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發
(遼寧省綏中縣醫院普外科,遼寧 綏中 125200)
全胃切除與近端胃切除在胃上部癌治療中療效對比
孫振發
(遼寧省綏中縣醫院普外科,遼寧 綏中 125200)
目的 探討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與近端胃切除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胃上部癌患者共76例,采用隨機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觀察組患者給予全胃切除術,對照組患者給予近端胃切除術。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紅蛋白與血清清蛋白,并發癥發生率及術后5年生存率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胃切除術治療胃上部癌,能夠提高患者的遠期生存率。
胃上部癌;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療效
胃上部癌主要是發生于賁門到胃大彎與胃小彎上1/3連線部位。該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低,但因早期臨床癥狀不顯著,導致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往往已發展到晚期,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該疾病,手術方式主要包括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切除術,均能夠控制患者病情的發展,但哪種手術方式更好一直存在爭議[1]。本次研究將本院76例胃上部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遼寧省綏中縣醫院接受治療的胃上部癌患者共76例,采用隨機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目的、方法知情,并簽署授權同意書。其中,觀察組患者男26例,女12例,年齡43~63歲,平均(53.21±3.14)歲。TNM分期:Ⅰ期共5例,Ⅱ期共13例,Ⅲ期共16例,Ⅳ期共4例;對照組患者男24例,女14例,年齡45~65歲,平均(54.25±3.26)歲。TNM分期:Ⅰ期共6例,Ⅱ期共12例,Ⅲ期共17例,Ⅳ期共3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胃上部癌診斷標準;(2)患者均經病理生理學檢查后確診為胃上部癌;(3)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癥狀;(2)患者存在精神障礙及精神疾病;(3)患者屬于非原發性胃上部癌;(4)患者處于妊娠期或者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
1.3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近端胃切除術。采用氣管插管麻醉,于腹部正中作一切口,探查患者的病灶部位,明確病灶部位后,為患者實施胃后壁-食管吻合術,術中所有患者均接受第2站淋巴結清掃。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給予觀察組全胃切除術。采用氣管插管麻醉,于腹部正中作一切口,探查患者的病灶部位,依據患者的病情選擇相應的手術方式。其中,有17例患者接受食管-空腸Roux-Y吻合術;有13例患者接受食管-空腸Schlatter吻合術。術中所有患者均接受第2站淋巴結清掃。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紅蛋白、血清清蛋白、并發癥情況及遠期生存率。其中,并發癥主要包括吻合口狹窄、腹腔積液及反流性食管炎。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紅蛋白與血清清蛋白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紅蛋白與血清清蛋白相比,組間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紅蛋白與血清清蛋白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紅蛋白與血清清蛋白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紅蛋白與血清清蛋白比較(±s)
項目血紅蛋白血清清蛋白觀察組(n=38)治療前104.21±26.32 34.58±7.32治療后111.21±23.52 35.28±8.02對照組(n=38)治療前105.24±25.85 34.74±7.25治療后125.58±27.54 41.20±9.58 t值2.4459 2.9209 P值<0.05<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生存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5.8%,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39.5%,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299,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年、術后3年生存率,與對照組相比,組間數據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為52.6%,高于對照組患者28.9%,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生存率比較
胃癌屬于一種惡性腫瘤,其發病率較高,發病人群以中老年居多,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依據胃癌的發病部位可以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胃上部癌、胃中部癌及胃下部癌。其中,胃上部癌早期癥狀并不顯著,一旦確診則已發展到后期,患者表現出惡心、體重下降等癥狀,治療難度較大。臨床研究資料顯示[3],胃上部癌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往往與患者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因此,保障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的規律性,對預防胃上部癌具有一定的意義。
近端胃切除術是治療胃上部癌的一種常用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該手術方式能夠為患者重建消化道,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因而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改善預后效果。但近端胃切除術容易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反流性食管炎等并發癥,因此術后需要嚴格控制患者的飲食種類及其量,一旦出現問題則需接受二次手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此外,胃上部癌的惡性程度相對較高,且浸潤能力相對較強,因而患者極有可能會出現腹腔及淋巴結轉移[5]。
由于胃上部癌的浸潤深度超過基層,且其他部位的胃周淋巴結往往會發生較高的微轉移率,特別是在第五組與第六組淋巴結的轉移率相對較高,因而需要為患者實施全胃切除術,這樣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6]。近幾年,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全胃切除術的適應癥逐漸得到擴展,且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全胃切除術的優點在于:(1)該手術方式不僅能夠對患者體內的區域淋巴結進行徹底清除,同時還能夠避免切端癌殘留[7];(2)食管空腸Roux-Y吻合術具有一定的代胃功能[8],同時還具有抗反流的效果,因而能夠降低術后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紅蛋白與血清清蛋白,并發癥發生率及術后5年生存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全胃切除術治療胃上部癌,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術后5年生存率。本研究認為全胃切除術治療胃上部癌具有顯著優勢,但對于早期胃上部癌患者,選擇近端胃切除術也能夠保障早期邊緣和淋巴清掃的范圍,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并能使患者的消化道得到重建,因而也能夠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針對胃上部癌患者,應依據患者的病情選擇相應的手術方式。而對于晚期患者,全胃切除術能夠提高患者的遠期生存率。
[1]張縣強.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對胃上部癌的臨床價值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4):142-143.
[2]于永才,朱云祥.用近端胃切除術和全胃切除術治療胃上部癌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5(16):251-252.
[3]周景新.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與近端胃切除的臨床效果比照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27):32-33.
[4]熊念忠.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切除術治療胃上部癌的臨床療效對比[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27):80-81.
[5]陳坤,李狄航,孔勇,等.對胃上部癌根治術中的脾門淋巴結清掃的探討[J].當代醫學,2013,19(11):101-102.
[6]王愛東,謝仁俊,李田剛,等.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對胃上部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2(16):3659-3660.
[7]郭峰.胃癌腹腔鏡輔助全胃切除術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對患者術后消化吸收功能的影響[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6,21 (1):46-49.
[8]田君,姚學權,陳徹,等.兩種術式對進展期胃上部癌術后輔助化療耐受性的影響[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6(3): 277-28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