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物流業革新,使其在服務產業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隨著低碳經濟的深化和我國低碳戰略的實施,物流業需要轉變過去高碳的運作模式以適應低碳變革的新形勢,低碳物流勢必會成為物流業的革新趨向。基于此,本文將低碳物流能力分為企業規模、物流業務能力、物流系統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低碳管理能力、低碳技術創新力五個維度,并將每個維度進一步細化,形成了一個圍繞低碳物流能力的兩層級評判體系結構。依據層級體系的特征,選取模糊綜合評價法創建了企業低碳物流能力評判模型,并給出了詳細的判定過程和評定結果的處理方法。同時,結合Z企業實際,對評價模型加以應用,并通過結果分析,針對五個能力要素對Z企業低碳物流能力提升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物流企業 低碳物流能力 綜合評價
隨著全球氣候與能源危機的日益嚴重,使得低碳經濟逐步興起。物流業在經濟中逐步提高地位,其低碳發展也得到了廣泛關注和重視,相關的研究也隨之開展(陳寧,2012)。企業作為物流低碳化的實踐者,自然成為研究的重點,本文針對物流企業低碳物流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低碳物流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一)明確評價對象
以物流企業為評定對象,因而要對物流企業的范疇給予明確的界定。物流企業是在物流作業范疇內開展經營,提供相關的服務、規劃,擁有與業務特性匹配的信息系統、具備獨立的財務體系、承擔法律與社會職責的組織形式(楊辰晨等,2015)。按照業務屬性將物流企業細化為運輸類、倉儲類和綜合類三個具體形態。運輸類是具備一定體量與設施,以運輸作為核心,為客戶提供運輸等業務及其他增值服務的企業;倉儲類是具備一定體量與設施,以倉儲作為核心,為用戶提供倉儲、分撥、配送及其他增值業務的企業;綜合型物流企業指具有一定規模,為用戶提供運輸、倉儲及其他物流相關服務的企業。
(二)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低碳物流能力是結構性的,包含多個能力要素的、復雜的系統。要全面、系統地反映各個能力要素協同效果,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體系,這是能否取得科學性、準確性及合理性評價結果的關鍵。指標體系在一定原則基礎上設立,以此作為低碳物流能力評價的指導思想。考慮到評判體系的實際效用,本文遵從如下原則進行指標體系的構建:
導向原則。在對企業低碳物流能力進行全面衡量時,不是只為了判定低碳物流能力的強弱,更重要的是找出低碳物流能力的不足之處,為開展低碳物流確立正確路徑。系統性原則。系統性是指創建能夠多角度、立體化呈現企業低碳化能力的評判體系。從企業基礎實力、服務能力、低碳化現狀及低碳潛力等多方面考慮,綜合、全面體現企業的低碳物流能力,減少因指標偏差產生的評定結果不客觀、不詳實的狀況。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能客觀、科學、準確反映物流企業低碳物流能力。創設的結構、層次要合理。層級過于復雜、指標過于細化將使評判結果失去統籌性;如果指標太過粗放、結構較扁平又不能準確反映企業低碳物流能力。同時,體系中指標應簡潔明晰,還要注意數據的易獲得和確定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低碳物流能力是一個結構性、綜合性的體系,既需要定性指標的描述,也需要定量指標的解釋,因此能有效判定企業低碳物流能力的指標均應列為備選指標。能定量處理的指標均進行量化,以提升評判可信度;量化難度大但又不可剔除的指標,可通過定性方式進行展現。因此,為了全面、科學、準確創建低碳物流能力評判層級結構,需遵從指標定性與定量共容、共存的原則。
(三)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選擇
從企業規模、物流業務能力、物流系統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低碳管理能力及低碳技術創新力五個方面創建低碳物流能力評定體系。通過搜集、閱讀和整理國內外現有的低碳物流關聯資料,包括年鑒、規章標準、期刊文獻、學術報告等,采用計量法、專家法及歸納法進行體系評定指標確立,通過以上流程,完成對指標的選擇。
物流企業低碳物流能力評價模型
(一)評價方法選擇
本文選取模糊綜合評價法搭建低碳物流能力評判模型的框架。第一,該方法能結合專家的經驗使得評價體系更具說服力。模糊綜合評價需要引入專家的意見來進行指標的評判,專家的經驗可以為探索中的低碳物流發展提供積極的建議。第二,該方法可以有效解決模糊問題帶來的影響。第三,模糊綜合評價法可以解決定性指標的量化問題,一方面可以保證指標的全面性,另一方面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可以提高評價的準確性。
(二)評價模型建立
1.評價模型算法步驟。建立綜合評判的層級體系。將指標分別對應到目標、準則、支持三個層次中構建一個多層級的、綜合性的結構。確定指標權重。此步驟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處理,首先根據每層級元素的兩兩重要性建立判斷矩陣,再利用判斷矩陣獲得同一層級指標相對上一級別指標的權值,最后用一致性測度上述矩陣的可用性。進行多級模糊評價。首先確定評價集,建立S={S1,S2,S3,S4,…,Sn},以此對應每個指標的判定水平;然后確定指標隸屬度,并以其為基礎形成模糊評定矩陣;最后,確定評判等級并對每個層級做出模糊評價。
2.構造層次結構圖。基于前文的研究內容,將指標歸類并建立層級結構。第一層是目標層,即A={物流企業低碳物流能力};第二層是準則層,即A={企業規模,物流業務能力,物流系統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低碳管理能力,低碳技術創新力}={B1,B2,B3,B4,B5};第三層是支持層,即B1={企業總資產,年物流營業收入,業務輻面}={C1,C2,C3}; B2={訂單處理時間,準時送達比例,訂單滿足率,客戶投訴比率}={ C4,C5,C6,C7};B3={新能源運輸工具使用比例,低碳倉儲狀況,低碳包裝使用率,信息化水平,流通加工自動化程度,CO2排放強度}={C8,C9,C10,C11,C12,C13};B4={低碳發展戰略制定能力,“低碳”理念宣傳及監管情況,企業員工低碳意識,“碳足跡”認證情況,ISO14000體系認證情況}={C14,C15,C16,C17,C18};B5={低碳研發資金投入比率,低碳技術先進性,科研人員占比}={C19,C20,C21};
根據上文層級結構及指標內涵,建立如表1所示低碳物流能力評價層級結構,并明確了各個指標的類型及其進行量化方法。
3.多級模糊綜合評價。確定評價集。本文將低碳物流能力評價的評語等級設置為四級,分別記為:S={S1,S2,S3,S4}={強,較強,一般,弱}。
確定指標隸屬度。定性指標隸屬度:體系中共包含“低碳”理念宣傳及監管情況等六個定性指標。這些指標通過概率統計的方法進行隸屬度計算。如共有M位評價者,其中有人將“低碳”理念宣傳及監管情況定位為Vj,對該指標的每個評價頻數進行統計,具體如下:
定量指標隸屬度:因低碳物流能力評判指標的量綱差異,首先把各個定量指標用函數變換成標準值。正指標(值越大表示其對應的低碳能力越強)處理方法:
逆指標(值越小表示其對應的低碳能力越強)處理方法:
其中,f表示指標的實際值,maxf表示其上限值,minf表示其下限值,d表示對其實際值進行標準化后的處理值。
針對上述指標結構體系,指標的上、下界閾值共有三種來源:第一類為理想值。一些指標的理想狀態是固定的,如新能源運輸工具使用比例、低碳包裝使用率等,這類指標運用理想值確定上下限。第二類為相關標準,國家或行業制定的相關標準,如我國為實現交通運輸的低碳化模式而編制的試點規劃中對CO2排放強度明確了標準,利用相關報告可以算得CO2排放強度的上下限。第三類為行業現狀。
確定模糊評判矩陣。通過對隸屬度的計算,可以獲得體系中各個指標的評定向量r,根據層次結構,能夠獲得各個層級的模糊判斷矩陣。
模糊評價向量。通過計算S=W*R,獲取各級模糊評價向量。公式三個指標,其中S為模糊評價向量,W為AHP算得的指標權值所構成的向量,R為其所對應的模糊判斷矩陣。
確定低碳物流能力評定等級展開多級評判。在最終評判時,常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確定評價結果,Sk即為低碳物流能力評定值,其中Sk=max1≤i≤m{Si}。但利用最大隸屬度原則時,要判定最終的模糊判斷向量是否為有效可用的。
其中:n為模糊判斷矩陣元素數;b為模糊判斷矩陣最大元素;g為模糊判斷矩陣次最大元素;
即0.5>α≥0 ,最大隸屬度原則不適用。當最大隸屬原則不適宜時常使用加權平均法。加權平均法可考慮每個因素的作用,并使結果直觀明晰。
對每個評價等級使用賦權操作,即獲得權數向量C=(c1,c2,…,cn)T,則低碳物流能力評定值為:P=S*C。利用上述步驟,先對指標層進行綜合評判,然后在指標層的結果基礎上,繼續對準則層進行綜合判定,并最終獲得綜合評價值。通過多級模糊評價獲得的低碳物流能力評定值,不僅考慮了準則層指標的影響,也考慮了指標層的影響,因此,保留了各層指標的全部信息。
模型案例分析
(一)Z物流企業背景介紹
Z物流公司全方位倡導“低碳”理念,支持、安排并參與減能降排、保護環境等公益行動。為了實現節能降耗,Z物流公司不但對原有運輸工具進行了排放系統改造,還以歐Ⅲ準則作為運輸工具的購買標準;整體統籌,優化規劃服務方案,運用GPS等技術進行精準控制,從而杜絕或降低過度建設和人為損耗等產生的資源浪費。
(二)Z物流企業低碳物流能力評價
1.評價目標。T=Z物流企業低碳物流能力。
2.確定評價目標指標集。A={企業規模,物流業務能力,物流系統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低碳管理能力,低碳技術創新力}={B1,B2,B3,B4,B5};
B1={企業總資產,年物流營業收入,業務輻面}={C1,C2,C3};B2={訂單處理時間,準時送達比例,訂單滿足率,客戶投訴比率}={C4,C5,C6,C7};B3={新能源運輸工具使用比例,低碳倉儲狀況,低碳包裝使用率,信息化水平,流通加工自動化程度,CO2排放強度}={C8,C9,C10,C11,C12,C13};B4={低碳發展戰略制定能力,“低碳”理念宣傳及監管情況,企業員工低碳意識,“碳足跡”認證情況,ISO14000體系認證情況}={C14,C15,C16,C17,C18};B5={低碳研發資金投入比率,低碳技術先進性,科研人員占比}={C19,C20,C21}。
3.確定評語集。將低碳物流能力評價的評語等級設置為四級,分別記為:S={S1,S2,S3,S4}={強,較強,一般,弱}
4.指標體系權重確定。通過計算得出,該評判體系支持層相較評價目標的權值為:
Y=(0.0180,0.0328,0.0099,0.0341,0.0580,0.0341,0.0412,0.0869,0.0192,0.0295,0.0796,0.0185,0.1170,0.0799,0.0203,0.0424,0.0319,0.0605,0.1208,0.0227,0.0428)T
則,CI=0.044,RI=0.992,CR= 0.044<0.1,因此層次總排序符合一致性標準。
5.模糊評價向量。利用公式S=W*R,并帶入上文計算所得的權值向量和隸屬度矩陣,能夠獲得各級模糊評價向量。
企業規模評價向量:S1=(0.7206,02742,0.0052,0.0000)
物流業務能力評價向量:S2=(0.6637,0.3309,0.0053,0.0000)
物流系統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評價向量:S3=(0.2090,0.4344,0.2974,0.0592)
低碳管理能力評價向量:S4=(0.4115,0.2496,0.1809,0.1580)
低碳技術創新力模糊判定向量:S5=(0.1296,0.3983,0.3148,0.1572)
Z企業低碳物流能力評定綜合向量:
6.確定評判等級。通過以上計算的值,并遵照隸屬度最大原則,Z企業的低碳物流能力評判結果為較強。進行最大隸屬度可用性的判定。
屬于較低水平,因此判定改用加權平均法實施。將評價等級均分為4個區間,詳見表2所示。
利用每個區間的中值為每個評價等級賦權,獲得權數向量C=(90,70,50,30)T,Z物流企業低碳物流能力的評價值為:
P=S*C=(0.3489,0.3572,0.2067,0.0872)*( 90,70,50,30)T,因此對Z企業低碳物流能力的判定等級為較強。
為直觀獲得Z物流企業準則層指標水平,利用加權平均法對準則層指標等級進行評定,具體見表3。
(三)Z物流企業低碳物流能力評價結果分析
以Z企業為例對本文的評價模型加以應用,綜合評判后得出Z企業具有較強的低碳物流能力,但具體分析可以發現Z企業低碳物流的進程中所暴露的不足。針對相關問題提出調整改進意見:
企業規模判定等級為強。企業規模等級強,說明Z企業具有極強的基礎實力,應該在穩步現有業務的同時,積極增加自己的網絡覆蓋規模,大力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使自身的物流業務收入得到進一步提高。進一步為企業推進低碳物流夯實物資基礎,給企業變革提供持續性動力。
物流業務能力判定等級為強。Z企業的準時送達率、訂單滿足率都處在較高水平,訂單處理時間較少,客戶投訴率較低。物流業務能力是企業滿足用戶需求,完成物流服務流程水平的綜合體現,是企業生存的基礎,Z企業應堅持將提高業務能力作為經營目標,挖掘低碳化發展與高效服務的均衡點,在完成物流業務同時兼顧發展的持續性。
物流系統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判定等級為較強。物流系統功能要素由運輸、倉儲、包裝、轉運加工等環節組成,是物流企業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主要環節,也是實現低碳物流的關鍵環節。Z物流企業應繼續強化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平臺功能,保障物流信息流動與共享,物流流程信息化能有效減少中間作業流程,精簡服務結構;Z企業大力提高新能源運輸工具和綠色包裝的使用率,利用GPS車輛定位系統、電子信息系統等加強對運輸的控制,減少不必要的路徑損耗,增加多式聯運等低碳貨運方式的應用數量;提升運作流程的自動化水平,減少人工環節,提高作業效率,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
低碳管理能力判定等級為較強。Z物流企業應堅決執行制定的低碳發展戰略,并對實施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管,對不利于企業低碳化發展的策略及時修正。大力宣傳低碳文化,提高員工低碳意識,號召員工無紙化辦公,提高駕駛員節能駕駛意識及技術,辦公區節約用電等。提高控測物流流程碳足跡的能力,從而有針對性縮減企業碳排放。
低碳技術創新力判定等級為較強。技術創新力是低碳物流進一步深化的潛質的體現,Z企業應進一步加大低碳科研資金的投入,學習和引進國內外先進的低碳技術,聘用高質量人才,提高企業整體科研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