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西 上饒 334000)
梁志文,程錫海
利培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急性躁狂癥的臨床效果觀察
(上饒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西 上饒 334000)
梁志文,程錫海
目的 對利培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急性躁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方法 選取122例急性躁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成A組與B組,各61例,B組僅應用丙戊酸鈉治療,A組應用利培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結果 兩組總治療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周、2周、4周以及6周后,A組BRMS評分明顯低于B組(P<0.05)。結論 治療急性躁狂癥患者應用利培酮聯合丙戊酸鈉,能夠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患者躁狂癥狀,提高安全性,可推廣。
急性躁狂癥;利培酮;丙戊酸鈉;不良反應
躁狂癥為躁狂抑郁癥的一種發作形式,患者主要伴有思維奔逸、情感高漲、言語動作增多等臨床癥狀。該類患者需要家屬時刻照顧,給家庭、社會帶來較大影響,且時刻存在危險,因此,治療躁狂癥患者主要以患者為中心,減輕患者家屬生活壓力為目的[1]。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61例急性躁狂癥患者應用利培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獲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上饒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122例急性躁狂癥患者,其中,男60例,女62例,年齡(36.1±12.9)歲,病程(85.2±59.4)個月,住院次數為(2.3±1.1)次;應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成A組與B組,各61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排除標準[2]入選標準:納入滿足《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第三版(CCMD-3)中關于精神病性癥狀躁狂發作的診斷標準;納入年齡16~55歲的患者;納入治療前患者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評分超過10分的患者;納入經實驗室與體格檢查正常的患者;納入既往未使用過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
排除標準:排除未伴有其他軀體疾病、藥物、酒精濫用、藥物過敏、哺乳期以及妊娠期等患者。
1.3 方法 B組僅應用丙戊酸鈉(沈陽新馬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108;0.4 g)治療,每天2次,治療1周內逐漸增加藥物服用劑量,每天1.8~2.0 g,共治療4周。A組應用利培酮(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49;2 mg)聯合丙戊酸鈉治療,其中,利培酮:每次1 mg,每天1次;治療1周內逐漸增加藥物劑量,每天2~5 mg,共治療4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病情、不良反應,酌情應用心得安、氯硝安定、酚酞片以及安坦等對癥療法進行處理。
1.4 觀察指標 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評分以及不良反應等指標。
1.5 療效評價標準[3]痊愈:治療后,患者BRMS減分率超過80%;顯效:治療后,患者BMRS減分率>50%,<79%;好轉:患者BMRS減分率>30%,<49%;無效:患者BMRS減分率<30%。痊愈率+顯效率+好轉率=總治療有效率。
1.6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 A組患者總治療有效率為95.1%,B組患者總治療有效率為91.8%,兩組總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BRMS評分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BRM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1周、2周、4周以及6周后,A 組BRMS評分明顯低于B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BRMS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BRMS評分對比(±s)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與B組對比,bP<0.05
項目治療前治療1周治療2周治療4周治療6周B組(n=61)28.22±3.29 25.39±3.04a20.19±3.74a19.27±3.57a12.35±3.57aA組(n=61)26.93±3.90 20.75±4.20ab17.35±3.54ab11.35±3.24ab9.05±3.24ab
2.3 兩組不良反應率對比 A組出現1例頭暈,1例乏力,2例血壓下降,2例頭暈,不良反應率為9.8%;B組主要出現3例頭暈,2例乏力,2例血壓下降,4例頭暈,不良反應率為18.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不良反應主要為輕度和中度,可耐受,經過相應處理后不良反應緩解。
急性躁狂發作患者往往伴有易激惹、高度興奮、暴力傾向以及沖動等癥狀,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甚至出現譫妄,臨床治療主要應用常規抗精神病藥物,對早期興奮、行為障礙等療效欠佳,主張采取聯合應用抗精神藥物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總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周、2周、4周以及6周后,A組BRMS評分明顯低于B組(P<0.05)。充分表明,聯合用藥起效較快,且不良反應率較低,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在治療急性躁狂發作患者初期階段,應用丙戊酸鈉可快速控制患者躁狂、興奮癥狀,提高治療依從性,減少危險行為發生。
其中,利培酮為一種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近年來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具有療效良好、不良反應少的特點。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于2003年將其批準為治療急性躁狂患者的單一藥物或者輔助藥物。主要具備以下藥理作用:(1)具備兼具心境穩定劑樣的作用,且具備多巴胺D2與α1受體阻斷作用;(2)能夠有效提高血液內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有效抵抗躁狂;(3)其具備5-HT2受體阻斷作用,在躁狂癥患者治療中發揮著協同效果。丙戊酸鈉為一種廣譜抗癲癇藥物,不含氮成分,其具備的抗躁狂療效和鋰鹽療效相當,在各種躁狂癥患者的治療與應用鋰鹽治療無效的患者中得到廣泛應用,且可獲得顯著療效;另外,其能夠給γ-氨基丁酸降解酶產生抑制,使突觸間隙γ-氨基丁酸降解酶含量增加,進而發揮出增強突觸間隙γ-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但由于其不具備抗精神病、快速鎮靜作用,因此,臨床治療急性躁狂癥患者時常采取和抗精神病藥物聯合應用的方法[4]。
綜上所述,應用利培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急性躁狂癥患者,能夠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患者躁狂癥狀。
[1] 洪二郎,廖湘交,常鳳坤,等.小劑量博思清和利培酮分別合并足量丙戊酸鈉治療急性躁狂癥的對照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1):53-55.
[2] 邱智.利培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急性躁狂癥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7):817-818.
[3] 徐莉.利培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急性躁狂癥療效及安全性[J].中外健康文摘,2014,14(10):175-176.
[4] 劉敏,王慢利.利培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躁狂發作的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8):63-6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