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世通++韓冰
摘要:指出了鄉村風貌不僅包含了廣闊的自然空間和生活環境元素,也包含了豐富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因此,有必要做好基于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鄉村風貌的改造設計工作。但目前鄉村風貌改造過程中存在一些現實問題,阻礙了鄉村風貌改造的發展。基于此,從鄉村風貌改造時代背景出發,提出了鄉村風貌改造的原則、指導思想及方法,以期能有效促進鄉村風貌的繼承與發展,為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復興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鄉村風貌;改造; 城鄉統籌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05902
1 引言
鄉村風貌是存在于世間最為廣泛也最為原始的一種風貌類型,包含了廣闊的自然空間和生活環境元素,也包含了豐富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鄉村風貌的變遷和其它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都和社會的大環境息息相關。當今中國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但伴隨經濟的發展也給鄉村地區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使得鄉村風貌在繼承及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
2 鄉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經濟的快速發展往往伴隨著能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由于重工業等污染嚴重的產業逐漸向鄉村轉移,相應的污染治理措施并未同步,導致鄉村環境狀況日益惡化,景觀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相應地對鄉村原始風貌的繼承及發展帶來十分嚴峻的考驗。
2.2 城鄉差距日益拉大
鄉村與城市相比,發展條件相對較差,自身發展能力相對薄弱,在當今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城鄉差距日益拉大,同樣體現在城市與鄉村整體風貌的差距日益拉大。
2.3 鄉村歷史文化特色日漸消失
鄉村作為最原始也是分布最廣泛的一種人類聚居地,其豐富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特色在每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大美”,而當今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的發展盲目跟風城市,鄉村人口的流失以及大量鄉村建筑的拆遷和改建對鄉村文化特色的沖擊十分巨大,因此對鄉村風貌的合理改造是應該立即著手的問題。
3 鄉村風貌改造發展時代背景
3.1 建設美麗中國,建成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報告同時指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另外,黨的“十八大”還從加大農村扶持力度,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等方面提出了農村發展目標。
3.2 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活動
創建“美麗鄉村”是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確定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重點推進生態農業建設、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節約和保護農業資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在農村地區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行動。
4 鄉村風貌改造設計原則
4.1 立足現狀,整合區域
依托于村落自身現有資源,遵循農業景觀規劃的五大原則:尊重自然、提高異質性、因地制宜、調控主導因子和關注社會效益[1]。做大做強自身優勢,解決現有問題。擴大視野,立足區域,借用區域資源,求同存異,在競合中尋找差異化發展之路。
4.2 循序漸進,持續發展
因地制宜,因情施措,循序漸進;一次規劃,分期建設,注重近期突出問題的解決與遠期規劃目標之間的協調性,使整個規劃建設的彈性、延續性和可操作性得以實現。提升村落資源優化配置水平,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村鎮規劃的“三規合一”,促進城鄉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構筑良好的城鄉發展環境[2]。
4.3 村民參與,群力群策
從設計調研、方案形成、方案交流、方案確定等各階段,都邀請村民參與進來,聽取村民心聲,切實了解村民所需,建筑的改造、保留,設施的配置等各方面都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如Robert.L對新英格蘭地區鄉村居民進行調查后發現,居民的感知仍然基于比較穩定的自然面貌,而不是不斷更新的文化景觀[3]。在充分了解村民對本村的風貌改造所期望達到的效果后,進行科學地分析和論證,以決定此次鄉村風貌改造設計的思路。
5 鄉村風貌改造指導思想
以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為著力點,以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以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村莊品質。在本次風貌改造設計中,用獨特的地域性語言展示城市的歷史淵源和人文景觀;用原生態的建造手法塑造獨一無二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用真心為農的設計理念詮釋新農村建設的精髓;用多樣化的生活情景體現村莊的活力;以科學的態度對現有文化、建筑及其環境現狀進行充分的研究,在完全尊重村莊現有發展肌理的基礎上進行有機更新。
對鄉村地區自然、人文、建筑、鄉村聚落保護的復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鄉村生活的重要手段[4]。在村莊建設發展過程中,要注意保留村莊的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等,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讓村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
6 鄉村風貌改造內容與方法
6.1 結合村落現狀,對景觀進行恰當的改善和利用
結合村落的區域特征,進行充分地調查與分析,了解休閑生活的特點,在村落風貌改造的過程中體現對自然環境、村莊的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文化心理、民間習俗和傳統的尊重[5]。
6.2 挖掘村落地域特色,突出村落獨特韻味
將鄉村風貌改造與村落地域特色相結合,進行充分地調查,分析掌握村民的生活特點,尊重山村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建筑特點、文化脈絡、審美情趣、民俗特點等地方民俗特色。充分考慮傳統生活方式的特征,延續文化脈絡,突出區域特色,展現鄉村自然風情和人文特征[6]。
6.3 結合村落文化特色,設計具有當地民族風俗的特色景觀
鄉村風貌改造與當地景觀現狀相結合,體現村落文化特點,打造具當地民族族文化特征的鄉村景觀,讓村民體驗到“回歸文化,自然為本”的感受,為青山村提供良好的村容村貌[7]。
7 結語
在當今我國經濟實力穩步提升、城鄉統籌發展的大環境下,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在鄉村風貌改造的過程中,除了要改善村落風貌,還必須尊重當地的土地倫理道德,維持村莊原有的肌理、景觀生態格局,延續當地的歷史文脈。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基于有機更新的鄉村風貌的繼承與發展能避免新農村建設大潮下保護性衰敗和建設性破壞的困境,進一步促進鄉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復興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 銳,王仰麟,景 娟.農業景觀生態規劃原則及其應用研究——中國生態農業景觀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2):6~9.
[2]陳葉龍.面向可操作性的村莊規劃管理探討——以銅陵市美好鄉村建設為例[J].規劃師,2012(10):22~25.
[3]周心琴.西方國家鄉村景觀研究新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3):85~90.
[4]Gy R.Rural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1(2):93~97.
[5]李 瓊.湖南新農村鄉土景觀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0.
[6]李宗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文化建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7.
[7]張善峰.鄉村文化在鄉村旅游規劃中的表達[J]. 上海農業學報,2008(2):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