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益貴
近年來,校園欺凌成為社會熱點問題。2016年12月,筆者參與了佛山市南海區校園欺凌治理工作專項督查,與一些學校領導、教師、學生進行了研討交流,對收集到的一手材料和很多相關文獻資料做了一些研讀思考,認為在學校層面上,校園欺凌的防治,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一、鬧玩與欺凌
同樣一件校園間學生沖突事件,是鬧玩還是欺凌,定性不同,處理起來態度、方式、方法就應該不一樣。否則,處理不當,就會事與愿違,對事件雙方學生都會產生二次傷害。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的《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對校園欺凌進行了描述,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事件”。這與目前比較被公眾認可的由英國倫敦大學Smith教授提出的定義很相近,即校園欺凌是“有意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校園欺凌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包括言語欺凌(辱罵、公開嘲笑、恐嚇、威脅等)和身體欺凌(推、打、踢、扯頭發、性侵害等);間接欺凌包括關系欺凌(傳播謠言、社會孤立)和網絡欺凌(歧視性短信和電子郵件等)。
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家長對學生間的關系沖突往往不能準確識別,導致或過度解讀學生之間的鬧玩和一般行為沖突,或漠視蓄意、惡意欺凌行為。北京中關村二小事件,校方與家長的爭執就突出反映出這個問題。
其實,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甄別是鬧玩還是欺凌,最關鍵是看施害者是否存在蓄意或惡意。作為學校、教師和家長應當在及時制止的前提下,細致了解事件背景,冷靜思考,根據事件性質,采取適當的方式。
如果是鬧玩中出現的傷害,學校、教師、家長都要心平氣和,在充分了解事件過程的基礎上,以批評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平等博愛,學會尊重他人,以同理心,推己及人。若施害學生能認真反省,認識錯誤,并向受害學生誠懇道歉,受害學生能寬心寬容,調適心理,孩子們就會和好如初。
當然,在上述情境之下,教師、家長只是從中引導,不是包辦代替,要讓學生知情知理,自己去選擇適當方式處理問題,從而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相反,如果家長和教師反應過度,把事件擴大化,往往會使學生當事雙方受到二次或三次傷害,結果與初心背道而馳。
但也要說明的是,要特別考察受害學生的心理感受,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身心差異,不能一概而論,簡單處置。
如果施害學生是蓄意或惡意,學校和教師必須及時發現,立即啟動相關預案加以果斷處置。首先要保護好受害學生,并進行心理疏導,若身體受傷,要迅速救治;其次要評估事件會有什么后果,會引發其他什么事件,及時通知事件雙方學生家長;第三是學校、家長、學生、相關部門在有情有理地溝通和協調的基礎上,依規依法進行處置,要根據受害學生身心受傷害程度,以及事件由來,對施害學生予以嚴格的公開的紀律處罰,甚至走司法程序,予以法律的懲罰。
需要強調的是,在我國,校園欺凌還不是一個法律概念,現有的法律無法對校園欺凌行為進行有效制約,但學校要“樹立法治思維,多用法治方式”,利用現有法律提供的保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二、校風建設與欺凌治理
憑著校園欺凌事件發生次數與學校校風的關聯,人們早已發現,校園欺凌事件多少與校風好壞密切相關:校風好,校園欺凌現象少甚至沒有;校風差,校園欺凌現象較多甚至頻發。深究校園欺凌因素,有許許多多,但綜合起來考量,根本原因還是學校的校風問題。因此,治理校園欺凌的根本性措施是加強優良校風建設。
校風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長期積淀而成的具有行為和道德意義的風氣,是在校內具有極大影響并被普遍認可的思想和行為風尚。它體現在學校各類人員的精神面貌上,體現在學生的學風、教師的教風、學校干部的作風、各班級的班風上,還存在于學校的各種事物和環境之中。校風作為一種心理環境,有巨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
德育是思想靈魂的滋潤,校風建設是對人的全面養育,是包括從校長到每個學生每個教職員工的德行的修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在我們的校園,應通過每一個個體、每一項制度、每一次活動去體現。治理校園欺凌,尤其要把平等、友善、法治,通過教育活動的一點一滴,從心理層面去濡染每一個學生和每一個教職員工。
有研究表明:校園中的貧困學生、隨遷子女、體形缺陷者、行為習慣特別者等容易遭受欺凌。因此,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應開展人人平等、樣群平等為主題的活動;在社團組建方面,應引導社團組成多元化,促成不同群體的相互了解和包容;在學生日常評價中,應尊重不同學生個性,不公開不簡單地說某種個性不好,不對個別學生的某種個性或行為冠以歧視性評語。
三、校園與社區
校園欺凌現象,從發生地來看,發生在校園的約占60%,發生在校外的,如上學和放學的路上,占近40%;從受害或施害主體來看,可能是本校學生,也可能是其他學校學生,甚至是社會不良青年;從形成原因上看,既有校內因素,也有社會因素,如學校周圍社區民風、人口構成、治安狀況、產業特點等。因此,治理校園欺凌要處理好校園與社區的關系。
首先,要加強學校內部常規管理,形成良好校風。同時,建立相關信息監測網絡與處理機制,包括設置心理熱線電話、網上投訴、校長信箱、公共郵箱等信息反饋通道,欺凌行為易發場所的監控,校園欺凌的報告制度等。只有防微杜漸,及時干預,才能有效地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其次,要從三個方面加強與社區的合作,形成校園欺凌綜合防治體系。一是大力加強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家長學校建設。建立基于APP技術的手機家長學校,開辟專欄,推送專題微課、講座、文章等,讓家長在手機上能跟班主任、任課教師直接溝通。二是實現社會信息特別是治安管理信息共享。及時了解社情民情,及時掌握本校學生在社區的行為表現。三是主動爭取社區網格化社會管理服務。正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3月12日全國人大主題為“教育改革發展”記者會上就“校園欺凌”所說,要“取得社會共識”,“學校所在周圍,街道、社區、派出所、企業聯合防范,用社會的力量、家長的力量、學校的力量進行綜合防范”。
在今年的兩會上,中國青年網針對2016年校園欺凌事件進行了數據盤點,結果顯示,校園欺凌對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造成的困擾不可忽視。中小學校要正確認識學生間玩笑與欺凌的區別,積極動員和調用學校、家長、社會力量,形成綜合防治機制,努力加強優良學風建設,從根本上減少乃至消除校園欺凌。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