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玉池
【摘要】閱讀伴隨著人的終身,在閱讀中能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素養,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的形成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
【關鍵詞】整本書 閱讀能力 策略
【基金項目】此文為2015年度廣州市白云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語文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行動研究》的研究成果論文。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89-02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閱讀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人們的認可,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閱讀的性質有這樣一段表述:“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遍喿x伴隨著人的終身,在閱讀中能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素養,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的形成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
本文論述的主題是在初中語文開展整本書閱讀的策略研究,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啟發學生思維,使外部教育產生一種內化作用,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以課標為指導,保證閱讀規范化
現在的大多數的中學生把關注點放在外部世界:追求物質的享受、追求網絡文學及影視作品的刺激。應試教育、教師與家長的功利思想使得學生課外閱讀狀況令人堪憂,學生的閱讀,較多停留于課本, 能閱讀完兩三部名著就很不錯了。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的一項調研表明,從“完整閱讀過的課外書(不含雜志)的數量”來看,在義務教育結束階段,學生完整讀過1—5本書的僅占18.7%,讀書不到10本的更是占到了42.9%!
如何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定位和要求,扎實推進學生的課外閱讀呢?
首先,要明確課外閱讀的課程地位。以課標為指導,把課外閱讀納入到課程計劃中,把整本書的閱讀課程化。每周一節或兩節的閱讀課,保證學生有足夠自由閱讀的時間,閱讀課上教師進行名著導讀、介紹閱讀方法。
其次,推薦閱讀書目,正確引導學生的閱讀方向。課程標準中列出的初中學生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具有指導意義,可作為學生選擇書目的借鑒,向學生發放《中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如初一年級的有:《童年》、《昆蟲記》,初二年級的有:《朝花夕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初三年級的有:《格列佛游記》、《水滸傳》。
學校教師還可以根據各年級學生認知特點,選取健康,積極向上的著作,布置閱讀范圍,提出相應的閱讀要求。譬如根據初一學生閱讀興趣還未脫離孩子的童真和稚氣的特點,可選擇一些童話類的書本,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水滸傳》也是這個年齡的學生感興趣的。到了初二初三,隨著他們思想和閱讀能力的提高,可推薦更多的書目讓他們廣泛地涉獵小說、散文、詩歌各個領域。在推薦書目時還可推薦一些優秀的讀書網站,如“中華讀書網”等。
二、以活動為契機,保證閱讀趣味化
(一)以“交流展示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望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以組織同學開展“班級讀書會”,為學生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
班級讀書會,是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課堂上開展的閱讀活動。由老師指定或師生共同確定一本書,利用課內外的時間閱讀,然后在班上進行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很多樣:可以是精彩片斷表演、好書推薦、讀書心得分享、說感覺、評人物、品讀佳句等,讓學生充分施展才能?!鞍嗉壸x書會”使每個學生均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肯定自己的價值,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后,讀書興趣自然而生。
(二)以“競賽評比活動”維持閱讀興趣
評比激勵,給予學生適度的精神鼓勵和物質刺激,既有利于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在穩定的基礎上得以強化,又有利于了解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差異,以便采取分類指導的策略。
競賽評比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一個層面是評“作品”, 開展書簽制作、讀書筆記、報刊剪緝、讀書手抄報、讀書成長冊等書面作品征集評比,選出優秀的“作品”,給予適當的獎勵;另一個層面是在學期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表現進行綜合考察,進行“班級閱讀之星”、 “讀書狀元” 以及“讀書活動先進個人”等評選活動。這樣既表彰了先進,樹立了典型,又激勵其他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在校園中圍繞讀書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交流、產生情感的共鳴,感受閱讀的快樂和幸福,不知不覺中加大了閱讀量,可謂一舉多得。
三、以課堂為陣地,促使閱讀有效化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課外閱讀就是學生“自由閱讀”,單純依靠學生自己的“讀”,而取消了教師的“導”。
學生的課外閱讀,應該是建立在老師的指導上,整本書的閱讀不僅是學生的語文課外活動,而且更應是在語文老師指導下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閱讀行為。
為了使閱讀更有效,我們把培養學生閱讀整本書的主渠道放在課堂上,根據教學規律,精心設計,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運用積累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都有自己的收獲。
(一)閱讀課型的創新
在整本書的閱讀指導中, 我們可以設計不同課型:朗讀課型、學法指導課型、文學欣賞課型、活動課型、積累課型、整體感悟課型、自主閱讀課型、思維訓練課型、探究課型、單元組合課型等。
課外閱讀指導的模式是多樣和多變的,不管何種模式,其目的都是引導和激發學生主動閱讀,讓學生讀出個性,讀出自我。
(二)閱讀方法的指導
布魯納課程結構理論指出:“任何學習行為的首要目的,應該超過和不限于它可能帶來的興趣,而在于它將來為我們服務。學習不但應該把我們帶往某處,而且還應該讓我們日后再繼續前進時更容易。”我們開展整本書閱讀的目的,是想通過閱讀任務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將十分有利于他們智力的發展。
因此在學法指導課上我們立足于閱讀基本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性質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有精讀、略讀、速讀,并且要知道閱讀的書籍不同,閱讀方法就不同,閱讀的目的不同,閱讀方法也不同,課堂上教會他們如何瀏覽,精讀,跳讀,旁批等。
(三)閱讀效果的反饋
為了引導學生提升課外閱讀層次,我們著眼于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引導學生達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量,對其進行課外閱讀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使其愛讀書,會讀書,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對課外閱讀要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對學生課外閱談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對閱讀筆記要經常檢查。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組織交流,通過發揮激勵評價功能,讓課外閱讀走向更深層次。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學科中開展整本書閱讀的策略研究,只要教師引導得當,活動形式符合學生心理,相信能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魅力,并且能營造校園讀書氛圍,讓讀書漸漸變成一種自覺行動,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溫儒敏《談談閱讀興趣的養成》2005年10月
[2]管春華《初中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策略初探》《教學月刊:中學版》2009年7期
[3]王紅梅《大數據背景下課外閱讀轉型的思考》《中學語文教學》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