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四:誰來做MOOC,誰來用MOOC?
鄔曉鈞:
做MOOC需要:①充實的內容,言之有物;②清晰合理的表達方式。
用MOOC需要:①足夠的網絡帶寬;②有相對固定的空閑時間;③學習愿望。
徐明星:
這個問題我理解為做MOOC和用MOOC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關于做:從老師教師來講,涉及課程、劇本、時間、精力;從公司來講,涉及師資、渠道、技術、資金。
關于用:興趣、網絡、設備(手機、PC機等)、時間、資金(對于收費課程)。
客觀條件也是做MOOC和聽MOOC的人操作MOOC的基礎,從這樣的切入點理解也可以。
李秀:
MOOC中的M(Massive,大規模)和O(Open,公開)似乎表明這樣的內容最好由有影響力的教學團隊、學校、機構來制作,甚至是以多個大學聯合的方式來提升質量并確保受眾面。這沒有錯,至少最初開展MOOC時這樣做是沒問題的,但我認為也沒有必要因為這個M而排斥每一位有熱情、有想法的教師的參與。至少,目前MOOC是一個比較好的教學改革載體,能讓參與者更系統地梳理自己的教學工作,以提升教學質量,畢竟這是要公開面向受眾的一次課程建設過程,這樣的實操經驗也有助于教師在后續課程建設中更好地評估和使用其他MOOC資源。
做出來的使用者是誰?少數MOOC,特別是那些知名教授講授的、有知名教材配套的MOOC是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公開課,也有價值并必須這么做,他們需要考慮社會學員的定位。但是,對于大部分MOOC來說,我認為只需要解決好這兩個問題:一是該MOOC是否能真正支持你的教學,二是它是否能夠突出你的教學理念和特色,如果做到這兩點,這就是一門好的MOOC,就會有真正受益的使用者,也才有價值與其他兄弟院校的同行進行交流分享。
鄭莉:
這個問題,我想從做MOOC和用MOOC要具備什么條件來表達一點想法。
打算建設MOOC的教師和學校,應首先解決好下列問題,才能建設MOOC。
(1)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大規模的共享需求。如果只是針對小受眾,大力投入去做MOOC,我覺得是沒有必要的。
(2)有適合在線教學的內容。
(3)設計適合在線完成的教學活動。
(4)對教學效果有改進作用。
(5)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促進。
話題五:就目前的MOOC使用來看,最大的問題在哪里?
鄔曉鈞:
最大的問題在于MOOC建設的目的不明確、不堅定,這使得MOOC建設與MOOC學習者的需求有差異。
徐明星:
結合在使用MOOC中的感受,我覺得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以下幾點。
(1)新知識學習中的輔導力量還不足。
(2)對學生的督促和強制措施不到位。這一點其實是矛盾的,MOOC本身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但是學生缺乏自控力。我們必須想到好的辦法加強對學生的約束。
(3)師生互動不及時,也不充分。
(4)網絡授課,難以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
(5)教育過程簡化和蛻變為一種信息載體,在把教育活動數字化的過程中把人的社會性掩蓋了。
李秀:
目前,MOOC 已從初期“重數量”的線上課程大規模制作階段,開始進入“重質量”的教學研究探索階段,為大規模的在線學習者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和服務。我個人認為目前最大的瓶頸在于,由信息技術升級帶來的這一場教育變革,亟待與教育相關的大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技術的融合,讓MOOC的價值和魅力來一個質變。
鄭莉:
我覺得,具有學習欲望的受眾都能使用MOOC。問題主要在于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在線學習的學生,多數是業余學習。在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下,堅持學習實屬不易,學習者需要有強大的動力才能堅持學習。
話題六:做SPOC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鄔曉鈞:
我本人沒做過SPOC,但我個人認為最大困難是如何找到有足夠內涵、深度或廣度的可討論內容,從而能夠支持學生展開討論,從討論中得到學習和提高。一般來說,開放性問題容易用來討論。其次,SPOC對教師的知識水平、組織能力、應變能力要求較高。再次,這對學生課前預習準備的要求也比較高。
鄭莉:
如果是為了大學校內課程的教學改革做小規模私有在線課程(SPOC),最大困難在于重新設計教學模式,將在線學習資源恰當地用于教學的不同環節,使教師在付出同等精力的前提下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在投入同樣經歷的前提下學習效率更高。
話題七:MOOC時代教師的角色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鄔曉鈞:
MOOC平臺只適合某一些教學模式和方法,對另一些則不適合。教師在采用適宜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前提下,其角色沒有改變。
徐明星:
從不同層面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同的。從教師這個角色在知識傳授方面的作用看,是沒有改變的,仍然是向外傳遞信息的一個教育過程。從這個角色實現的途徑看,從面授變成了網授。從角色的社會屬性看,從學校中的一個崗位,變成了“互聯網+”這個虛擬生態系統中的一個成分。
李秀:
我認為MOOC時代的數字化教師角色,應該是一個優秀的教學團隊代言人的角色。可能很多教師在MOOC課程建設中將轉型為優秀的策劃人、編輯等,眾人合力將某個知識體系優質地呈現出來。每個教師都需要對當代教育技術有一個了解、思考和應用,然后在面授的課堂里,有機地、高效地組織相關的各類資源;借助適合的教育技術,提升校內教育質量;既貢獻優秀的社會教育資源,又讓象牙塔里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鄭莉:
我是歷來不太同意在MOOC時代“教師角色已轉換”這種說法的。教師還是教師,但是MOOC是有助于教師角色優化的。
MOOC有助于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換為思考與探索的啟發者和實踐的引導者。
(1)MOOC是在線課程的一種新形式,MOOC為教師的課程設計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2)技術的進步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徑,是挑戰也是機遇。教師利用新技術,使教學活動更符合認知規律、更高效率、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3)MOOC可以促進教育公平,使沒有機會進大學的學習者能在線學習大學課程,幫助師資不足的地區與學校提高教學水平。
(4)MOOC對于教師是在線多媒體教材。課程設計者是教師,教材為教師的課程設計所用;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是教師,教材為教師助力。
話題八:“互聯網+”第三次教育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鄔曉鈞:
正如李秀老師所說,如果認為基于MOOC大數據的教育教學是第三次教育革命的話,我認為其主要特征在以下幾個方面。
(1)擁有基于網絡的大量自主學習者。
(2)加入了全新的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方式(內容涉及學習目的、學習者行為、教學評價體系、教學方式等),而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用課堂學習的一套東西,我個人認為并不合適。
徐明星:
我不贊成使用“革命”來強調MOOC這種形式的意義和歷史意義。
我覺得, MOOC對現行教育模式的顛覆性不夠,稱“革命”有炒作的嫌疑。稱之為“教育改革”可能更合適,其主要特征有:
(1)更加凸顯對經濟效益的追求。
(2)更加強調計算機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如網絡、交互、檢索、快速處理、數據可視化、多媒體技術等)。
(3)更加注重傳播性、影響力并成為國家軟實力的一種重要載體,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4)更加強調隨時、隨地、隨意(計劃性、選擇性等),想看或者想聽,以至于看和聽的時間都可以自由選擇。
(5)未來隨著AI技術、認識心理學等的發展,MOOC也會更加體現個性化。
李秀:
這是教育資源從數字化到數據化轉變帶來的一次變革,數據化和大數據是其主要特征。
僅僅將MOOC放到網頁上,呼吁學生注冊和點擊,然后以點擊量自稱“我們的MOOC做成功了”,這根本就不是MOOC。學生是活躍用戶嗎?他們不是,很多學生根本不會再去點擊第二次。
我去年做的一個MOOC,選課的有10 000人,可是最后統計出來活躍用戶只有1 800人,當時確實很驚訝。然而我今年帶的一門課,選課的有5 800人,后來統計活躍用戶有近4 000人,因為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及時調整了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
數據化的處理和分析對MOOC的制訂和運營有很大作用。
MOOC不同于以往的在線教育資源,其課程運營積累下來豐富的各類學習行為數據,亟待分析挖掘研究,推出一套有效的MOOC評價體系,指導MOOC課程建設和運營。
徐明星:
如果把MOOC教育上升到大數據分析的層面上,那才真的可以稱作為“互聯網+”第三次教育革命。
鄭莉:
互聯網下的教育革命對目前教育模式有比較大的沖擊和震撼。
(1)老師可以重新設計和審視整個教學過程。一個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是適合在線自學的,有些是需要深入討論和探究的。基本原理和知識不太適合在線自學,需要有教師指導和配合,助教老師進行引導。
(2)依據基本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設計針對不同階段和水平的學生的課程。
朱偉:
學堂在線首席運營官紀飚博士最近提出了MOOC是在線教育4.0階段的說法,見圖1。
他認為MOOC既不是橫空出世的教育神器,也絕非了無新意的概念炒作;MOOC是教學行為在互聯網的實現,MOOC是傳統的教育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成果的結合;MOOC是在傳統教育基礎上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成果發展出來一種最新教育形式,其本質是“互聯網+教育”,也是“教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教育是本質,互聯網是工具和手段,其核心是傳統教育的信息化體現;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實現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都發生了改變,MOOC是互聯網時代傳統教育發展的新型教育形式),是教育與互聯網的有機融合,是在線教育4.0階段;MOOC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社會化共享與智能化呈現,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多種教育展示形態相結合以及智能“教”與“學”為一體的新型教育形式,總之,MOOC是教學行為在互聯網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