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瓊++賀彬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民眾生活水平與經濟建設的穩步增長,城市環境噪聲污染已經成為當前城市環境治理的首要問題,也是民眾熱切關注的熱點話題。該文以重慶為例分析了當前我國城市環境噪聲的污染現狀與影響因素,并針對污染現狀與環境噪聲污染的特征提出了新時期針對城市環境噪聲污染的有效對策,供相關從業者與管理部門參考。
關鍵詞:城市化 環境噪聲 污染 現狀 防治
中圖分類號:X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b)-0090-02
城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是近年來城市管理的重要話題,我國對城市商業、居住混雜區的環境噪聲限值也有明確的規定:晝間≤60 dB,夜間≤50 dB,在居住區,對環境噪聲的要求更高。過度暴露在噪聲污染中,不僅會危害身體健康,還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16)》顯示,2015年全國城市聲環境夜間1/4不達標,噪聲污染已成為僅次于空氣污染的第二殺手,而在重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噪聲污染糾紛時有發生,噪聲投訴已成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防噪刻不容緩。如何有效地提出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措施,為管理部門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實現“健康重慶”出謀劃策,還居民一個寧靜生活是該文關注的重點。
1 城市環境噪聲污染成因
城市環境噪聲有3大來源:交通運輸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建筑施工噪聲。
交通噪聲具有流動性,隨著重慶交通網絡的日益發達,交通運輸帶來的噪聲污染對城市聲環境的影響愈發突出,特別是2005年以來重慶軌道交通事業的蓬勃發展,地面、立體交通形成交互影響,使得交通噪聲污染成為噪聲污染的主要來源。目前重慶地區一些主干道的兩側交通噪聲測量值在65~75 dB,在一些彎道、坡道地區更甚,大大超過了我國相關標準規定的限值,而受地形地貌的影響,重慶交通運輸噪聲聲級高、起伏大,控制難,交通噪聲防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
社會生活噪聲主要是人員日常生活產生的,隨著城市人口增加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和商業的興旺發達而攀升。生活的豐富和便利給噪聲帶來了可趁之機,在重慶,社會生活噪聲污染僅次于交通噪聲,影響顯著的是在人口稠密、社會活動頻繁的地區,如城市的廣場聚集地、城市CBD核心區域、商貿中心、美食街、娛樂城等,群眾自發性的集體戶外活動如廣場舞等也有不小的“貢獻”。在重慶,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運輸噪聲污染占城市噪聲污染的75%以上。建筑施工噪聲位置相對固定,具有局部性、暫時性,但噪聲波動強度較大,在65~110 dB。重慶的城市化進程尚未結束,房地產開發、舊城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產生的噪聲在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尤為突出。
2 城市環境噪聲污染的治理現狀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標準來防治噪聲污染,重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先后出臺《重慶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辦法》《關于實行新建商品住宅受外界噪聲污染情況公示制度的通知》《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設施基礎施工揚塵和噪聲的防治工作實施意見》,同時施行夜間巡查制度、噪聲投訴限時辦理制度,每年開展專項行動對噪聲進行整治,定期對城市環境噪聲進行監測,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重慶市的環境噪聲維持在一個整體恒定可控的水平,但局部地區噪聲污染問題比較突出。
3 城市環境噪聲污染的防治對策
城市環境噪聲防治成因復雜,需經濟、技術、效能多個角度綜合平衡,預防為主、由點到面,分時、分級、分區防治。
3.1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監測力度
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明確各相關部門職責、權利及義務,嚴格審批制度,“誰審批、誰負責、誰管理”,杜絕部門間推諉扯皮;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明確噪聲污染的鑒定手段、處罰辦法,強化違法懲處力度,提升守法動力,有法可依。
因地制宜出臺地方法規及細則,確保噪聲污染可執行性和適宜性,為監督提供有力保障,防止監督失控;有計劃地開展多部門聯動、專項行動,重點對群眾投訴強烈和敏感區域的噪聲污染進行整治。
加強監測能力建設。噪聲污染具有瞬時性、局部性、分散性等特征,再現性差,無殘留物,取證困難。目前,噪聲監測僅局限于環保部門,而噪聲監測儀器小巧、操作簡便,各相關部門均可設立專業的監測隊伍,執法監測同步,第一時間取證,保證時效性。
3.2 加強宏觀調控,整體規劃
城市的發展,必然帶來新的噪聲源,整體規劃、合理的功能分區、完善的道路系統是城市具有良好聲環境的基礎,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道路建設規劃、聲環境功能區劃應協調一致;規劃應有前瞻性,新建分區,宜鬧靜分離,樓與樓之間保持聲防護距離;道路規劃要合理規劃兩側用地功能,線路充分考慮避讓敏感目標,并預留必要的聲防護距離;臨道路新建住宅需建在防護帶外,臨道路側窗戶使用雙層中空玻璃隔聲窗,臥室遠離路側;使用低噪聲路面,如主次干道路面使用改性瀝青,敏感路段使用多孔路面,減速帶使用半柔性材料,降低通行噪聲;穿行城市中心區、居民區的主干道修建隔聲屏,綠化隔離帶等,必要時采用封閉式道路。
3.3 強化宣傳,提升公眾參與度
對于城市環境噪聲管理,市民僅知“環保”,不知“公安”、“文化”、“建設”,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是政府的職能缺失。相關政府部門要在宣傳上下工夫,用電視、網絡、廣播、讀物等輿論監督和導向多角度宣傳相關法律法規、標準、防治措施,進社區、進學校,表彰先進,批判環境違法行為,多層次互動,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提高企業、商戶的環保守法自覺性。增加環保透明度,加強公眾參與和監督。多層次公開相關項目及典型案例,重點項目、涉及民生的項目立項前進行民意調查,充分聽取各方意見。
3.4 技術防控,阻斷噪聲傳播
噪聲傳播分為聲源、傳播途徑、接受者3個階段。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阻斷聲源,從源頭進行控制是首選方法。
3.4.1 交通運輸噪聲防治
完善交通法規,加強交通秩序管理,敏感區施行限速、限行、禁鳴等制度;積極推進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科學規劃公交站點,避開敏感建筑,緩解通行壓力;鼓勵低噪聲車輛,淘汰老舊車輛,將噪聲檢測納入機動車年檢項目;強化監督管理,特別是敏感建筑周邊的場站、碼頭監管。
3.4.2 社會生活噪聲防治
加強小區設備管理,不使用高噪聲設備,嚴防生活設施噪聲擾民,特別是發電機、風機、空調等高噪聲設備的干擾;加強噪聲污染防治的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素質,自覺參與噪聲防治,不高聲喧嘩,促進鄰里和諧;規范市場,強化文化娛樂場所和商業活動噪聲管理,防止營業性噪聲污染;在市民活動集中、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實時監控。
3.4.3 建筑施工噪聲防治
強化管理,嚴格建筑施工工程備案審批及許可證制度,對施工可能產生的污染范圍及程度進行公示,限制作業時間及高噪聲機械,征收施工環境保證金及超標排污費,接受公眾監督;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及布局,高噪聲施工宜在對居民影響較小的時段,高噪聲設備遠離噪聲敏感區,文明施工;鼓勵改進作業技術,使用低噪聲技術及設備,用消聲、吸聲、隔聲等技術降低施工噪聲,如采用移動式隔聲罩;加強監督巡查,有計劃地對施工工地進行抽查監測;對文明工地進行表彰,創建環保模范工程,以點帶面。
4 結語
重慶近年來發展迅猛,由此帶來的聲環境問題不容小覷,該文對重慶現階段聲環境現狀及成因進行分析,探究了應對措施,希望能給相關部門提供參考,改善城市環境噪聲污染。
參考文獻
[1] 孫建薇.城市環境噪聲污染與控制措施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5):89.
[2] 王艷麗.我國噪聲污染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9.
[3] 李恒志.淺談城市發展中的環境污染治理[J].民營科技, 2015(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