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凌蘭
(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吉安 343000)
血透患者護理中個體化健康教育的應用分析
胥凌蘭
(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吉安 343000)
目的 觀察個性化健康教育應用于血透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72例作為觀察對象,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6例。對照組患者采用的護理方法為常規血液透析護理方法,實驗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再融入個體化健康教育。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及護理的滿意度進行觀察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例數為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例,兩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9634;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4.4%,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2.2%,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4000;P<0.05)。結論對血透患者的護理中加入個體化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患者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了解到了更多的健康知識,能夠以積極的狀態來面對疾病,對護理效果的滿意度也很高,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
血透患者;護理;個體化健康教育
血液透析是用于治療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和肝膽疾病等的有效方法[1]。具體的操作過程是將患者的血液經血管通路導入動脈管道、去泡器,再到達透析器。血液和血液透析主要借助于透析器內的半透膜進行逆流交換,交換后的透析液進入廢液槽,而血液則再重新回到人體中,但已經得到了“清洗”。血透后患者的護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醫學上常采用的是血透常規護理方法[2],但這種護理方法尚有一些不足,患者的不良反應較多且護理滿意度不高。對此,有學者提出采用在血透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加入個體化健康教育,針對這一觀點,本院選取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72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究個體化教育在血透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72例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血清肌酐≥354 μmol/L(4 mg/dL),或尿量<0.3mg/(kg·h)持續24 h以上的患者;(2)體液過多(如球結膜水腫、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心音呈奔馬律或中心靜脈壓升高),持續嘔吐,煩躁或嗜睡的患者;(3)高鉀血癥,血清鉀≥6.5 mmol/L的患者。排除標準[3]:(1)惡性腫瘤晚期導致腎功能衰竭的患者;(2)患者本身存在有未經控制的糖尿?。唬?)有顱內出血或顱高壓的患者;(4)非容量依賴性高血壓患者。將72例患者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6例。實驗組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42~58歲,平均(49.2±2.3)歲;腎衰竭病史1~9個月,平均(4.2±1.1)個月。對照組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41~59歲,平均(48.3±2.8)歲;腎衰竭病史1~8個月,平均(3.9±1.2)個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悉本次研究的目的,同意參與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血透常規護理方法。在血液透析開始前,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的了解,尤其患者的具體化驗情況,再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透析器、透析液及不同的透析方式;隨后,做好透析的準備工作,對透析機進行監測,預沖透析管路;在透析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意識狀態;透析中還要觀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或置管處有無腫脹、出血等情況,一旦發現,迅速進行處理;在透析結束后,對患者的體溫、呼吸、脈搏、血壓、體重等進行測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并對患者的肌酐、尿素氮、K﹢、Na﹢、Cl-等進行抽血檢查,觀察分析患者的透析情況。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再融入個體化健康教育。個性化健康教育主要從心理、飲食、藥物使用等方面來展開[4],(1)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全方位采集患者的心理信息,進行客觀量化的心理評定,根據患者的基本心理狀態,在透析期間,適度對其進行心理上的輔導,對患者講述透析的原理及基本操作、注意事項等,讓患者對血液透析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時鼓勵患者以樂觀積極的態度來應對自己的病情,必要的時候可以為患者建立適當的宣泄途徑,引導患者穩定情緒;(2)飲食健康教育:結合患者的病情及血液透析的具體情況,對患者的飲食方面進行健康教育,制定適宜患者病情的飲食計劃,并進行跟蹤觀察,記錄患者的病情,適當的時候進行飲食的調節,讓患者養成良好的日常飲食習慣;(3)藥物使用教育:每天按時按量為患者提供所需的藥物,必要時可以陪伴患者用藥,并在服用藥物的過程中為患者講解藥理知識、治療的原理等,幫助患者更好地配合醫生的治療;(4)日常生活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健康知識的普及,尤其是關于腎衰竭治療有益的運動,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一定的體力活動,或者由護理人員直接根據患者的病情來為患者制定適當的運動計劃,幫助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增強患者重返社會的信心;(5)其他:通過短信、多媒體、網絡互動平臺等現代工具,對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更多相關信息和注意事項的教育普及,引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關注自身身體的變化,了解在突發狀況下的自救措施。
1.3 觀察指標 (1)在護理期間對患者的不良反應進行觀察記錄,對比兩組患者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評價標準為非常滿意、較滿意、滿意、不滿意4個等級,統計兩組患者的總滿意度(總滿意度=滿意+較滿意+非常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為22.2%,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47.2%,兩組間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9634;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達到了94.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2%,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4000;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血液透析通過將患者體內的血液引流至體外,經由透析器中,血液和含有機體濃度相似的電解質溶液進行物質交換,達到清除患者體內代謝廢物、維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的目的[5]。隨著人們生活壓力增大,患有腎衰竭的患者越來越多,對于血液透析的治療及護理有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22.2%,明顯低于常規護理情況下的不良反應發生率47.2%;同時,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達到了94.4%,具有非常好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對血透患者的護理中加入個體化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患者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了解到了更多的健康知識,能夠以積極的狀態來面對疾病,對護理效果的滿意度也很高,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
[1]楊慶霞,袁麗芳.血透患者護理中個體化健康教育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5,13(26):108-109.
[2]蒲君,潘紅,謝瓊,等.個體化健康教育在血透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2013,24(8):56-57.
[3]曾玉鳳,林紅.交流技巧在血透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福建醫藥雜志,2002,24(6):193-194.
[4]倪華芳.老年血透患者護理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1):87-88.
[5]范春琴.腎衰竭患者血透初期液體容量失衡的護理干預措施[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27-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