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爽,周揚
(濟南市第一人民醫院整形外科,山東 濟南 250011)
鼻整形聯合鼻撐矯形治療單側完全性唇裂的臨床研究
趙爽,周揚
(濟南市第一人民醫院整形外科,山東 濟南 250011)
目的 探討鼻整形聯合鼻撐矯形治療單側完全性唇裂的療效。方法收集單側完全性唇裂患兒80例。根據手術方式分為聯合組48例和常規組32例。觀察兩組患兒術后鼻孔高度和寬度、鼻基部和鼻翼長度、鼻翼唇峰距、鼻偏曲度、鼻翼口角距。計算兩組患兒的鼻尖偏離度。結果聯合組鼻孔高度、鼻翼唇峰距、鼻翼口角距明顯低于常規組,鼻孔寬度、鼻基部長度、鼻翼長度、鼻偏曲度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兒鼻尖偏離度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單側完全性唇裂患兒在行改良Millard法唇裂修復術同期進行鼻整形和鼻撐矯形,能有效的改善患兒的鼻形態,促進口腔頜面向健康方向發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鼻整形;鼻撐矯形;單側完全性唇裂;改良的Millard法唇裂修復術
唇裂是口腔頜面外科較多見的一種畸形,患兒多存在一定程度的鼻部畸形,隨著患兒年齡的增長,其唇裂表明越來越明顯,這會增加患兒心理負擔,進而影響身心健康[1]。選用合理有效的整形方法既能對患兒口腔頜面起到美容效果,還能滿足患兒及其家屬的需求。本研究對80例單側完全性唇裂患兒采用鼻整形聯合鼻撐矯形治療,并與改良的Millard法唇裂的修復術進行對照研究,探討鼻整形聯合鼻撐矯形治療的臨床效果。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4年2月~2015年5月濟南市第一人民醫院整形外科治療的單側完全性唇裂患兒80例。根據手術方式分為聯合組(鼻整形聯合鼻撐矯形治療)和常規組(改良的Millard法唇裂的修復術治療)。常規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3~6個月,平均(3.8±0.4)月。聯合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3~7個月,平均(3.9±0.5)個月。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常規組采用改良的Millard法唇裂修復術治療。聯合組則在進行上述手術治療同時加用鼻整形、佩戴鼻模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定點、連線和懸吊,使患側唇峰點降低直至雙側對側,從而形成一個“L”形黏膜瓣,進而能較好的封閉患側方向鼻底部,潛行剝離兩側皮瓣深面和上頜骨黏骨膜淺面,且對健側和患側口輪匝肌進行游離,同時剪斷口輪匝肌在患側方向上鼻小柱、鼻翼異常的基底部以松解口輪匝肌,于唇部行一切口,潛行分離患側的鼻小柱、鼻翼軟骨和皮膚、鼻翼軟骨和鼻黏膜,使鼻軟骨和皮膚、鼻黏膜粘連得以解除。并剪斷鼻翼軟骨外側腳附麗,以單齒鉤朝外側牽拉,矯正鼻翼、鼻小柱,使雙側鼻孔外形和大小相似,對位縫合唇部皮膚、口輪匝肌和口腔側黏膜,通過懸吊縫合鼻翼穹隆、鼻前庭、鼻翼外側腳三點以結束患側鼻翼矯形。術畢佩戴鼻模以維持和矯正術后鼻部形態。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術后鼻孔高度和寬度、鼻基部和鼻翼長度、鼻翼唇峰距、鼻偏曲度、鼻翼口角距。計算兩組患兒的鼻尖偏離度=(左右測量指標中的較大值-左右測量指標中的較小值)/左右測量指標中的較大值。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術后鼻形態與鼻尖偏離度比較 聯合組鼻孔高度、鼻翼唇峰距、鼻翼口角距明顯低于常規組,鼻孔寬度、鼻基部長度、鼻翼長度、鼻偏曲度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兒鼻尖偏離度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281,P=0.000)。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術后鼻形態與鼻尖偏離度比較(±s,mm)

表1 兩組患兒術后鼻形態與鼻尖偏離度比較(±s,mm)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項目鼻孔高度鼻孔寬度鼻基部長度鼻翼長度鼻翼唇峰距鼻偏曲度鼻翼口角距鼻尖偏離度常規組0.09±0.03 0.12±0.05 0.06±0.02 0.07±0.03 0.24±0.10 0.16±0.08 0.11±0.01 1.56±0.49聯合組0.05±0.02 0.23±0.07 0.12±0.06 0.14±0.05 0.19±0.09 0.22±0.09 0.09±0.01 3.01±0.73 t值7.163 7.673 5.449 7.104 2.328 0.051 8.764 6.281
唇裂在口腔頜面部畸形疾病中占比約為2%,其最常用的治療手段是外科手術。單側完全性唇裂伴鼻畸形的發生機制包括胚胎學機制和解剖學機制。前者主要認為胚胎期口輪匝肌發育與鼻畸形相關,胚胎在8~21周時,唇腭裂梨骨增長較快,致使口腔和鼻囊的唇腭裂中線結構迅速增大,最終形成鼻畸形[2]。畢思思等[3]研究指出,鼻翼軟骨基質所含的糖胺聚糖濃度減少亦會促使患側鼻翼軟骨外側角度變寬、變短,增加了鼻畸形的風險。而后者認為:(1)鼻唇部肌肉與鼻畸形存在明顯相關性(2)鼻翼軟骨與鼻畸形有關。鼻翼軟骨中的纖維環和肌肉環與鼻畸形尤其密切。(3)上頜骨與鼻畸形有關。
鼻模主要是用來維持鼻部形態,支持鼻翼,矯正鼻部外部形態,降低術后瘢痕攣縮及術后鼻畸形的發生風險。有研究報道,唇裂患兒在鼻整形術后應用鼻模既可維持鼻部形態,還可促進鼻翼軟骨向正常發育方向發展,同時還可減少術后瘢痕攣縮所致的鼻翼塌陷、鼻孔扁平等鼻畸形發生,提高了手術療效[4]。
本研究聯合組在行改良的Millard法唇裂修復術后進行鼻整形和鼻撐矯形,其療效優于常規組,鼻尖偏離度明顯變小,提示鼻整形聯合鼻撐矯形能一定程度改善唇裂修復術的美容效果。本研究發現鼻整形聯合鼻撐矯形需重視以下幾點:(1)充分剝離鼻軟骨和皮膚、鼻黏膜間的粘連,切斷鼻翼軟骨外側腳黏附組織,利于鼻翼軟骨塑形;(2)充分松解口輪匝肌,切斷患側鼻小柱和鼻翼的基底部黏附組織;(3)根據口輪匝肌黏附組織特點進行針對性矯正;(4)進行鼻翼穹隆、鼻前庭和鼻翼外側腳的三點貫穿懸吊;(5)需長期使用鼻模矯正鼻形態,避免間隔或停止使用時間>7天[5];(6)需結合患兒術后不同時期特點選用適當鼻孔大小的鼻模;(7)鼻模使用時間0.5~1年。正常情況下,鼻尖在面部器官的中心線上,左右側結構對稱,故可從面部器官、結構對稱性來評估頜面部手術的整形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各項檢測指標均好于常規組,說明單側完全性唇裂在唇裂修復術同時進行鼻整形和鼻撐矯形,能明顯提高美容效果,預后良好。
綜上所述,對單側完全性唇裂患兒在行改良Millard法唇裂修復術同期進行鼻整形和鼻撐矯形,能有效的改善患兒的鼻形態,促進口腔頜面向健康方向發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英懷,楊威,蔣崇檳,等.外側部分肋軟骨移植修復唇裂術后鼻翼畸形[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5,72(3):91-92.
[2]韋進,王伯鈞,蔣才麗,等.改良下三角瓣法及L瓣法聯合應用修復單側完全性唇裂畸形[J].口腔醫學研究,2011,33(1): 51-52.
[3]畢思思,李錦峰,任戰平,等.單側完全性唇裂患兒一期鼻畸形整復的臨床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5,73(10):46-47.
[4]王方,吳國鋒,田磊,等.新型嬰兒唇裂仿真模型及其在外科手術教學中的應用[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0,46(2):45-46.
[5]楊志宏,上官守琴,于海生,等.不對稱Z成形術在單側不完全性唇裂修復術中的應用[J].天津醫藥,2011,35(9):75-7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