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成
(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放射科,江西 九江 332000)
脊柱結核的影像診斷50例分析
張志成
(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放射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目的 探討分析脊柱結核的影像診斷。方法 本研究選取50例脊柱結核患者,患者分別做CT(17例)、X線(17例)及MRI(16例)檢查,對比三種影像診斷相關指標。結果 CT陽性為13例,陰性4例,診斷符合率為76.47%,X線陽性為10例,陰性7例,診斷符合率為58.82%,MRI陽性為15例,陰性1例,診斷符合率為93.75%,三項影像學檢查中診斷符合率最高的為MRI診斷,其次為CT和X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T評估單個椎體結核病灶破壞范圍為(69.0±13.3),X線為(34.0±15.1),MRI為(80.0±12.4),從結果中看出三項影像學檢查對單個椎體結核病灶破壞椎體體積和受累椎體總體積百分比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T和MRI在診斷脊柱結核均優于X線,其中MRI診斷脊柱結核較好的應用效果,然而考慮到MRI診斷檢查過程較為繁瑣,價格較為昂貴,因此需和CT聯合對診斷脊柱結核有著良好的臨床意義。
脊柱結核;MRI;CT;X線;影像診斷
脊柱結核占全身骨關節結核的首位,其中以椎體結核占大多數,附件結核十分罕見。腰椎活動度在整個脊柱中最大,因此也是發生結核最高的部位,之后是胸椎和頸椎。該病有較長的潛伏期,臨床診斷不易被查出,但因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導致病灶持續擴大,最后進入臨床期。脊柱結核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術前及早的診斷有利于降低手術難度,提高術后生命質量[1-2]。對此,本研究特選取部分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應用CT、X線片和MRI影像學技術,分別取得不同診斷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脊柱結核患者,分別給予患者CT(17例)、X線(17例)及MRI(16例)診斷,其中采用CT診斷男9例,女8例,年齡15~67歲,平均年齡(47.0±7.4)歲,病程19 d~7年,平均病程(11.0±7.2)月,X線片男10例,女7例,年齡16~64歲,平均(45.0±6.2)歲,病程18 d~6年,平均(10.0±5.1)月,MRI男9例,女7例,年齡15~64歲,平均年齡(46.0±5.3)歲,病程20 d~7年,平均病程(12.0± 6.3)月。50例脊柱結核中,腰骸段4例,腰椎段13例,胸腰段14例,頸椎段8例,胸椎段11例。患者均有腰背部、胸背部疼痛,單側、雙側下肢疼痛,痰中帶血絲,咳嗽、低熱、盜汗等臨床癥狀。3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T檢查:采用螺旋CT機,間隔5 mm,層厚5 mm,重建常規骨窗和軟組織窗并行矢狀位重組、MRI冠狀及VR三維顯示。X線診斷:檢查受累部位雙斜位、正側位,同時運用數字X線片技術對目標區域進行連續拍攝,最后獲得圖像。MRI診斷:采用超導磁共振機,在胸腰線圈和頸線圈行TSE序列T1WI、T2WI及STIR矢狀位掃描,同時掃查冠狀位T2WI,部分患者可采用增強掃描。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 15.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診斷符合率 CT陽性為13例,陰性4例,診斷符合率為76.47%,X線陽性為10例,陰性7例,診斷符合率為58.82%,MRI陽性為15例,陰性1例,診斷符合率為93.75%,三項影像學檢查中診斷符合率最高的為MRI診斷,其次為CT 和X線,3組差異對比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種影像診斷篩查病灶破壞椎體符合率
2.2 評價單個椎體結核病灶破壞范圍 CT評估單個椎體結核病灶破壞范圍為(69.0±13.3),X線為(34.0±15.1),MRI為(80.0±12.4),從結果中看出三項影像學檢查對單個椎體結核病灶破壞椎體體積和受累椎體總體積百分比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脊柱結核是一種繼發病,原發病為肺結核、消化道結核或淋巴結核等,經血循環途徑造成骨與關節結核。該病患者常見消瘦、食欲不振、起病緩慢、低熱、貧血等臨床癥狀,兒童患者則有性情急躁、夜啼、呆滯等。腰椎結核的特點為患者在站立與行走時,往往用雙手托住腰部,頭及軀干向后傾斜,使重心后移,盡量減輕體重對病變椎體的壓力。患者從地上拾物時,不能彎腰,需挺腰屈膝屈髖下蹲才能取物,稱拾物試驗陽性[3]。可在患者腹股溝、腰三角、髂窩處看見或摸到膿腫,在繼發感染時寒性膿腫會出現毒血癥、高熱癥狀,從而加重脊柱結核病情,膿腫潰破后流出混有干酪樣物大量稀薄液體,也會伴有少量死骨,往往在破潰后形成慢性竇道,不能治愈。頸椎結核除了有頸部疼痛外,還會出現上肢麻木等神經根受刺激表現。患者常在劇烈疼痛時用雙手撐住下頜,頭部前傾,縮短頸部,形成十分典型的姿勢。咽后壁膿腫還會阻礙正常吞咽及呼吸,后期可在頸側摸到冷膿腫導致頸部腫塊[4-5]。
手術是治療脊柱結核的重要方式,大部分病例在臨床期被診斷出來,此時病灶已累及椎體骨質,因此術前有必要行影像學檢查,為手術提供重要依據。典型脊柱結核影像表現為椎間隙變窄、椎體骨質破壞、形成椎旁膿腫。本文研究分別采用了CT、X線片及MRI影像診斷方法,其中CT影像表現可清楚顯示更小、更多且隱蔽的病灶,對椎旁膿腫、死骨、鈣化、椎管受累情況,CT影像明顯要優于X線片。X線片,根據最先發病部位將其分為中心型,表現為密度不均、脊柱后突畸形、椎體楔形改變、椎體中央低密度骨質破壞。韌帶下型表現為相鄰椎體前緣及前部破壞、侵蝕,部分椎間盤遭到破壞。邊緣型表現為椎體邊級骨質侵蝕、破壞、椎間隙狹窄。椎旁膿腫即是椎體病灶破如周圍軟組織后形成膿腫,表現為球形軟組織腫塊,椎旁或是前方梭形。后凸畸形因椎體塌陷、破壞引起。MRI影像診斷因軟組織分辨率高,可任意切面成像,因此能準確顯示椎旁軟組織異常、椎體病變范圍、骨髓水腫、椎間盤病變。MRI在脊柱結核診斷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能診斷結核病灶受累椎體及椎間盤破壞情況等。研究結果顯示,CT診斷符合率為76.47%,X線診斷符合率58.82%,MRI診斷符合率為93.75%,三項影像學檢查中診斷符合率最高的為MRI診斷,其次為CT和X線,3組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CT評估單個椎體結核病灶破壞范圍為(69.0±13.3),X線為(34.0±15.1),MRI為(80.0±12.4),MRI的評估準確率高,和受累椎體總體積百分比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CT和MRI在診斷脊柱結核均優于X線,其中MRI診斷脊柱結核較好的應用效果,然而考慮到MRI診斷檢查過程較為繁瑣,價格較為昂貴,因此需和CT聯合對診斷脊柱結核有著良好的臨床意義。
[1] 盧東霞,張鳳翔,晨曦,等.脊柱結核的CT及MRI影像診斷價值[J].影像技術,2014(5):13-14.
[2] 鄧瑞芳.CT與MRI影像學診斷脊柱結核的差異[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15(4):302-303.
[3] 馮紅梅.脊柱結核的影像診斷[J].當代醫學,2013,19(16):108.
[4] 侯代倫.脊柱與關節結核影像診斷[A]//結核病及肺部相關疾病影像學診斷與介入治療高峰論壇資料匯編[C].2014.
[5] ChandrasekharYBVK,AlugoluR,AnirrudhKumarP,et al.Nove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oring system for diagnosis of spinal tuberculosis:A preliminary report[J].Journal of Neurosciences in Rural Practice,2013,4(2):122-1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