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美文化的逐漸交融,專業知識的相互借鑒,以及會計準則的日益趨同,我國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模式越來越國際化。文章針對中美基礎會計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三個方面,進行差異比較與分析,以期為我國的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提供啟示與參考。
關鍵詞:中美基礎會計課程 培養目標 教學方法 課程內容 差異比較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5-185-02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也呈現著國際化的趨勢。現如今雙語教材、雙語授課,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成果為導向、過程性考核為主的教學與測評方法已被我國各大高校逐漸采用。美國作為經濟大國,在基礎會計學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尤其是在雙語教學過程中,了解中美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差異,借鑒美國先進理念和方法,去粗取精,有利于開拓學生視野,有利于提升基礎會計學的教學水平。
一、中美基礎會計課程的差異比較
(一)培養目標
課程教學應是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來完成的。針對基礎會計課程而言,其教學目標不同,其課程體系設置、教材、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都將不同。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在《會計教育的目標》中指出:會計教學的目的在培養學生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具有的素質,而非訓練學生畢業時已成為一個專業人員。因此,美國大學在會計教學中強調的是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社交能力,以及廣博的知識儲備。
而我國大學在過去的會計專業教學中則偏重于培養學生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尤其是體現“系統”二字。比較中國和美國基礎會計的教材可知,中國的教材理論知識章節較多,雖然“系統”但接近專業技能“偏少”;需要學生“記憶”的多了,靈活“運用”的少了。我國很多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雖然說是“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會計人才”,但實際執行過程中還是更加注重理論教學。
(二)教學方法
中國和美國在教學方法上差異較大。美國高校基礎會計課堂教學中,教師并不是主角,也沒有過多的講義和課件,其側重的是學生自學與討論,探索與實踐。課上課下也給學生安排了很多案例分析和到實際企業調查的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熟悉理論,懂得應用,學會與人溝通,搜集所需信息。學生除了學習書本上的內容之外,還需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到企業中去實地調研,完成老師交給的案例作業和分析內容。
我國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填鴨式教學,以教師為主,缺少與學生的互動和創新。而且由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理論和原則具有固定性,因此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小。但現如今,國內翻轉課堂教學法應用廣泛,各高校在會計教學中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引入實際案例,或將會計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吸引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創新與思考,或由學生自主完成部分章節課程的學習與內容展示(Presentation),逐漸走向國際化。
(三)課程內容
中美基礎會計課程內容上的差異較大,同時也反映了教學理念的不同。美國會計課程的教材中,不是過多的介紹理論的來源和概念的各種解釋,而是側重于采用具體事例生動形象地解釋其定義和原理,并通過各種各樣的案例引發學生總結和反思。且在教材中將知識群組按照財務報表的內容分類與整合。章節的分布順序是按照先報表,后會計要素的形式展開的。例如,先介紹的是資產負債表的大體內容,然后針對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內容逐個展開。這樣編排,既不會顯得會計要素是孤立的個體,又能很好地將會計要素與財務報表銜接在一起,便于學生理解和應用。但不足之處在于弱化了會計循環的各個步驟。
我國會計教材中大多側重于概念和原理的介紹,如會計的發展、會計科目的定義和意義等,系統而全面,配合課后習題使學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章節的編排上也大多會以會計核算的步驟,會計循環的順序,將會計要素、等式、賬戶記錄、報表等主要內容依次展開。這樣的知識架構在學習中會略顯枯燥,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前瞻性。但也體現了會計人員在實際操作中的操作順序。
二、對我國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啟示
(一)融合多學科知識,培養復合型人才
通過中美基礎會計課程的比較與借鑒,發現培養目標、教學理念尤為重要。可借鑒美國注重“專業技能、社交能力和知識儲備”,在課程培養目標中,融合多學科知識,如會計與計算機、會計與數學等。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無紙化辦公的推行,會計電算化也日益代替了手工記賬,計算機操作及會計軟件應用將是不可或缺的;會計離不開數字,也離不開一些模型的運算,因此將數學引入會計中也可以增加會計的探索與研究性。一門課程若融合了多個學科、各行各業、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知識,既可提高學生興趣,又可豐富學生知識,最終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
(二)注重實踐操作,鼓勵應用與創新
現在我國各大高校逐漸重視對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開設了除理論課之外的會計實踐課程,如訓練學生數字書寫與小鍵盤輸入和點鈔的會計基本技能實訓,還有強化學生對于會計循環的各個步驟操作的會計綜合實訓。因此在教學內容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銜接,在教學中引入實際案例,并使學生多加思考和聯系實際,將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鼓勵學生提出一些創造性的想法,并在實踐課中加以檢驗和應用。多增加一些企業實際的財務情況分析,經濟業務處理,將會提高學生在工作崗位中的實務操作能力。
(三)增加知識趣味性,開辟學習新思路
中美會計基礎課程內容的編寫順序上雖然不大相同,但是也各有千秋。我國會計課程教學中可以借鑒美國教學內容的綜合性與前瞻性,針對性與趣味性,結合我國的經濟環境與學生特點,探索會計的前沿問題,開辟出以我國會計教育為核心的新型會計知識體系,以及適合教與學的會計新思路。
三、結束語
通過比較可知,雖然中美高校在基礎會計教學的培養目標、教學模式和課程內容等不盡相同,但終究是殊途同歸。而且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高校會計專業也都在努力嘗試著多元化國際項目的合作,使會計教學與西方會計教育相融合,培養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金爽.中美大學會計教學的比較與啟示[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3(3):146-147
[2] 許志龍,王益明.美國會計教育對我國國際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影響的啟示[J].商場現代化,2013(10):181-182
[3] 王飛.中美高校會計教學模式比較研究[J].商業經濟, 2012(9):86-88
[4] 耿一鳴,陸靜.中美會計異同點分析——以中美會計準則不同為例[J].時代金融,2015(11)
[5] 梁旭雯,姚麗瓊.會計專業中美合作教學探討——基于寧波工程學院會計專業教育實踐[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6,28(1):119-123
(作者單位:沈陽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遼寧撫順 113122)
[作者簡介:劉尚舒(1990—),女,沈陽人,沈陽工學院教師,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芝加哥分校畢業,研究生學歷,主要從事會計學方面教學與研究工作,尤其是以“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雙語教學為主。]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