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設計路徑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出版集團作為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排頭兵和出版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在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知識和傳承文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出版集團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僅沒有削弱,而且帶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和更高的要求。
2 “互聯網+”時代出版集團競爭力的評價要素重構
筆者在《我國出版集團競爭力綜合評價體系研究》一書中曾提出:出版集團競爭力由能力、機制及社會責任三個要素構成,出版集團競爭力實質上是能力、機制與社會責任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互聯網+”時代這三者依然作為有機整體對出版集團競爭力產生影響,但新形勢所帶來的聯動反應導致三個要素發生了新的變化,各評價要素的消長與重構是 “互聯網+”時代出版集團發展的必然結果[1]。
2.1 能力要素
“互聯網+”時代出版集團的能力依然可分為生存能力、增長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中生存能力發生的重大變化主要體現在資本市場上,即出版集團對資本的獲取、運作能力。“互聯網+”時代對資本市場的青睞顯而易見,一方面大量資本的涌入有利于出版集團用資本手段整合產業資源、拓展新型業務,搶占產業布局的先機;另一方面數字出版及媒體融合所帶來的豐厚利潤源源不斷流入出版領域,資本的回報率遠遠高于傳統出版的盈利模式。“互聯網+”時代出版集團是否能站穩,與資本的掌控能力密不可分。其次,在傳統的評價體系中,增長能力主要指總資產及主營業務的相關增長率,而“互聯網+”導向使得新業態的相關增長率占了更多的比重。傳統出版的布局雖然仍可能有較大變動,但新的、不可知的數字藍海所帶來的機遇與前景更為誘人,未來出版集團是否有快速增長的可能,將由這些相關的新業態來決定,傳統圖書出版與發行反而退居其次。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變化體現在需要增加數字領域知識技術的相關指標。除傳統出版業的技術創新外,出版集團在數字出版領域擁有的知識技術不可小覷,數字技術平臺、智能出版、新型出版產品的品種數量與專利都會決定出版集團一定時期的發展狀況。此外,人力資本的考量也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中要重構的一塊,基于數字化轉型期的復合人才應該成為重要指標之一,對已有的傳統出版從業人員的考核也需要更新。總而言之,三個要素之中,能力要素是受“互聯網+”時代影響最大的,也是出版集團最應該重視其變化的一個要素。
2.2 機制要素
三大要素中,機制要素相應的變化較小,主要是由于股份制、公司制的改革,以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出版集團發展的必然路徑與迫切需求。受能力要素的影響,通過上市來借助資本市場的融資支持,是抓住市場機會,加快轉型換代升級步伐的重要環節。因此是否上市仍然是出版集團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2015年至2017年初,陸續有出版集團上市成功,如青島出版集團借殼上市,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登陸主板上市,中信出版集團在新三板上市,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也成功于上交所掛牌上市等。在其他具體評價指標設置中,應該增加對新業態新產品的管理評價,比如數字出版物的流程管理、數字平臺的管理等。對于品牌質量管理也不能僅局限于傳統紙媒,而應充分考慮到數字出版產品、“內容+服務”等新業態產品的品牌質量,重視網絡用戶評價。機制要素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創新一項,“互聯網+”時代出版集團競爭力綜合評價體系中應大力提升創新的比重,鼓勵出版集團增強融合發展實力。媒體融合帶來了巨大的創新動力,現有的數字出版業由于技術等原因,依然存在“劣幣驅逐良幣”這一負面現象,許多優秀的出版物無法進入數字出版市場。因此,技術創新、內容創新都有可能帶來重大變革,并導致出版格局發生根本的變化。
2.3 社會責任要素
“互聯網+”時代對出版業的社會責任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出版產品同樣承載著傳承優秀中華文化,弘揚和諧社會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面的責任與使命。因此“互聯網+”時代對出版集團社會責任要素的評價要加入涉及互聯網的相關評價指標,不能只停留在傳統出版物與獎項上,還要考核網站建設與相應的文化價值傳播。如增加輿情引導、公益宣傳、網絡讀者好評度等評價指標,重點在于增加可量化、能切實評價互聯網相關社會責任的指標。既要評價出版集團的數字出版內容,又要評價出版集團的內容適配生產,即打造同一IP的不同形式。此外,踐行綠色出版理念,鼓勵并扶持綠色出版項目,也是體現出版集團社會責任的重要指標,可以通過綠色出版項目比重、數字出版平臺建設等相關指標來進行評價。
3 評價指標構建中的幾點思考
3.1 數字出版資源的開發運營能力將成為核心評價指標
2015年,數字出版的營業收入為4403.85億元,占出版業總體營業收入的20.3%,增長速度達到30%,傳統圖書出版僅為3.96%;營業收入增長貢獻率一項,數字出版為60.17%,圖書出版為1.86%[2]。數字消費需求的日益旺盛,使數字出版資源的開發運營能力勢必成為出版集團的核心評價指標。一要評價出版集團的優質數字內容生產能力,優質數字內容生產不僅包括直接打造新的數字IP,還包括對傳統紙質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將傳統優秀出版物延伸至數字平臺,用多種形態提供給更廣泛的讀者,滿足讀者多層次、多元化的閱讀需求。二要評價出版集團的科技創新及使用能力。一方面考察出版集團是否能自主創新,通過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的把控與運用,結合融合思維和用戶思維創新產品形態與服務模式;另一方面考察出版集團是否能積極使用新技術,新媒體,新渠道來改進已有的生產傳播模式。如何用具體指標來量化出版集團的數字出版資源開發運營能力,是構建“互聯網+”時代出版集團競爭力評價體系的關鍵之一。
3.2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出版行業換代升級
我國出版企業的轉企改制工作已經開展多年,目前轉企環節早已結束,出版行業進入市場化運營時代。對于走在出版企業前列的各出版集團而言,破除路徑依賴,創新體制機制,力爭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是近期目標。這一目標背后的含義則在于持續優化產業頂層設計,促成出版行業的換代升級。因此,指標體系評價不能只停留在“由內到外”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考核上,可以增加一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指標,從執行力、擴張速度、新興媒體運營能力、涉足行業領域等外在表現來考核其機制的靈活性。此外,出版集團是否上市依然應該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
3.3 重視社會責任,共建健康的數字化傳播秩序
“互聯網+”時代共建健康的數字化傳播秩序是出版集團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形式。長期以來,出版集團的數字化戰略都是單打獨斗,各自建立相應的數字化平臺及全媒體產品體系,一定程度上雖然豐富了數字出版的成果,但這種“小、散、亂”的發展方式容易導致不規范的競爭,盜版侵權大量存在,低劣的內容充斥網絡,長此以往并不利于數字資源的發展。在政府部門引導下,各出版集團共同參與大型數字平臺的構建是可行的辦法之一,共同參與可以指共同投資構建,也可以是采用同樣的標準體系各自構建。2016年2月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3],其中除了對數字出版行業作出相關標準、要求和規范的統一,還明確了網絡出版物的保障與獎勵。可從中選擇恰當的考核內容作為評價指標,再通過考核出版集團實施該指標的情況來評價。
注 釋
[1] 劉暢.我國出版集團競爭力綜合評價體系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65
[2] 范軍主編.2015—2016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7
[3] 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EB/OL].[2016-02-04]. 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4388791/c4638978/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