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世界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是從各國政府層面推動的,尤其是在我國,其目的旨在形成大眾創新、開放創新、用戶創新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應用使期刊傳統的網絡化面臨著新的升級、變革和挑戰。要辦好期刊,除了從期刊的作者群和讀者群[1]、網絡傳播能力[2,3]等傳統領域[4-7]去研究期刊以外,研究“互聯網+”在科技期刊辦刊中的應用,拓展科技期刊國際化的途徑方面具有了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期刊;網絡傳播能力;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TP39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1-0176-02
一、“互聯網+”為期刊國際化提供了更多機遇
國際化是科技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科研成果需要被廣泛認可的內在要求和人才評價機制對論文發表選擇的期刊的要求,使得科研工作者研究的優秀成果更愿意投給國際化程度高的國際知名的期刊,以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更大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的科研工作者也是如此。科研工作者在中國優勢學科所做出的研究成果能夠很好地被國際學術界所接受,他們的研究成果也更愿意投向《Science》《Nature》等知名國際期刊。“互聯網+”的到來為科技期刊國際化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國際通用文獻檢索工具之一[8]。1992—1996年ISI數據庫中共收錄中國論文58 120篇,2007—2012年共收錄共收錄541 539篇。論文增量驚人。論文被引用709.88萬次,排世界第5位。論文影響力顯著上升。這些成績的取得與SCI收錄中國期刊種類顯著增多有必然的關系。中國期刊也借助SCI這個平臺獲得更多發展。
二、通過“互聯網+”加強國際化人才交流
(一)編輯人才交流
我國科技期刊的審稿工作大多采用三審制[9],即初審、復審和終審三個審級組成。這三個環節中科技期刊編輯是直接組織者和參與者,其素質高低決定著科技期刊出版質量,其作用最為重要。
基于“互聯網+”可以使編輯人才的交流更容易。交流的方式主要包括兩種,一方面可走出去,另一方面可以引進來。
“走出去”可以通過積極參加相關領域學術會議,尤其是國際會議,與國際專家學者面對交流,把握學術領域的研究方向,同時爭取好的文章。這樣不僅可以宣傳自己的期刊還可以提高編輯的業務水平。另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增加英語的學習和培訓。
“引進來”可以通過互聯網引進有長期的國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的編輯。良好的專業和較好的英文水平是保證編輯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尋找和發現具有一線科研工作經驗和具有發表科研論文經歷的國外學習人員,引入期刊,為期刊國際化貯備國際人才。例如,《Science》《Nature》的編輯都要求具有博士(后)經歷,還要求有相當的科研經驗,并且要在國際期刊發表過論文。
(二)審稿專家的全球化
審稿是提高科技期刊質量的重要保證。審稿人的學術水平是審稿質量的重要保證。期刊要走向國際化,國際化的審稿專家隊伍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通過互聯網可以查詢科研方向相同或相似期刊的海內外編委,建立高效的審稿專家數據庫;研究國際期刊論文,了解國內外科研最新動態及引領國內外新動態發展的專家;作者推薦審稿人,要求審稿人最好是不同國家的專家,然后由編輯部篩選出合格的審稿人。
(三)通過“互聯網+”增加期刊的國際宣傳力度
1.語言是期刊國際化的通行條件
英語是當前學術界使用的通用語言。中文是中國期刊自身發展的一種障礙,是中國期刊走向國際化的障礙。世界上大約70%的科技論文是用英語發表的,而我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僅200多種[10]。對母語非英語國家的作者來講,蹩腳的英文表達很容易產生誤解,會降低學術論文的價值。2007年S.Ehara等調查了國際期刊《Am J Roentgenol》的退稿原因,得出結論之一就是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錄用率要高于非英語母語國家。中國稿件退稿原因主要是語言問題[11]。對于期刊來講,可以在英文版期刊中利用互聯網平臺明確英文寫作要求。例如《PLoS ONE》在其投稿指南中建議作者尋求外部幫助。編輯部也可以在文章錄用后增加語言潤色環節,使出版文章達到國際化水平。
2.期刊自建網站功能的拓展
自建網站是期刊實現互聯網+的基本條件之一。據調查,2010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有59.2%的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網站[12]。70%的網站都提供期刊的簡介及其聯系方式、投稿要求、期刊信息動態等內容。因此通過網站作者就可以獲得期刊編輯部的聯系方式、完成稿件的投遞和查稿,以及與編輯的溝通等工作。
因此期刊可以拓展自建網站的功能。Email Alert(EA)是目前流行的電子期刊派發方式,可根據EA訂閱用戶的需求自動發送信息,訂閱的用戶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費獲取最新目錄。主動宣傳是該方式的特點[13]。科技期刊還可以通過RSS訂閱服務幫助讀者建立個人科研信息主頁,讀者可以不用上每個期刊的網站就可以獲得已訂閱期刊網站上最新發布的文章信息。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Podcast、Webcast、Mobile-optimized Website、Video and Seminars等。
3.微博和微信平臺的開發和利用
隨著“互聯網+”的國家戰略的提出,依靠“互聯網+”的各種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迅速強大,其中微博和微信是“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的新平臺[14]。與傳統紙質期刊相比,作為大眾傳播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有著更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更注意與廣大用戶的互動性、參與性。正是這種互動性和參與性使用戶積極參與熱點討論,感知和體驗到更多增值服務[14]。
以上宣傳方式各有各的特點。獲得最新信息方面微博和微信更加快捷。網站上開放的網絡信息平臺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期刊論文的研究過程及結論等又可以利用傳統紙質期刊進行分享,因此科技期刊國際化可以形成紙刊+網站+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三者優勢互補、互融互通。
(四)通過“互聯網+”提高國際化服務水平
“互聯網+”的概念進入出版行業,科技期刊也就要順應形勢的發展要求,努力滿足社會的需求。讀者和作者是科技期刊的主要服務對象,因此針對讀者和作者提高國際化的服務水平也就成為期刊國際化的途徑之一。
1.通過互聯網吸引世界各地優秀作者
科技期刊國際化重要途徑之一就是作者地區分布的廣泛性[15]。互聯網為期刊擁有國際化的作者來源提供了可能性。
2.增加論文的互聯網信息
目前期刊的讀者在獲取相關文獻的時候首先采用的方式是在各文獻檢索網絡平臺上搜索相關論文的電子版。文獻檢索到的論文都是單篇論文,不能看到期刊的版權標識內容,就不能獲取期刊網址。因此在每篇論文中應標注期刊網址,這樣作者就可以通過論文查找到期刊,從而獲得更多期刊內容[16]。
3.提高出版效率
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力整體不高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期刊的編輯、評審、接收以及出版過程太漫長,短則1年,長則2年,造成期刊影響因子低。對作者來說,從投稿到發表所耗費的時間越短越好[17]。
通過互聯網建立投審稿數據庫可以提高論文接收的效率。例如,通過ScholarOne系統投稿的數量,在2002年僅占4%,排第9位;到2012年達到29%,排第1位。期刊的數字化出版可以提高編輯、出版的過程。“互聯網+”的應用模糊了論文的接收、編輯、印刷和出版之間的界限,改變了信息采集、內容編排、形式表達、媒體組合、信息鏈接等方式[10]。目前常見的數字化出版方式有光盤出版、數據庫出版和網站出版。這三種方式最成功的就是數據庫出版,即通過互聯網加入期刊數據庫,使刊物可以方便地利用互聯網傳播、發行,方便讀者和作者檢索和閱讀。
4.其他
(1)開通互聯網金融業務。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可以開通在線支付和網上轉賬等功能。例如,《重慶醫學》2013年開通了支付寶在線支付業務,彌補了郵局匯款時間長、容易丟失的缺點,同時縮短了稿件從投稿到錄用的時間[12]。
(2)增加免費下載途徑。可以利用期刊網站實現科技論文在官網上免費下載,擴大論文的傳播量,從而提高被引用的機率。
科技期刊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窗口,創辦國際高水平學術刊物是提升國家科研整體水平的重要途徑[18]。抓住“互聯網+”這個機遇,創辦高質量的國際期刊,是不斷增強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袁志祥,徐世芳.《災害學》雜志的現狀及前景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7,16(6):9-12.
[2] 袁志祥.基于中國知網的《災害學》網絡傳播統計分析[J].山西地震,2009,(3):43-47.
[3] 楊雅瓊.基于中國知網的《華北地震科學》網絡傳播統計分析[J].山西地震,2016,28(4):67-72.
[4] 袁志祥.基于中國知網的《災害學》期刊影響力指標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9(2):176-178.
[5] 袁志祥.《災害學》雜志影響力綜合分析[J].華南地震,2010,30(2):112-118.
[6] 袁志祥.《災害學》雜志的發展瓶頸淺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23):321-323.
[7] 袁志祥,楊月巧.基于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的期刊論文被引用率分析——以《災害學》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6,(29):173-176.
[8] 石應江,齊國翠,李哲.SCI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10):1323-1327.
[9] 馮昱.學術期刊三審制的局限及優化之路[J].新聞研究導刊,2014,(15):51.
[10] 聞丹巖.數字化內容服務平臺對科技期刊國際化的影響[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1):148-149.
[11] 葛建平,范真真,李明敏,等.關于國內英文科技期刊語言國際化的思考[J].編輯學報,2013,(1):48-50.
[12] 舒安琴,石蕓,姚雪,等.“互聯網+”在科技期刊辦刊模式中的應用及問題分析[J].編輯學報,2016,(1):77-79.
[13] 王芳,施貴軍,趙媛媛.“互聯網+”環境中期刊數字化發展程度與學術影響力的關系——以江蘇地學類期刊為例[J].編輯學報, 2016,(1):98-100.
[14] 王福軍,冷懷明,郭建秀,等.互聯網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路徑[J].編輯學報,2016,(1):11-14.
[15] 楊志華.關于學術期刊國際化的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1):154-157.
[16] 汪勤儉,冷懷明,吳培紅,等.關于科技期刊防范假冒網站的思考[J].編輯學報,2016,(2):167-169.
[17] 宋扉.中國科技期刊SCI影響因子偏低的客觀原因淺析[J].編輯學報.2010,(S1):155-158.
[18] 馮慶彩,王紫萱,劉素琴.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創辦國際化科技期刊[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