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瓊
摘 要:現階段,幼兒教育“小學化”已經演變為社會常態,其突出表現是在幼兒教育執行階段融入大量小學化元素、特征,如小學知識體系、小學管理模式、小學考評體制等,這是一種嚴重違悖幼兒教育科學性的行為。本文基于這一現象展開研究,闡明“小學化”幼兒教育存在的危害,并提出相應地解決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危害;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110-01
在幼兒教育階段實行“小學化”主張是一種典型的“拔苗助長”行為,在幼兒尚未形成知識體系化教育意識之前,直接將小學階段的知識內容“灌輸”到幼兒意識中,容易導致對學習的后天恐懼心理。并且,這種“不合時宜”的教育實踐會影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生理運動能力、數理邏輯能力的嚴重損害,是一種違悖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錯誤行為。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誘因
“中國式家長”普遍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成才心理”,加上傳統文化中存在的教育思想糟粕,很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為。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本質上正是幼兒教育機構迎合父母的這種心理,從而實現市場經營的認同性。
由于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而主觀地確立了一個高起點,按照這一邏輯分析,幼兒教育“小學化”知識錯誤教育的一個起點,不排除小學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的現象;這種心態本質上是不斷“超越自我”,而達到“超越他人”的目的。然而家長以及老師都忽略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即不合時宜或超出常規的教育內容,會對幼兒造成嚴重的心理、生理和精神負擔。
游戲玩耍是孩子們的天性,幼兒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寓教于樂”,即通過游戲來培養學習興趣、主動性和探索性,進而實現音樂、運動、數理等綜合能力的開發。“小學化”元素和模式的引入,會直接阻斷正常的身心發育,產生“先導性”的教育干擾。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第一,成嚴重心理負面影響。不可否認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壓力,但學習壓力并非一定產生負面影響,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其關鍵在于,學習壓力是否符合學生的承受能力。顯而易見,學前教育中的幼兒對壓力的承受限度最小,稍有不慎就會過量,由此造成的后果也是十分嚴重的;來源于家長、教師的壓力會轉化成對學習的“恐懼感”,越是急功近利,學生的心理負擔就越重,對于學習的興趣也就越少。
第二,影響幼兒正常生理發育。接受學前教育的兒童普遍在3-5歲之間,這一時期正是身體快速發育的階段,對以后的生理健康有著重要影響,尤其是神經系統、心肺系統、身體機能等存在很多缺陷,不適宜長時間、固定性的從事某一種活動。如果這一時期采取“小學化”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幼兒長時間坐臥,對骨骼、肌肉、內臟等發育產生不良影響;此外,長時間思考會導致大腦疲勞、供血不足,嚴重地甚至造成神經系統損害,過早地出現心理障礙,而過度強調幼兒看書寫字,也容易造成近視、駝背等問題。
第三,不利幼兒健全人格塑造。科學研究證明,人的認知能力與身心發展水平有密切的關系,幼兒教育“小學化”所產生的危害也源于此,它嚴重地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讓年幼的兒童過早地承擔了沉重的學習任務,失去了應有的美好童年。
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創傷一旦形成就難以愈合,隨著幼兒的成長伴隨終生,并導致人格不健全和心理疾病,并不利于社會人才的培養和需求。
三、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解決策略
第一,轉變幼兒教育觀念。幼兒教育雖然屬于學校教育體系范疇,但由于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因此出現了較嚴重的邊緣化、市場化局面。不排除一些優質幼兒園的存在,但同時也有大量非專業人員經營的學前教育機構,一味地迎合市場,缺乏先進的幼教理念,為迎合社會、家長片面看學生能拼多少拼音,認識多少個字,能算多少個題,能讀多少個單詞的需要,加大對學生拼音、識字、數學、英語的教學,忽視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藝術能力的培養,由此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頻繁出現。
轉變幼兒教育觀念不僅要針對幼兒教育機構,更重要的是作用于幼兒家長,消除急功近利的成才教育心態,轉變害怕“輸在起跑線上”的錯誤理念,堅持“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
第二,重視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場所,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除了在幼兒園中進行合理的教育工作之外,家庭還應該充當“延續功能”,通過幼兒教師與家長的相互溝通,讓幼兒有“在家與在校一個樣,在校與在家并無兩樣”的感受,不能夠讓幼兒產生兩種反差較大的環境感受。通過家長和幼兒教師的大量溝通,探索有效可行的操作方法,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推動。
第三,豐富幼兒活動內容。通過了解幼兒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動態,借助游戲、表演、比賽等各種方式來實現學習興趣的培養,這是幼兒教育的基本規律。在符合幼兒年齡、心理、生理等基礎之上,要盡量豐富活動內容,豐富活動形式,豐富活動載體,維持其新鮮感、滿足其好奇心,讓幼兒在“玩著學、學著玩、樂著學、學得樂”,充分發揮游戲的“寓教于樂”功能。
參考文獻:
[1] 李 兵;關于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2] 劉小紅;楊曉萍;;幼兒園“禁教”思想辨析[J];學前教育研究;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