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云
如何讓錯題成為學生再探究的學習資源,提高小學生數學錯題訂正的有效性呢?首先應及時將錯題反饋給學生,避免錯誤信息保留時間過長,對以后的學習產生負遷移;其次是及時講解錯題、指導學生進行訂正,并適時強化練習,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知識,降低相關知識點的錯誤率。
一、探究錯因,讓錯題無所遁形
教師應認真分析學生的錯誤解題方法,加以分類,提高訂正的有效性。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的一個新觀點就是要求學生學會學習,而自主反思是檢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做到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標準。在錯題訂正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分析錯因——反思教訓——訂正錯題”的步驟完成,也可以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分析錯因后進行錯題訂正。為引導學生深層次探究錯題,每次作業本發下來,我會讓學生先自行嘗試訂正,我再進行講解。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自己的錯題上,從而幫助他們養成主動、仔細、認真的審題習慣。根據學生的出錯情況,我把學生的錯題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 非知識性錯誤
(1)由于學習品質不好導致出錯。如抄題時將符號、數字抄錯。
(2)因為審題出現失誤而造成的“審題之錯”。如:老師帶著32名學生去種樹,每人種3棵,一共種了多少棵?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直接列出32×3,主要原因是學生受圖文并茂題目信息的干擾,或者直接將數字信息32攝入大腦,沒有真正理解總人數是多少人,僅憑借以往的解題經驗,認為數字信息一般都直接來源于題目本身。
(3)因計算出現錯誤而造成的“計算出錯”。如低年級學生在計算進位加或者退位減時,總是忘記加上進位的數或者忘記退位時減去的數,導致計算結果出錯。
2. 知識性錯誤
因知識理解不透徹,概念理解不清晰導致的“理解之錯”。如學生在學習乘法分配律后計算101×46,不少學生寫成:101×46=100×46+1=4600+1=4601。這種“漏項”現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是學生理解算理不到位,沒有自覺地把“1個幾”或“幾個1”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造成計算過程當中的疏漏。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學生對乘法的意義掌握得不扎實。
基于以上兩種不同類型的錯誤,教師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學習過程中的“非知識性錯誤”應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認真書寫和打草稿、認真審題等習慣;而對于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性錯誤”,教師應鼓勵學生剖析錯誤的思考過程,引導學生探討當時是怎樣思考的,反思這樣的想法為什么是錯誤的?錯在哪里?怎樣訂正才是正確的?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及時反思、探尋錯題背后的原因,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讓錯題真正無所遁形。
二、直擊錯題,為錯題撥亂反正
1.“糾錯小達人”督促訂正,培養好品質
將本班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自薦一名“糾錯小達人”,負責該小組成員每天數學錯題的輔導和跟蹤工作。“糾錯小達人”只教錯題訂正的方法,不出示答案。教師在批閱錯題訂正時,隨時提問或者出示稍作變化調整后的同類型題目讓學生自我檢測,如果檢測通過,就可以為自己所在的小組加分;或者抽空將學生本周的典型錯題分類整理,針對學生在作業中暴露出的普遍性問題和失誤較多的知識點,布置一些補充性練習題讓學生及時檢測,以達到及時鞏固知識點目的。每周及時小結,對表現好的小組予以免除一定的周末作業等獎勵。從低年段開始,教師應高度重視錯題訂正的重要性,并堅持不懈,而學生一旦養成自覺訂正的好品質,就會終生受益。
2. 編寫“問題銀行本”,系統匯總錯誤,預防“敷衍了事”
引導學生將那些錯的和不會做的題目搜集起來編寫成“問題銀行本”,方便以后常復習,預防“敷衍了事”。具體做法是,教師以一周為時間單位或以一個單元知識內容為單位,鼓勵學生將階段性的錯題記錄下來,一般通過標注原題呈現、錯因分析、答題技巧對錯題本進行完善;或者鼓勵學生將錯題按不同的錯誤類型進行歸納整理,針對性更強,也更方便記憶。學生按要求整理完錯題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不定期復習,以解決零散、疏漏等問題。另外,對于一些學習主動性欠缺、學習習慣比較差的學生,鼓勵學生做爸爸媽媽的小老師,及時將當天的錯題講給他們聽,并建議父母多鼓勵和監督,真正激發學生訂正的主動性,幫助他們尋找學習的自信心。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告別傳統的摘抄錯題的習慣。筆者所帶的班級開始嘗試使用信息化手段編寫“錯題集”,取到了不錯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建議學生下載手機APP“云錯題本”,學生有錯題后立即拍個照片,迅速將錯題收錄下來,并引導學生按照錯因或者題型準確分類;同時利用“云錯題本”數據統計情況,及時掌握自己的薄弱單元或薄弱知識點,及時復習;并且還可以利用標簽搜索將粗心等“非知識性”錯誤搜索匯總出來,真正讓錯誤原因清晰可見;期末復習時還可以打印成冊,做到及時查閱和復習。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也可以及時用手機拍下學生出現的各種典型錯誤,并從教師、學生兩個方面分析原因,不僅要分析錯誤原因和類型,還要分析各種錯誤現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決辦法。這種抓住要點的記錄方式,既可以解決問題,也可以為以后的教學提供經驗。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