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凡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94-01
背誦,是一種古老的的閱讀方法。背誦的作用,古今名人多有闡述,這里就不多說了。遺憾的是近幾年的閱讀教學研究已經越來越明顯的忽視了這一環節,談精度,談略讀,談跳讀,就是極少談“背誦閱讀”。實際上,就當代中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培養而言,背誦,是值得大力研究的。
從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來看,每位中學生,一年要背誦的文字大約是6000—8000字左右,整個中學階段,共要求背誦課文100--120篇(段)左右,約36000--48000字,總之,中學階段的背誦任務繁重。
為了防止學生被這種繁重的任務所嚇倒,教師首先要點播學生明確自己的背誦素質。心理學家曾提供過這樣的數據:正常人大腦的記憶儲存量非常高,是電子計算機的一百萬倍。人腦的記憶量相當于五億冊書籍的知識總量,而且,信息的儲存期可達七十到八十年。可見,人人都有背誦的天賦。
要背誦,關鍵是要抓住背誦材料的特點,要抓住以下兩個最基本的環節。
第一,突出材料部位,力避材料的相似。材料的部分,對背誦的影響很大。我們仿照蘇聯心理學家沙爾達科夫與巴巴先科的實驗,對50名高一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測試,要求在一節課的時間內,背誦《勸學》。結果發現,學生對最前面的意義單位、靠近前部的意義單位和最后部位的意義單位背誦效果最好,而中間部位的意義單位記憶效果較差。智育心理學科學地解釋了這一現象:背誦中間部位內容差,是倒攝抑制和前攝抑制的雙重干擾的結果。既然這樣,我們就要點播學生將誦讀的主要精力放在中間內容上,力避從頭到尾死讀。
所謂力避材料的相似,就是不安排文體相同的內容相似、語言風格相似的文章一起讓學生朗誦記憶。比如教學文言文單元,其中有不少要求背誦的,于是就讓學生掀起“背古文熱”;教到散文單元時,就掀起“背散文熱”這是很不科學的。智育心理學表明,材料的相似性對背記有一定的影響,在前面所記材料不鞏固,又缺乏間歇或比較等情況下,前后所記憶的材料相似性越大,背記中的混淆現象就越嚴重。因此,教師在安排背誦文章時,就應當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不同內容的作品交差開來,讓學生始終有一種陌生感、新鮮感,這樣這樣消除背誦上的心理疲勞,效果也會好很多。
第二,分解長篇材料,定時定量背誦,背誦的課文中次數量越大,背誦所需要的時間就越多,而效果則越低。因此,對長篇課文,我們要分解開來,引導學生一口一口的“吃掉”。比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對于初中生來時,算是長文。由于初中生皮質神經細胞活動的維持時間不長,因此不如對每篇分為兩個部分或者三個部分在不同時間內背誦。分解背誦,必須定時定量,使學生有一種興致,有一種緊張感。這樣,背誦才能落到實處。我們讓學生分解背誦《岳陽樓記》只用了50分鐘。分解背誦的時間距離是兩段用一天的早讀的三分之一的時間。另一個班的學生進行集體背誦,用了四個早讀課,共花費160分鐘。
當然,分解背誦的時間間隔過長,容易遺忘,但也不宜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