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
中圖分類號:F42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對產業結構進行升級能夠快速穩定產業經濟的增長,但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引起了業界高度關注。本文通過建立實證關系模型驗證經濟下行壓力下,產業結構升級對穩定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量化作用,并對升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解決對策。實證結果顯示:經濟下行壓力下產業結構升級能夠穩定經濟增長。
關鍵詞:產業結構升級 穩增長 實證分析 解決對策
引言
中國經濟在經歷多年高速發展后逐漸進入經濟“新常態”,即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日漸緩慢,處在經濟下行期間。在經濟下行期間國內各大企業的發展面臨巨大考驗,經濟增長壓力與日俱增。隨著我國經濟在較長周期內進入經濟下行階段,經濟下行對企業發展形成的壓力日益增加,為了穩定社會的經濟發展、保證企業維持收入增長,我國開始進行產業結構升級,以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下的經濟增長困難,完成穩定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
我國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國內產業結構不斷跟隨經濟的發展步伐進行升級,使我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就產業經濟方面來看,我國國內產業總值從1979年的3657.676億元一路增長到2015年56884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的穩增長率高達5%;第二產業的穩增長率為7.9%;第三產業的穩增長率為8.7%。從上述歷史數據能夠看出,產業結構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對穩定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本文通過實證分析,深入、具體闡述經濟下行壓力下,產業結構升級是否對經濟增長具有穩定和增長的具體量化作用。
產業結構升級對穩增長作用的分析
產業結構升級能夠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實現產業復蘇。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不僅可以帶動本產業的升級,最重要的是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刺激相關連帶產業共同升級,即由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向集約型過渡。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產業結構升級能夠以自發演化形式和國家政府扶持、推動等多種手段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在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需要對技術不斷改進,促進生產要素不斷變化,以適應經濟下行壓力。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穩增長作用的具體表現形式由以下幾點構成:
(一)產業結構升級能夠刺激國民經濟增長
目前,我國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是升級產業結構和提高產業資源利用率這兩種方式。由于產業結構和國民經濟單位GDP能耗之間相互影響,通過分析兩者關系能夠在經濟活動中生成自變量分析系統。這種系統能夠非常清晰的反映單位GDP產生的能耗與產業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自動檢測產業結構目前存在的不良問題。這種系統完善了產業結構,對產業結構升級有刺激作用。
產業結構升級能夠刺激國民經濟增長,具體表現為:就我國三大經濟產業結構發展來看,發展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是第二、三產業,但是第一產業發展相對更穩定。目前,我國產業結構正處在優化升級過程中,第三產業的升級速度最快,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發揮的穩增長作用最顯著。我國第一產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的堅強后盾。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積極發展農業、升級第一產業結構能夠刺激國民經濟增長。我國第二經濟產業擁有絕對的核心作用,是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實力與現代化水平的象征,是供給國家經濟各個部門原材料、技術裝備的重要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能夠刺激國民經濟增長,對穩增長具有積極推進作用。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是解決經濟下行壓力下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刺激國民經濟增長、帶動經濟穩增長的有效方法。
(二)產業結構升級對穩增長具有間接積極影響
產業結構升級能夠穩定經濟發展,并刺激經濟增長。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通過提高產業技術、擴大企業技術進步空間能夠帶動企業本身的結構升級,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產業結構升級是經濟增長擺脫自然資源依賴的一種有利手段,尤其是擺脫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逐漸擺脫過去舊有粗放經濟發展模式,逐漸依靠高科技以及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的方式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實現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通過升級產業結構達到經濟穩增長的效果。
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技術得以充分進步的產業結構升級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資源依附能力日漸下降,反而對依靠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的依賴能力與日俱增。在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產業經濟發展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大大增加了產業經濟效益,因此,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產業結構升級對穩增長具有間接積極影響。
實證關系分析
(一)結果假設
為了緩解經濟下行壓力,通過產業結構升級達到經濟穩增長的目的,因此本文實證結果假設經濟下行壓力下產業結構升級對穩增長具有積極影響作用。
(二)實證模型數據分析
為了證明經濟下行壓力下,升級產業結構能夠刺激經濟穩增長,本文實證模型數據均為真實、有效的產業數據,根據1980-2013年的統計建立的實證關系模型。數據表達如表1所示。
由表1中的數據可以發現,從1980年到1987年期間,產業經濟效益GDP增長率一致呈現增長趨勢,三大產業產值也隨之提高。顯而易見,三個產業結構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彼此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第一產業的發展往往是比較穩定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比較迅速,可以起到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同時發現產業經濟效益GDP增長率和第二、三產業產值增長上具有一定的滯后關系。由此可見,三大產業的提高可以深深帶動產業經濟效益的增長。
(三)實證過程分析與結果論證
首先:確定二者關系的模型表達公式,具體變現形式如下:
Y=C+L+G+(EX-IM ) (1)
在公式1中,Y代表t年我國國內產業生產總值,即GDP在t年的年增長情況;自變量C代表的是不受外界經濟影響的產業經濟原有增長情況;自變量L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年均增長情況;自變量E是產業結構升級為三大產業帶來的產業增加值增長幅度加權數量;自變量M是經濟下行壓力下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穩增長的貢獻指數;自變量I是計算過程中的隨機誤差值。
其次:通過公式(1)能夠得到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每上提一個百分點,國內產業總值即GDP數值的變化。上述得出的結果數值能夠對經濟穩增長情況做出科學預判,并在經濟下行壓力條件下為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政策制定提供可靠參考。
通過表1得到有效數據,帶入公式1中能夠得到估計結果模型:
(2)
Y2=C+L+G+NEX+TR-TA (3)
根據公式(3)能得到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穩增長的參數,此參數能夠反映此次關系模型的結果,實驗結果證明經濟下行壓力下,產業結構升級能夠刺激經濟增長。上述模型結果符合現實經濟意義,并且實驗結果、經濟意義經過核對、檢測通過。因此,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升級產業結構能夠穩定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對穩增長具有積極推進作用,與實驗結果假設一致,證明二者關系成立。
對策與建議
綜上所述,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穩增長具有重要積極影響。因此,在經濟下行期間,在經濟發展面臨巨大壓力背景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穩定國民經濟、推動社會進步勢在必行。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促使產業結構升級需要采取以下幾點措施,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應該堅持以科學發展為經濟穩增長觀念,轉變過去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產業結構進行升級、優化。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追求產業經濟快速增長,不改變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會使經濟結構陷入閉塞狀態,限制經濟下行壓力下的產業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無法實現升級與優化。目前,我國資源、能源日漸緊張,經濟市場環境壓力日漸提升,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下繼續增加自然資源投入,以這種經濟發展方式刺激經濟增長徒勞無功,以科學發展觀念形成經濟發展新模式是擺脫經濟下行壓力的有效解決對策。
其次,要加大第一產業的人力、物力資源投入,著重升級優化第一產業結構。我國改革開放這幾十年間,尤其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之后,第一產業的國民經濟占有比例逐年下降。但相反第一產業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對經濟的增長貢獻能力最強,并逐年增長,這一現象也表明我國第一產業農業的綜合能力正在提升,但相比其他產業結構,農業還是弱勢產業。在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著重優化相對弱勢的第一產業農業結構,對于緩解經濟增長壓力,實現經濟穩增長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再次,在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即優化、調整第二產業。我國第二產業結構中的重工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產業,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去,重工業產業每年創造的經濟效益在國民經濟總值中占有絕對份額,但是第二產業內部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結構都存在較大缺失與差異。因此,在經濟下行壓力階段對第二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升級,有利于完善第二產業經濟發展結構,對于提升經濟增長能力具有巨大影響。
最后,加強服務效應,積極、主動調節第三產業,升級服務業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服務業在世界經濟中發揮的影響與日俱增,并已經發展為世界主導產業,其強大的經濟關聯性引發的經濟擴倍增長效應對刺激經濟增長具有巨大影響作用。服務業擁有強大帶動、協調其他相關產業的能力,這種帶動、協調能力,影響輻射范圍廣,產生的經濟刺激作用強。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充分發揮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協調、帶動作用,積極、主動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升級服務業產業結構對經濟穩增長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