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靈君
(鞍山市康寧醫院精神科二病房,遼寧 鞍山 114000)
帕羅西汀和西酞普蘭對急性應激障礙療效的對比研究
馮靈君
(鞍山市康寧醫院精神科二病房,遼寧 鞍山 114000)
目的 觀察和探討帕羅西汀和西酞普蘭針對急性應激障礙的臨床療效性,以期為臨床治療急性應激障礙提供客觀的理論依據。方法選取急性應激障礙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應用藥物區別將患者分為觀察A組和觀察B組,各15例,兩組患者臨床應用心理療法和常規治療均相同,其中觀察A組患者給予抗抑郁藥物帕羅西汀,觀察B組患者給予抗抑郁藥物西酞普蘭,比較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結果針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宗氏焦慮量表(SDS)和宗氏抑郁量表(SAS)評估,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SAS和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8周后觀察A組和觀察B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明顯下降,其中觀察B組患者評分降低幅度明顯大于觀察A組患者(P<0.05)。結論針對急性應激障礙患者應用西酞普蘭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明顯減輕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值得臨床重視。
急性應激障礙;帕羅西汀;西酞普蘭;臨床療效;研究
急性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指個體暴露于某個創傷事件后的2天~4周之內所表現出來的應激癥狀,作為一種精神障礙,其癥狀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精神運動型抑制或精神運動型興奮[1]。這些創傷事件是多方面的,它給人的身心帶來嚴重的創傷,嚴重擾亂了人們的生理和心理正常活動,ASD正是為了描述人處于這些創傷時間后一段時間內出現的瞬時或者短暫的應激反應而產生,具體追究其癥狀主要包括分離、再歷、回避和過度警覺[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不積極干預可能發展成為創傷后應激障礙,進一步侵犯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本研究針對近年來就診的急性應激障礙患者進行藥物干預,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鞍山市康寧醫院進行治療的急性應激障礙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診斷均符合急性應激障礙相關診斷標準:(1)暴露于創傷性事件;(2)至少存在3項分離性癥狀;(3)至少有一項重新體驗癥狀;(4)有明顯的回避行為;(5)有明顯的焦慮或者警覺性增高癥狀;(6)此障礙發生在受創傷后2 d~4周內。納入標準:(1)年齡>35歲,<60歲;(2)患者為首次住院。排除標準:排除癔癥、器質性精神障礙以及抑郁癥等。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應用常規基礎治療,給予常規心理治療,其中觀察A組患者給予帕羅西汀進行抗抑郁治療,初始劑量20 mg/d,酌情進行加量,最大量加到40 mg/d,而觀察B組患者給予西酞普蘭進行抗抑郁治療,初始劑量10 mg/d,酌情進行加量,最大量到20 mg/d。療程為8周,于治療前后均給予宗氏焦慮量表(SDS)和宗氏抑郁量表(SAS)評估,針對量表評分進行比較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針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宗氏焦慮量表(SDS)和宗氏抑郁量表(SAS)評估,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治療8周后觀察A組和觀察B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宗氏焦慮量表和宗氏抑郁量表比較
急性應激障礙又稱急性應激反應,是指患者在較為強烈精神刺激或長時間處于困境的作用下造成的一種精神障礙,以青壯年較為多見。目前臨床中對于急性應激障礙的發病機制還存在諸多爭議,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傳統觀點認為急性超強的刺激作用在高級神經活動過程中能夠引發興奮,抑制過度緊張和相互沖突,中樞神經為了避免進一步損傷,往往會引發超限制的抑制,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急性應激障礙患者臨床癥狀多種多樣,往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精神運動性興奮或抑制,甚至木僵狀態,同時多伴有抑郁、焦慮狀態,還有少數出現妄想、幻覺以及自殺傾向等[3]。事實上,直到《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第4版發行,學術界才開始將應激反應認為是遭遇創傷性事件的一種應激反應,只有在應激反應超過一定強度或者持續時間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且對于個體社會功能和人際交往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時才能構成應激反應的相應障礙[4]。
急性應激障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不及時干預則會發展成為創傷后應激障礙,目前其研究一般限制在心理學領域中,而藥物治療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較少,治療一般采用對癥治療,常選用的藥物為抗抑郁、抗焦慮及抗精神病藥物等,而各類抗抑郁藥物均有改善抑郁、焦慮和失眠癥狀,此外,還能夠減輕回避癥狀[5]。帕羅西汀是選擇性5-羥色胺重吸收抑制劑(SSRI)的代表藥物,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應用的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首選藥物,通過阻礙機體中突觸前膜對5-羥色胺的再攝取,從而加強或延緩5-羥色胺的藥效,最終達到抗抑郁的效果;而西酞普蘭是一種新型抗抑郁藥物,是現有藥物中選擇性最強的SSRI類藥物,在同類型的藥物中相對選擇性最高,能夠有效地阻礙5-羥色胺再攝取作用,且對于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再次攝取吸收作用小,對苯二氮卓類、阿片類、組胺、毒蕈堿、對乙酰膽堿、γ-氨基丁酸等受體的影響微乎其微,西酞普蘭在發揮效用的同時,并不對患者的精神、認知功能、血壓及心臟傳導造成影響,適合長期使用,能夠明顯改善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核心癥狀,逆轉患者的腦損傷,對患者的回避癥狀、闖入癥狀、抑郁和焦慮狀態有明顯的改善作用[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明顯下降,其中應用西酞普蘭患者評分降低幅度明顯大于應用帕羅西汀患者,說明針對急性應激障礙患者應用西酞普蘭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明顯減輕患者焦慮、抑郁狀態。但本研究樣本含量較小,尚需大樣本含量的高質量研究加以驗證。
[1]艾尼瓦江·艾爾肯.燒傷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治愈手段[J].當代醫學,2013,19(3):31-32.
[2]孫潤珠,李輝,薛芬,等.電針結合文拉法辛對抑郁癥患者抑郁癥狀及睡眠改善作用的對照研究[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2012,12(6):593-595.
[3]武文珺,彭正午,張瑞國,等.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帕羅西汀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療效[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2014,14(5):450-453.
[4]金圭星,王學義,王嵐,等.艾司西酞普蘭改善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及腦結構的磁共振研究[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2, 12(3):221-223.
[5]李秀麗,王力,孫魯毅,等.交通事故幸存者急性應激障礙的流行情況及預測因素分析[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2,21(10):940-942.
[6]馮瑩.帕羅西汀與丁螺環酮治療廣泛性焦慮對照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24):134-1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