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丁
摘要:21世紀人類不斷受到來自生態環境的威脅,而生態教育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被提出。提倡全民參與學習生態教育活動,是加強人民的生態意識、提升人民的生態素質的必要保證。在生態文明理念之下探究生態教育的內涵、意義以及發展路徑,促進我國生態教育的迅速普及,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 生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156-02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中共中央關于“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再次提出的。雖然生態文明建設早已被提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生態意識匱乏、生態倫理觀念落后等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阻礙生態文明進程的因素。而加快落實開展生態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一、生態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生態教育是人類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而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原則與方法融入現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態學過程。生態教育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特別廣泛。生態教育的教育對象為社會公眾,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作為主要方法。進行全方位的生態教育,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生態教育氛圍,讓家庭成員接受生態教育的熏陶,在社會工作學習中自覺履行生態教育義務,養成必備的生態道德素質。有學者認為,生態教育是以生態哲學整體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中心,憑借教育理論實踐進而來提倡保護自然環境的教育模式,最后達到提升人們的生態意識、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最終目標。
生態教育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第一,生態教育是提高生態意識、塑造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生態教育把生態學作為基礎,傳播生態文化知識、提高公眾生態意識和素養,塑造了生態文明。生態意識的提高和生態文明的塑造,依賴于生態教育。生態教育是以生態學為依據,傳播生態知識和生態文化、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及生態素養、塑造生態文明的教育。全方位鞏固生態意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讓公眾主動保護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全民建立優化教育體系,對全民進行生態教育。第二,生態教育狀況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生態教育的目的是有效緩解人與自然的矛盾問題,規范人類行為,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引導人們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深入學習生態環境知識和價值觀。重視生態教育的國家環境良好,一些忽視生態教育,對環境危機放松警惕的國家引發各種環境災難,導致環境惡化加劇。所以倘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生態教育是十分危險的。第三,生態教育可以為解決當代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資源。工業革命以來,科技水平突飛猛進,人口增長迅速。人類活動頻發,程度加深,對大自然的干擾更是頻頻進行,導致環境破壞嚴重,已逐漸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二、生態文明的含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嶄新的階段,是在工業文明以后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來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尤其是工業文明深度反思的有效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以及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理念、模式方法的巨大成就。
采獵文明、 農耕文明、 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三個主要階段,如今體現在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階段。普遍認為,生態文明是依據有序的生態發展環境,良好的生態運行機制、合理的生態發展意識,來使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共同進步。它將人類的發展和生態系統整體的發展緊密結合,把人類與生態的相互作用作為目標,有效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進行。一直以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人類重視物質利益,這一觀念長期主導著人類的思想。這種以經濟利益為中心,忽視環境保護的行為,促使全球的生態危機加劇。
三、生態文明理念下生態教育路徑探析
生態文明建設促使公眾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產生活上產生全方位的改革,根據這一背景,生態教育需要一系列規劃來提高公眾的生態素養,把養成與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的生產生活方式作為目標,努力推進社會文化向生態文明的演進進程,這是作為教育本身必備的特有的社會功能與所要擔負的責任。所以,要提升生態文明,生態教育一定要積極施行。經過生態教育,令公眾領悟到將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合理優化,是每一個公民所必須盡到的基本義務。
(一)生態教育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1.全民教育原則
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行為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國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將會使全球國家為之擔負;某個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行為,也必將由所有人來一起承擔。因此,無論一個人處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社會角色,都應當積極接受生態教育,樹立生態保護意識,讓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山明水秀,鳥語花香。
2.終身教育原則
生態環境具有客觀性,無論在什么階段,人類的進化過程、生長過程、生產生活都依賴于生態環境,人類只有熱愛自然,才能主動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因此,對于生態教育的終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讓人類保護環境的意識得以提升,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贏,早日實現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和環境三者相互協調,堅定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3.分類教育原則
首先將生態教育對不同年齡的人進行劃分教育,讓生態教育思想循序漸進地灌輸到不同年齡的人的大腦中,從小樹立保護生態這一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讓生態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其次,對于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進行區別教育。最后,針對農村和鄉鎮的不同地域采取多種的教育形式。
(二)生態教育體系的基本內容
1.學校生態教育
第一,幼教階段。在孩子接受幼教這一階段,老師應當采用多種形式教學,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魅力,例如在室外活動時,不僅讓孩子親身體驗大自然的美好,還可以通過寫生形式讓孩子動手描繪出花草樹木、鳥獸魚蟲。讓他們在啟蒙階段就逐步養成熱愛大自然的良好習慣。第二,在學校教育階段。在教材中增添保護環境的有關篇章,讓學生具體了解自然界的演進由來的基礎知識,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多進行野外采風活動,不僅可以達到勞逸結合的目的,還能讓走進大自然的學生體會大自然的風采,油然而生一種保護環境的欲望,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第三, 高等教育階段。在步入大學這一階段,應在課程中設置生態教育類課程,鼓勵成立生態教育學習小組,讓專家指引、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生態教育的模式有效運行。
2.社會生態教育
家庭生態教育,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是個體養成生態意識的良好環境。家長應當以身示范,從節約用水、隨手關燈等生活小事做起,感染孩子形成生態思想。
社會生態教育方面,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下,與環境保護相矛盾。要通過環境保護法,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加以懲治,達到警示約束的作用。在社區內,要加大環保宣傳力度,例如借助板報、宣傳欄、廣播等媒介。
(三)生態教育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1.鞏固生態立法
生態教育波及范圍廣,具有復雜性,持久性。生態教育的基礎,要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在賞罰分明之中,不僅讓企業、個人有動力去保護環境,而且也對不法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力。
2.重視生態教育投資
生態教育是全民教育,同時也是終身教育,涉及地域廣泛,涵蓋農村城市。因此,要加大對生態教育的資金投入,整合各級教育系統和城鄉教育鏈。其次,對人才的培養更是迫在眉睫,要培養出一批生態素養高、專業知識強的人才,厚積薄發,對生態教育的順利進行有催化的作用。
在生態文明的理念下,發展生態教育,指引人民建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念,養成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生活行為習慣,因此生態教育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生態保護手段。
參考文獻:
[1]劉開淼,魏立志.關于高校生態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2).
[2]蘇寶梅.培養親生態人口與和諧教育的使命[J].理論學刊,2005(6).
[3] 洪世梅.建設生態型大學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 2007(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