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輝 汪玲
【摘要】每年數百萬大學生畢業,大部分的大學生都面臨著找工作的問題,但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造成大學生“畢業等于失業”的現象。高校應為當前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問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相融合的探究,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思想,提高大學生就業率。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就業創業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大中專學生就業創業研究專項立項課題(項目編號:XJK012BJC017)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76-01
1.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的關系
1.1思政教育是就業創業的指導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是就業創業教育的指導方向。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就業觀,從而在就業創業過程中,找到理想工作。
1.2就業創業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就業創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將其枯燥的理論,以靈活的方式表現出來。通過就業創業教育,將說教變為真實案例,這樣比單純對學生進行思政理論傳授效果要提升許多。
1.3兩者融合幫助大學生更快成長
高校不管是思政教育還是就業創業教育,其目的都是為了學生能更好的進行全面發展,培養出綜合素質優秀的人才。通過就業創業教育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就業創業素養;通過思政教育培養學生道德品質。
2.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2.1目標一致
由于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的一致性,為兩者的融合帶來可能。通過就業創業教育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與就業創業的思想,實現自我價值。而思政教育的目標則是健全學生人格,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兩者的目標不是沖突的,其最終都是為了培養出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讓學生明白“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1]。
2.2 內容互通
高效的就業創業教育不單單是教給學生就業與創業技能,同時還包括職業道德、商業道德等多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而這些內容,與思政教育的內容不謀而合,兩者在內容上互通,將兩者相互融合起來,對大學生的培養將會起到更加高效的效果。
2.3教育模式相輔相成
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的教育模式上,首先,兩者都要先學習學科理論;其次,兩者都要通過結合實踐,來實現教學目標。這樣一來在課堂理論學習時,兩種教育模式就可以進行相互滲透教學,讓學生以思政理論作為指導,形成正確的就業創業意識。
3.教育融合的方式
3.1轉變教育理念
為了讓兩者能夠更有效的融合,高校必須轉變教育理念。時代在發展,各種思想理論不斷更新。高校為了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必須轉變教育思路,將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進行融合,找出兩者同步教育的有效辦法,以提高人才培養效率。
3.2提高教師水平
教師水平是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融合的關鍵所在。首先,高校要將目前現有的教師資源利用起來。通過培訓學習、調查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師專業水平,保證教學質量。其次,利用好社會資源。高校可以聘請或邀請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企業家等人擔任講師,通過他們的實際經驗指導學生如何將思政與就業聯系起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3.3建立實踐基地
高校還可以通過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的模式,將兩者進行融合。首先利用好身邊的資源。如教師、網絡、科研資源等建立校內的大學生實踐基地。其次通過社會資源,讓大學生提前進入企業實習,讓企業成為高校校外的實踐基地。通過兩邊實踐基地的結合,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在實踐中檢驗學到的理論,提高自身素質。
3.4課程結合
將課程進行相互融合,首先加強理論結合。通過兩者理論互通部分,將就業創業理論加入思政教育中,優化學生就業創業意識。將思政理論加入就業創業教育中,給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引導。其次,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高校建立的實踐基地,將課程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行動,可以更好的培養出高綜合素質人才。
4.小結
當前我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為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高校對學生的教育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相融合,為社會培養出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要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充分發揮“渠道”與“陣地”優勢,把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作為歷史使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智力支撐,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2]。
參考文獻:
[1]李榮勝.高校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之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4:71-73.
[2]祝小茗.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的融合[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5:130-133+13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