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晚娣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交流的平臺。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不在于教師教得怎樣,而在于學生學得如何。數學高效課堂是指用盡可能少的時間讓學生在一個充滿樂趣、感受愉悅、展示生命活力的美妙過程中享受數學,把課堂還給學生,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要實現數學高效課堂,必須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關注學生的體驗,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努力創設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情境設疑,體驗“數學有趣”
興趣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濃厚的學習興趣會帶給學生愉悅的感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趣味因素,抓住教學各個環節的一切機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學習全過程中,真正體驗數學的奇妙有趣。
1. 課始生趣。精彩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要求,以學生喜歡的生動有趣的形式,引發其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興趣盎然地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例如,我在教學“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時,一邊講述《小數點大鬧整數王國》的故事,一邊讓學生進行滑稽的表演。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對小數點的“神通廣大”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連續提出多個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迅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2. 課中添趣。兒童的興趣持久性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要及時添趣導學,吸引學生注意,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整理復習完“數的整除”的單元知識后,看到學生露出厭倦的神色,就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不但喚回了學生的注意力,還使學生興趣更加高漲:為了便于和同學們聯系,老師想把電話號碼留給大家,請大家猜一猜,看誰最快猜出來,從左到右的依次是:①10以內最大的質數;②4和8的最小公倍數;③既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④最小的合數;⑤21和14的最大公約數;⑥既是偶數,又是質數。學生很想知道老師的電話號碼,個個都積極思考,利用已學的知識很快猜出我的電話號碼。
接著,我又引導學生:“老師也很想知道你們家的電話號碼,請同學們自己也設計一道題目,讓大家猜一猜。”并提出設計要求:充分利用本單元學過的概念來設計問題,表述要清楚,題目要新穎。
這樣變“做題”為“編題”,將原屬教師的“權力”合理地“下放”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的興致很高,都在冥思苦想,為自己家里的電話號碼精心設計問題,都想通過自己“有挑戰性”的問題難倒老師和同學,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交流時,課堂氣氛活躍,效果甚佳。
3. 課尾延趣。新穎別致、饒有趣味的結尾,不僅能起到畫龍點睛、增強學習效果的作用,還能再次激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欲罷不能,達到拓展延伸的目的。
二、游戲操作,體驗“數學好玩”
著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教授曾向參加全國少年數學論壇的孩子們贈送過一幅充滿童趣的題詞:“數學好玩”。
是的,數學好玩!貪玩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新一輪的數學課改,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使孩子們感受到“數學好玩”,進而愛玩、會玩數學。教師要營造輕松活潑的“好玩”氛圍,精心設計一些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學習活動,通過把數學知識“包裝”“串聯”起來進行教學,賦予課堂教學靈動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知不覺中愉快地進入數學王國,領略數學知識的樂趣。
1. 游戲競賽。玩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把數學知識融入游戲競賽中,會使學生覺得趣味無窮。如我在教學“4的乘法口訣”時,針對學生實際,精心設計了一連串的趣味性游戲練習:⑴對口令: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2只青蛙2張嘴,4只青蛙8條腿……四人小組接力,讓學生深入掌握1、2、4的乘法口訣;⑵開火車:口算比賽,提高學生對口訣掌握的熟練程度;⑶當向導:讓學生拿著畫有各種小動物的口算卡片找到相應的位置,為小動物找家,提高學生的口訣應用能力;⑷買玩具:模擬購物,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能力;⑸射氣球:讓學生找到得數分別是24、18、16、12的算式并知道對應哪幾句乘法口訣,提高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接連不斷的游戲活動,使學生始終處于興奮之中,絲毫不覺得厭倦。
2. 動手操作。如一位教師在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巧妙地運用課前準備的橡皮泥,讓學生在課桌上揉一揉,壓一壓,將之捏成一般長方體、特殊長方體(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正方體的模型,并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比較,通過數一數、比一比,感悟長方體、正方體的基本特征,加深對兩種立體圖形的認識。然后引導學生探索、討論、操作驗證:①至少要有幾個正方體才能拼成一個長方體?②至少要幾個小正方體才能拼成一個大正方體?最后,出示思考題:“小蘭幫媽媽切豆腐,她只切了3刀,就把一塊長方體的豆腐切成8塊。你會切嗎?試試看。”讓學生把橡皮泥捏成的長方體當作豆腐,用小刀去切。通過小組討論,操作嘗試,不少學生很快找到了切豆腐的秘訣,內心充滿了成功的喜悅,爭相向同伴展示自己的發現。
一團小小的橡皮泥,在學生手中捏來捏去,就把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形象直觀、可操作的內容,使學生學得津津有味,直至下課仍回味無窮:“原來數學還這么好玩!”
三、聯系生活,體驗“數學有用”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一輪數學課改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給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和實踐機會”,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因此,教師要打破教材的限制,把“生活數學”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從常見的生活現象、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入手,發現、探索、領悟數學,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內化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活力,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共鳴感,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
1. 采用生活素材學習數學。數學很有用,要證明這一點不能光靠說教,而是要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這一內容時,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很自然地從生活實際進入,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上課開始,教師將一把快散架的椅子擺在了學生面前,說:“有件事情想讓同學們幫忙,這把椅子搖晃了,需要加固,加上一根木條,這根木條釘在哪里比較合適呢?”學生有的說將木條橫著釘,有的說將木條豎著釘,有的說將木條斜著釘。面對三種不同的想法,教師微笑著說:“感謝同學們想了這么多好辦法。到底把木條釘在什么位置就能使這把即將散架的椅子加固起來呢?帶著這個問題,咱們共同來研究三角形的知識,你們一定會有一個驚喜的發現。”教師話不多,卻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學生帶著疑問走進對數學知識的探索中。“數學很有用”是被千百年來人們的生活實踐所證實了的,這是數學的魅力所在,但又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的,這就需要教師去有意識地捕捉數學信息,采用生活實例,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
2. 回歸生活實踐運用數學。讓學生把數學課堂中獲得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實際中,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有利于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并從中體驗到數學“真的有用”,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例如,在學習“百分數應用題”后,可讓學生設計一項春游活動的方案。由于喜愛春游活動,學生都興趣盎然,積極思考、討論,每個小組都設計出了各自的活動方案。有些小組的想法還很有新意,如把多余的門票安排小組成員向其他游客兜售等。最后經過交流、評比,評選出最省錢的活動方案。課后,數學教師還可以帶著這些小組的學生聯系租車、買門票,讓他們去實施自己的活動方案,親身體驗數學“有用”。
體驗是一種親歷性的心靈感受。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的體驗,把數學學習轉變成充滿快樂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有趣、好玩、有用,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學得深刻,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幸福,課堂教學才會煥發出生命的靈性和活力。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