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芽
摘要:指出了高校第二課堂是拓展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培養、鍛煉其各種能力的重要場所。通過培養方式與問卷調查進行了探索分析,提出了加強學分管理、培養師資、搭建平臺、激活興趣等方面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高校;第二課堂;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24002
1 引言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深化農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培養現代農業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充分發揮農業院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人才培養和農業技術創新推廣網絡。以教科書知識為核心的第一課堂教學顯然難以滿足培養高質量優秀人才的需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已成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1]。如何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現代農業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是當今高等農業院校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2]。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是高等院校學生教育最具特色、最具創新、最具活力的一項工作[3]。
2 學校對第二課堂制度的建設
第二課堂教學是指除課堂教學、實驗、實習等教學之外,為拓展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培養、鍛煉其各種能力,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的相關課外活動。它是第一課堂的時空再延續、認知再深化,而其實施形態也更為自主、多元、開放。因此,早在2002年,按照團中央部署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要求,貴州大學就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素質教育活動,組織參加學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和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等活動,大力拓展第二課堂的輻射面,推進第一、第二課堂的聯動。同時,在該校全日制本科生中建立創新性實驗計劃和SRT等實驗、實踐性項目,資助金額500~10000元不等,提供“項目化”的支持,從而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從2010級全日制普通本科學生開始實施第二課堂學分制管理,本科學生在完成第一課堂學分外,必須修讀第二課堂教學活動項目至少4個學分方能畢業。第二課堂教學內容主要有形勢與政策系列講座;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系列活動;學術講座和報告;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各級各類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就業與創業實踐系列活動;課外社會實踐與志愿者服務;課外素質拓展;學術論文、專利等各類知識產權成果;其他經認定委員會認定的課外活動或項目等十大類別。從“課程化”、“項目化”、“學分化”來管理第二課堂制度建設,充分調動學生參加第二課堂的積極性,把‘學生觀眾推向“參與主角”,有效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3 學生對第二課堂的總體認識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為貴州大學統招本科大二不同專業的學生,專業分別為園藝、植保、農學、煙草、茶學、中草藥、動科、林學。共發出150份調查問卷,收到有效問卷共148份。
在對“你對高校第二課堂教學的了解程度如何?”,18.8%的同學認為非常了解,25.0%的同學認為基本了解,50.0%的同學認為了解一點,6.2%的同學認為不了解。
在對“你認為高校有必要開設第二課堂嗎?”, 31.3%的同學選擇非常必要,62.5%的同學選擇必要,6.2%的同學選擇不必要。
在對“學校為學生開設了什么類型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14.9%的同學選擇社團活動類,29.6%的同學選擇假期社會實踐類,22.2%的同學選擇社會公益服務類,3.7%的同學選擇專業技能競賽類,18.5%的同學選擇科技創新類,如SRT,7.4%的同學選擇專業見習與實習類,3.7%的同學選擇其它。
在對“你參加或指導過哪些第二課堂教學活動?”,23.2%的同學選擇社團活動類,34.6%的同學選擇假期社會實踐類,7.7%的同學選擇社會公益服務類,15.4%的同學選擇專業技能競賽類,11.5%的同學選擇科技創新類,如SRT,3.8%的同學選擇專業見習與實習類,3.8%的同學選擇其它。
在對“你認為第二課堂對提高學生的能力有用嗎?”,41.1%的同學選擇有用,11.8%的同學選擇無用,47.1%的同學選擇說不清楚。
在對“你校有專門針對某一通識課程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嗎?”,38.5%的同學選擇有,5.0%的同學選擇沒有,52.5%的同學選擇不清楚,5.0%的同學選擇不清楚哪些是通識課程。
在對“你對本校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方式是否滿意?”,15.4%的同學選擇非常滿意,26.9%的同學選擇滿意,46.2%的同學選擇一般,7.7%的同學選擇不滿意,3.8%的同學選擇非常不滿意。
在對“你對本校第二課堂教學的關鍵是什么?”,21.3%的同學選擇教學內容,17.0%的同學選擇教學方法,17.0%的同學選擇師生互動,25.5%的同學選擇學生愛好,20.2%的同學選擇符合社會需求。
4 第二課堂的思考
4.1 重視素質拓展,加強學分管理
只有18.8%、 25.0%的同學認為非常了解和基本了解第二課堂, 多達52.5%的同學都不清楚學校是否有針對某一通識課程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輔導員、班主任以及社團需要加強對每一個學生闡述素質拓展能力,以及第二課堂學分獲得的重要性,這關系到自身是否順利畢業,讓英語協會、演講協會、創業協會、茶藝社、書法協會、攝影協會等多個學生社團通過學校廣播、報刊、宣傳欄、學習手冊、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宣傳素質拓展,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自身素質的意識和愿望。明確要求學生按時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學術講座、社會實踐和調查、“三下鄉”、愛心志愿等活動,并制度化。從而使每位學生在思想上對第二課堂學分的獲得給予足夠的重視。
4.2 搭建參與平臺,靈活考核學生
當前,高校第二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 “為學分而學分,為活動而活動、為競賽而競賽”的現象,從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方式滿意度中發現,15.4%、 26.9%的非常滿意、滿意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從整合活動內容、活動形式、考核辦法以及信息獲得的途徑著手,構建一體化的第一、二課堂教育平臺,推進創新與創業訓練項目、技能實踐項目、科研學術實驗項目,引導學生自主開展綜合性、問題性、創新性和實踐性的調查研究、實驗認證,并最終形成研究報告、實驗數據、創業方案、心得體會等多種考核方式。并對取得一定成效的學生實行相應的獎勵政策,如課題立項,保送研究生等措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4.3 培養卓越師資,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情況,第二課堂教學的關鍵分別是教學內容占21.3%,教學方法占17.0%,師生互動占17.0%,學生愛好占25.5%,符合社會需求占20.2%,相對均衡的選擇,需要老師知識廣博、能力全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為教職工建立培訓檔案,定期開展“傳、幫、帶”工作,采取專題系列培訓、競賽、自學輔導、網絡教學、對外交流學習等多種形式,創造教師進修機會,開展教師培訓工作,讓老師們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擴展文化修養,擴大學術影響力,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與時俱進,適應需求。不斷完善與改進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管理, 用于學生從事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動手能力,為第二課堂開展創造條件。
4.4 激活學習興趣,培養個性人才
據調查大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16.7%選擇個人強烈地求知欲望,56.3%選擇將來能有個理想的職業,12.5%選擇家長和老師的要求[4],可見,大多數大學生只是把學習是被動的、不自愿的,沒有發展成主動的求知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需根據學生在年齡、專業、興趣愛好、知識結構上的特點,從他們的學校、家庭、社會熱點中引導出具有吸引力的活動課題,激發學生動手驗證、參與課題研究的迫切愿望,并注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學校層面來說,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第二課堂才藝的平臺以及對外交流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技能與特長,發現自己潛力與喜好,為學生全面拓展素質起到推動的作用。
5 結語
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組織師生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第二課堂活動,把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是培養轉型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魏志淵,樓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課堂活動設計與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4):73~75.
[2]令狐文生,金一鳴,李純清.高校第二課堂活動狀況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高教論壇,2010(3):21~24.
[3]楊雪蓮,趙振軍,馮 佳.多樣化第二課堂教學模式激活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熱情[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7):202~205.
[4]盛瑤環,曾祥福,李啟華.大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分析及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6(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