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位鋒
摘 要:隨著我國總體經濟水平和實力的不斷提升,旅游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旅游服務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我國旅游產業存在的格局小、視野窄、服務品質不高等問題越來越突出,亟須在產業發展和內在結構上進行全面優化和升級。隨著全域旅游理念的日漸成熟,消除區域旅游經濟中的問題和缺陷,需要從根本上著手。通過對全域旅游和區域旅游的概念進行簡述,指出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空間結構優化角度相應給出了問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全域旅游;區域旅游;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1-0117-02
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多種產業的蓬勃發展,其中旅游產業就因滿足人們出行放松休閑的需求而在近年獲得巨大發展。然而,由于我國旅游產業發展時間較短,尚未形成成熟而健全的產業體系,尤其對于區域旅游產業而言,在全域旅游理念興起時其存在的諸多缺陷被不斷放大,亟須在產業自身和內在空間結構上進行優化。因此,及時發現旅游結構的問題并采取對應優化策略,就成為當前許多區域旅游景區的重要課題。
一、區域旅游和全域旅游概念簡述
所謂區域旅游,簡單來說,是指在特定行政區域或自然區域興建的旅游產業,其涉及的旅游區域范圍較小,涉及的利益群體也較小,相應的發展規模較小,發展水平也較低。在我國旅游產業興起的階段,區域旅游很好實現了旅游資源的逐步開發,在旅游環境打造和市場體系建立方面較為簡單,為我國整體旅游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旅游資源的要求更高,服務品質要求也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區域旅游自身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就體現出來,也就相應產生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全域旅游即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作為優勢產業,通過對該區域經濟社會資源、生態環境、體制機制和文明素質等全方位的優化提升,打造出一個以旅游業帶動并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型區域協調發展理念。
二、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現狀
從當前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情況來看,較以往是有著顯著的產業升級和體量升級的。一方面,我國區域旅游產業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總收入不斷增長,產業規模不斷提升,新加入資本總量也在不斷增加。尤其在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旅游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市場需求的不斷繁榮給了區域旅游產業無限的生機。另一方面,區域旅游業態愈加趨向多樣化發展。居民的旅游需求不斷向理性消費發展,原有的觀光旅游模式逐步向旅游和度假模式結合發展,區域旅游在保證基本旅游服務的同時,增加并拓展完善了商務會展游和健康療養游、休閑度假游等多樣化旅游業態,為游客的個性化旅游需求提供了更加貼近和舒適的服務[1]。簡而言之,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旅游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在發展當中也潛藏著多樣化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得到妥善解決。
三、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空間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要素資源和生態環境制約作用日趨顯現
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其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對于整體產業發展造成的阻礙作用也愈加明顯,其中,最為突出的即其發展動力出現的制約作用。區域旅游開發最根本依托的是當地的要素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為謀求經濟的快速增長,不科學的工業生產和非環保生活方式帶來的多種污染不僅造成許多區域旅游環境上的巨大破壞,也對當地的要素資源產生了嚴重的損耗[2]。同時,從區域旅游經濟的長遠發展目標來看,雖然可供開發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隨著投資驅動式的發展方式不斷運行,現有的資源要素供求將日益緊張,生態環境所承受的壓力不斷加大,必然會出現總供給的缺口而無法滿足未來旅游經濟增長的巨大需求。
(二)低附加值、單一化旅游產品無法滿足需求
當前許多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方式仍較落后,除滿足游客的觀光需求和基本生活需求外,并未能提供更加多元化和高附加值的旅游產品,僅靠擴大游客量來增加總體收入[3]。這樣不僅會對當地旅游環境造成巨大壓力,還會因重游率低和未來生態環境惡化而失去原有經濟發展動力。從實際需求來看,當前旅游者在單純的觀光體驗需求外,越來越重視體驗休閑,對于感性、心理和品位等抽象標準的重視度越來越高。而在當前區域旅游產品低附加值且缺乏理念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情況下,是很難達到供需上的對等的。無法對旅游產品在資源內涵上進行深度挖掘,也未在產品設計上注入更多的創意,只能導致旅游產品的單一化和同質化。
(三)區域旅游產業新型業態成長速度仍較緩慢
對于區域旅游產業結構而言,需要在現有產業業態基礎上進行不斷創新升級,開發出更加多樣化和新型化的業態模式,才能在保證基本產業業態的同時獲取更大的吸引力和創收能力,實現整體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區域旅游經濟空間結構優化打開局面。就現階段區域旅游發展情況而言,盡管我國區域旅游產業在結構升級優化上取得一定突破,但整體而言并未獲得應有成就,區域旅游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仍以服務消費品為主,并未在人們生活消費需求基礎上滿足更大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再生產需求。落實在最終需求型傳統服務業的定位上,不僅無法給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空間,也因其自身的不足而無法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
(四)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仍重點依托于投資驅動
資本是所有產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只有有了資本的資源獲取和調動能力,才能在產業構建和產業結構優化上取得更大進步。對于區域旅游經濟發展而言,資本和投資使其從無到有,一步步地發展到現有規模,進入到正常的市場經濟運作體系當中。而隨著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要實現更大的突破,投資僅是驅動力的一部分,更應該借助于自身經濟空間結構上的升級優化,利用一體化發展模式和創新式的產業發展來實現整體產業的更大發展。許多區域旅游企業僅僅相信投資的驅動作用,獲取更大投資用于土地開發、房屋和設備的購置,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主要辦法[4]。而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固定資產投資的制約作用將愈加凸顯,其驅動作用將日漸式微。
四、全域旅游視閾下區域旅游經濟空間結構優化策略
(一)由傳統旅游服務業向現代旅游服務業升級
要素資源和生態環境制約作用將隨著區域旅游產業體量的不斷擴大而愈加明顯,這對于區域旅游經濟的長遠發展而言是嚴重的潛在危機。要想實現區域旅游的長足發展,尤其在全域旅游理念愈加成熟的今天,就應當在內在空間結構上下功夫,實現傳統向現代的蛻變。一方面,應當引進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現代科學技術,將新技術和新生產模式滲透到產業當中,減少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依賴性,避免硬性投入占據全部地位;另一方面,應實現組織形式上的創新升級,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產業結構優化,并以擴大內需、創新服務方式的辦法實現市場經營上的突破;此外,應在技術和設備方面進行改造,使得區域旅游向著信息化、智能化和個性化發展。
(二)進一步向生產綜合性旅游服務目標升級
低附加值、單一化旅游產品是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初始階段的重要收入來源,隨著整體旅游產業的升級,就需要在游客的旅游需求重新分析的基礎上,實現對旅游需求結構的剖析和定位,相應地提供更加優質化、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服務。在原有旅游產品的基礎上,突破傳統,積極開展新的業務并發展生產性的旅游服務,以獲得更大的旅游服務范圍和規模,提升整體旅游服務的檔次,增加旅游服務的品種和類型。
(三)全面開拓發展新型業態,同時強化產業融合
區域旅游產業新型業態成長速度仍較緩慢,致使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結構呈簡單化,也就無法獲得更大的經濟創收空間。為此,需要旅游企業不斷進行業態的開拓,爭取更大的消費群體。同時,應當認識到在全域旅游理念下,合作與融合對于旅游產業發展是尤為重要的,其不僅實現了各種資源的有效融合,還能實現產業間的靈活聯動,讓旅游產業實現產業邊界的突破,讓產業快速突破傳統獲取新的活力。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相融合,讓其他產業的資源進入到旅游產業當中,并實現區域旅游產品開發的進一步突破。
(四)挖掘獲取綜合資源并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
從全域旅游視閾看,區域旅游的未來發展一定是在投資基礎上獲取更多的綜合資源,在科技、理念等全面升級的同時,尋求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道路,增強自身的發展基礎和發展動力。謀求區域旅游經濟空間結構優化,應當實現區域旅游產業內的合作,將原有小范圍的區域旅游資源和影響力輻射到更大的范圍。一方面,應當實現相鄰區域的強強合作,在資源共享方面尋求合作契機,滿足各自的資源需求;另一方面,應突破地域限制,讓由區域旅游向全域旅游目標發展的區域旅游企業進行對接,互惠互利,共同扶持,在人才資源和信息資源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向著區域旅游一體化目標進發,尋求區域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
全域旅游是現代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是實現傳統向現代、落后向先進發展的重要指導。在區域旅游經濟發展面臨瓶頸時,就需要從自身空間結構優化著手,改變現有的困境,解決既有和潛在的問題,才能夠在突破現實困境的同時尋求產業的長足發展,為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提供全面保障。
參考文獻:
[1] 畢斗斗,王龍杰,鄭鵬.國家級經濟區旅游經濟空間結構研究——以中原經濟區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11):1376-1380.
[2] 虞虎,劉青青,陳田,陸林,李亞娟.都市圈旅游系統組織結構、演化動力及發展特征[J].地理科學進展,2016,(10):1288-1302.
[3] 周慧玲,許春曉.湖南旅游經濟空間網絡結構特征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5,(6):126-131.
[4] 劉春.基于社會網絡方法的中部地區城市群旅游空間結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2):167-176.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