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華
廣東白云學院因職業教育而啟,因職業教育而興。學校創建于1989年,2005年升格本科并更名廣東白云學院,2011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從技工教育到高職高專教育,再到應用型本科教育,廣東白云學院為廣東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20多萬技術技能型人才。2012年教育部提出應用技術大學改革試點要求,學校被省教育廳列為首批“廣東省普通本科轉型試點高校”;2013年與全國35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廣東白云學院走上了應用技術大學的探索發展之路。
以應用大學轉型為契機,構建教師發展新模式
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要求教師既具備一定的學術素質,是某一專業領域的學者,又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應用研究能力,是某一專業行業領域的行家里手,同時還要求教師具備教師專業素質,掌握教育教學知識、具備教學技能和教學學術能力。為此,學校設置了教師發展中心,其功能定位于支持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能力提升及教學學術發展。
教師發展中心基于“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范式理論基礎,致力于探討構建一套比較系統、完整的高校教師發展中心運行模式,以支持和服務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能力提升和教學學術發展,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貢獻力量。中心致力于三類業務:教師培訓與發展,教學研究與咨詢,教學共同體的建設。廣東白云學院現有教職工1000余人,專任教師800余人,55%以上為中青年教師,教師發展中心的成立,為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提高提供了非常好的發展平臺。
堅持引進與培養并舉,創新師資隊伍建設機制
對于快速發展的民辦高校來說,要想辦好學校,具有一支優秀穩定、結構優化的青年教師隊伍必不可少。廣東白云學院在青年師資隊伍建設上,堅持引進與培養并舉的方針,圍繞并服務教育教學中心工作,創新師資隊伍建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營造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環境。
啟動以教師崗位聘任為基礎的薪酬制度改革,加大了分配向教育教學改革第一線、優秀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師、為學校做出顯著貢獻的部門和個人的傾斜力度,對特殊崗位和特殊人才實行特殊的薪酬政策。從激勵因素出發,建立既具有對內公平與激勵,也具有對外的競爭性,同時兼顧個人能力的綜合薪酬制度。通過提高教師的基本工資并建立起晉升通道、實行績效津貼制度、建立合理的獎勵制度、不斷完善福利制度,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穩定了教師隊伍,也為青年教師自覺增強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教學能力提供了強大動力。
切實加大經費投入,用于增強對高水平教師的引進與在職青年教師的培養,特別是加大“雙師三能型”、具有工程背景青年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力度,通過國內外訪學、業務學習培訓、企業掛職鍛煉等途徑,切實增強青年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指導能力。除了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還重點實施了教師能力提升計劃項目,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十二五”期間,學校資助博士10人,培養中青年骨干86人、“千百十工程”人才4人、教學名師5人,資助教師國內外訪學32人次,選派100多名青年教師下企業實踐。
制定青年教師發展路徑,實施教師專業成長計劃
廣東白云學院深諳“青年教師強則大學強”的道理,制定出基于青年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周期的培養體系,致力于培養具備教育教學、職業指導、應用研究能力,具有教師、職業導師身份的“雙師三能型”教師。青年教師培訓的基本原則是既要符合學校學科、專業建設發展需要,又要符合崗位工作需要,同時兼顧教師個人發展需要。
建立青年教師培養發展機制,健全青年教師在職培訓制度。學校實施“1+1”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對新入職青年教師除了開展教師崗前培訓和專題培訓,還實行導師制,安排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加以指導,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完善《教師攻讀學位資助制度》,資助青年教師脫產或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截至2017年,全額資助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5位教師均為青年教師。實施國內外訪問學者計劃,每年有計劃地選派一批優秀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院校訪問、研修。學習期間,學校交付所有學費,同時發放每月基本工資,確保教師安心學習,學有所成。定期選派教師到企業一線掛職鍛煉,提高青年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指導能力。2016年50%的青年專業教師企業實踐時間累計不少于3個月。
實施青年教師專業發展計劃,構建教師綜合評估長效機制。每學期開發1門反映青年教師實際需求的校本培訓課程并開展培訓;每學期舉辦2~3 次專家、名師講座和教學工作坊等教學發展活動;每月舉辦一次教學沙龍;以賽代訓,每年定期組織青年教師說課比賽、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多媒體課件制作與運用比賽、優秀教案評選、示范課教學等活動;每年每專業支持 10 人次外出交流學習;以微課教學等形式為青年教師成長和發展提供個性化的咨詢和支持;構建專業教師教學能力綜合評估長效機制,包括教師教學質量申報機制、教學信息反饋與教學督導質量評價機制;建立教師發展檔案,為青年教師專業素質養成和提高搭建持續跟蹤、改進和發展的平臺。
“十三五”時期是廣東白云學院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和教師培養為重點,以提升教師師德水平和專業素質為核心,創新師資隊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致力打造一支與“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發展目標相適應的“雙師三能型”師資隊伍,為建設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實現學校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個案鏈接】
“雙師三能型”教師
招建貞,2003年入職廣東白云學院,現任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連續多年被評為“中青年骨干教師”“先進黨務工作者”,并于2015年通過學校的國內訪問學者計劃,到中山大學旅游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學。發表了《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等十多篇論文,編著有《工商管理專業導論》等教材,主持參與“工商管理實踐教育基地”多個科研項目。在廣東白云學院對青年教師的各種培養計劃及激勵機制下,成長為一名“雙師三能型”教師,是廣東白云學院“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范式改革的積極踐行者。
年輕副教授
張南嶺,2009年研究生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同年入職廣東白云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經過自身努力并受益于學校對于青年教師培養與專業發展的各項舉措,張南嶺于2011年取得講師職稱,2016年晉升為副教授。連續多年被評為“中青年骨干教師”,主持參與“視覺語言和形式規律在品牌形象設計與推廣中的重要價值研究”等多個省級科研項目,多篇學術論文及作品在核心期刊發表,《暖冬》等眾多作品獲得獎項,參與編寫了《構成設計》等教材,是廣東白云學院青年教師培養發展機制下成長起來的一名優秀青年教師。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