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霞
“慢”這個字重新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是最近對特殊兒童的義教課的反思里。富有經驗的老師引導說,與這些特殊孩子交流,需要時間上的等待,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各個感官的感受體驗。同時,我也反思了對待普通學生的教學行為,常常缺乏耐性,太在乎結果,這必然會導致教學的失敗。對于小學美術教育來說,課堂的四十分鐘很短,我們經常需要十幾分鐘進行引導活動,余下二十分鐘創作,學生還沒進入創作情景中就匆匆而為,他們漸漸失去的不僅是耐心,還有對美的感受。只能說,沒完成的可以留到下次課繼續。但是,美術是一種特殊創作過程,靈感稍縱即逝,隔一段時間就已經失去創作的欲望,有斷裂感,連接起來已經“物是人非”。如何帶領學生慢下來感受創作表現,我嘗試了運用主體感官體驗方式進行慢教學。
一、主題體驗式慢教學更注重的是找到平衡
主題體驗式慢教學注重的是時間與內容及教學方式的調整。我把一年級兩個班進行了對比,A班課程的安排是同一天有兩節美術課,B班是隔了一天才有美術課。同樣的內容,兩個班的作品開始沒什么差別,但半個學期后,明顯A班的作品完整性及創新意識強多了,他們獲得了更多時間體驗創作指導。如果沒辦法連接課程,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融合延伸,由簡化至深化。我對B班進行了教學調整,將教學內容與其他科目聯系拓展,如把《月亮的故事》一課與語文課《小小的船》相約定在同一時段上,讓學生的感官可以有多方面的拓展。課內學會取舍,實行“一課一得”,準確制定教學目標,降低目標難度,把《有趣的吊飾》的制作方法延伸到《小指偶》一課,簡化了對技法的傳授,加強了個人感受的表達。
二、用充足的時間調動學生聽、看、觸的知覺的主動性
在我的課堂上,我經常“浪費時間”用一段故事或一段音樂進入自然的情景,學生在音樂中體會鑒賞作品畫面中所表現的內容及情感。比起教師用華麗的語言去形容,這種方法更能吸引學生,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此外,全方位發動學生的感官體驗也是很重要的。如《春天的消息》一課,我帶學生觀察校園里樹木的生長變化,感受春風的吹拂,聽著歡樂的鳥鳴聲,感受著生命成長的美好,學生創作出一批富有感情富有生機的作品。在《秋天的落葉》一課,我帶著學生到操場上撿落葉,他們用了較長的時間撿葉子和分享,最后才進入正題,結果是令人欣喜的,創作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個性,絕不雷同。使用感官體驗教學方法,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單方面地傳授技法,更重要的是利用一些可視、可聽、可感的教學介體為學生體驗鋪設道路,讓學生自然產生創作表現的沖動,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過程中。
三、慢構建開發式課堂情感式體驗教學
創作靈感的產生源于主體精神放松,抑制解除,情感豐富時。在藝術實驗課《家》,我們邀請了該班的所有家長參與整節課的活動,用了兩節課進行教學,教師、家長、學生的良好合作互動,激發了學生對愛的情感體驗及表現。這節課從音樂《溫暖的家》引入,我從歌詞上挖掘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思考:是誰,給了我們一個溫暖的家?最愛你的人是誰?建議學生向最愛你的人說一句話并擁抱他們。學生們向父母說出感恩的話后與之緊緊相擁,許多家長眼眶泛起了幸福的淚花。接著我以小天使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從《富翁和家》兩個故事中深層體會什么是家,然后引導學生主動掌握重點的構圖、色彩等知識要素,最后深化“家”的主題,讓學生評出最“有愛”的作品。在《溫暖的家》的音樂背景的創作過程中,學生與家長分工互動創作。在本課的活動中,教師始終退居次位,讓學生和家長成為課堂上的主角,讓主體情感體驗主題得到升華。
四、與學生一起慢慢享受過程,淡化結果
一個從事特殊兒童教育的老師對我說過,藝術可以療愈心靈,過程是緩慢的,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其實基礎美術教育也是這樣,著重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發展美的感知、表現能力。在《手拉手,好朋友》一課,我讓學生慢慢觀察和動手體驗各種線的變化、形的組合。雖然創作的效果不是非常好,但學生用不同的生活材料進行藝術創作,懂得了生活中任何東西都可以組合為具有美感的作品,整堂課非常快樂。美術創作是只要有信心和耐性,就會自然表現的過程。讓我們的教學適當慢下來,適應學生,也許他們的創作靈感就源源不斷;我們教師也慢一點兒,適當給自己解壓,生活會更幸福。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