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蘭
摘 要:延吉市救助管理站始建于2003年7月,改擴建于2008年,現今站內設施完善、功能齊備,設有床位100張,主要負責延吉市內生活無著落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本文通過針對延吉市當前新形勢下乞討人員的特點,結合國家出臺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和民政部下發的《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工作規程》具體內容,就如何加強救助檔案的管理工作進行探討,使延吉市救助站的檔案管理工作變得更加科學以及有效。
關鍵詞:救助站 檔案 管理 延吉市
1、單位背景
延吉市救助管理站始建于2003年7月,原址位于延吉市依蘭鎮實現村。在延吉市市委、市政府和上級民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為了擴大規模、規范救助工作,2008年投入750萬元,新建了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建筑面積3100平方米的延吉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新建的延吉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設施完善、功能齊備,設有床位100張。延吉市救助管理站主要負責延吉市內生活無著落流浪乞討人員的臨時救助、救治、管理、教育、護送、安置工作及全州范圍的跨省護送工作。
2、救助站救助人員檔案的特點
救助檔案的含義主要指的是政府所設立的對流浪未成年人的保護機構或者機構,在進行救助人員甄別以及具體的救助過程當中所產生的需要進行整理存檔的有價值的相關性書面材料。它主要屬于民政部門的專業檔案范圍內,也是地區城市救助單位必須存儲的重要業務材料,它主要含有一下幾個特點。
2.1 材料收集有動態性
當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相應的救助工作時,救助站首先需要對被援救對象所做的工作就是乞討人員的身份認證,所采取的相應救助措施需要根據被選擇對象的具體年齡、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按照一定標準劃定的需救助的程度擬定救助方案。所以,對于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救助的開始時間以及成功救助后的結檔時間不同,導致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過程中所形成的的個人檔案材料就處在動態變化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時間節點來更新被救助對象的個人檔案材料內容。
2.2 材料歸檔有差異性
雖然在對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過程中所采取的救助措施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流浪乞討人員所經歷的救助程序也大體上相同。但是由于被救助對象的年齡、身體健康狀況或者所裁定的需要救助的程度都不相同,所以不同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檔案中形成的材料內容或者不同救助時間產生的救助期限也會因此變得不一致,甚至有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2.3 救助檔案有憑證性
救助站在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具體的救助工作時通過相關鑒定部門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對被救助對象建立的檔案,是很多政府其他部門或機構進行相關工作的有效憑證。比如能夠為公安機關提供一定的辦案依據,再就是為救助站等相關部門或者流浪乞討人員進行全力維護活動提供方便等。
3、延吉市救助站救助人員檔案管理工作的建議
2016年,延吉市共救助符合救助條件的人數已高達419人。其中,男性303人、女性116人。因此,巨大的救助工作需要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救助人員檔案管理工作。下面將對延吉市救助站救助人員檔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3.1 建立健全救助檔案歸檔制度
延吉市救助站需要制定針對救助人員檔案的時間、范圍和其他相關要求的歸檔制度,采取救助工作完成后30日內必須歸檔的標準,所用于救助人員歸檔的相關文件材料內容必須完善無缺,倘若使用文件復印件來代替原件的紅頭文件等材料需要保證內容清晰可見,并且需要按照民政部下發的《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工作規程》中的工作思路以及實施要求進行救助人員檔案的整理工作,并對材料逐一打印后進行統一歸檔的制度。
3.2 劃定救助人員檔案的歸檔范圍
救助人員檔案的形成主要是在對街頭、站內或者救助工作完成后對救助人員回訪探尋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中大部分還是站內救助產生的。但是由于被救助對象在年齡、身體狀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會在接受救助時的實施內容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基本相同的。所以,需要針對流浪乞討人員個體的不同,對被救助對象檔案的桂芳范圍進行比較科學、明確、合理的劃定。
3.3 完善救助檔案的整理工作
在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檔案進行系統的整理過程中,盡量采取一人一檔、一人一案的一對一方法進行標準化整理。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步驟:首先,可以按照對被救助人員所形成的檔案的具體日期、存檔期限以及人員的類別等比較容易標準劃一的特點進行特殊的分類。比如說人員的類別方面就可以進行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以及需要救助的成年人三個層次來進行相應的劃分,這樣能夠使得救助人員檔案的管理工作更加標準化、整齊化、系統化;其次,可以對救助人員的檔案進行序列編號,但是在進行檔案編號的時候需要根據流浪乞討人員接受救助的具體時間先后順序進行;然后,對救助人員的所有檔案進行統一的項目編排。這樣就能夠對多個項目一目了然,方便任何時間對檔案進行查找。
3.4 明確救助人員檔案的保管期限
救助人員檔案的保管期限主要是根據所歸檔的被救助對象的文件材料價值來判斷,而在判斷具體保管期限長短的時候主要是根據這樣幾個因素:首先,需要堅持的原則就是檔案保管期限盡量最長化;其次,需要根據救助對象的特點來判斷;再次,當然根據延吉市救助站的實際檔案儲存能力來確定,在進行檔案的保管之前,救助站檔案管理人員需要對被救助對象的全部材料進行系統的分析,一般的保管期限基本都在十年左右,但是對于未成年人群、智力障礙的人群、身體有殘疾的人群或者需要在延吉市長期進行安置的人群的保管期限設定為三十年。而對于那些在接受流浪乞討救助的人員檔案進行存儲的時候,保管期限設定為永久。
3.5 依法使用救助人員的檔案
流浪乞討人員在接受救助之后形成的檔案可以在很多情況下被使用到,而對于救助人員檔案的使用需要依法依規。比如公安機關想要通過救助檔案進行案件的調查時候,檔案管理部門利用救助人員的檔案進行風險規避的時候,任何情況下需要考慮的第一因素就是被救助人員的隱私問題。因此,需要延吉市救助站對救助人員的答案使用進行明確的規定,并在使用程序上進行嚴格的規定,爭取在依法依歸使用檔案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維護救助人員的個人隱私。
3.6 科學改善救助人員檔案管理模式
在延吉市救助站當前面臨的新形勢下,需要通過科學改善救助人員檔案管理模式來為市內外所有流浪乞討人員謀取更多幸福。因此,延吉市救助站需要通過一些學習、培訓來提高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管理水平,激發創新意識,幫助更多需要被救助的人員,更好地推動救助人員檔案管理工作科學發展。
4、結論
本文通過對延吉市救助站的基本情況的了解,以及以往延吉市救助站的工作經歷的總結,針對當前新的工作時期下,對每個求助人員的救助過程中形成的大量檔案材料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管理,促進救助單位救助人員檔案管理工作規范化建設,為當事人家庭和公安機關辦案提供更好的服務,有針對性地提出建立健全救助檔案歸檔制度、劃定救助人員檔案的歸檔范圍、完善救助檔案的整理工作、明確救助人員檔案的保管期限、依法使用救助人員的檔案以及科學改善救助人員檔案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為延吉市救助站救助人員的檔案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學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何文麗. 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檔案管理制度構建[J]. 新形勢下檔案資源管理服務, 2014(09): 145- 148
[2]何文麗. 淺析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檔案的管理[J]. 浙江檔案,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