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娟
(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一科,吉林 吉林 132013)
消臌湯結合西醫療法治療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臨床觀察
王桂娟
(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一科,吉林 吉林 132013)
目的 探討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最佳的治療方法。方法 將50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的西醫療法,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服消臌湯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在腹圍、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時間、肝功能檢測結果3方面比較,均好于對照組(P<0.05)。在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分別為92.0%和6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在傳統西醫療法基礎上增服消臌湯治療,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消臌湯;乙肝;肝硬化腹水;中西醫結合
我國是乙型肝炎的高發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截止至2015年,慢性乙肝患者以近1億人。除了乙肝患者基數大外,還存在另外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僅有1%的乙肝患者接受治療[1-2]。大部分乙肝患者因缺乏合理的治療,致使很多患者后期發展為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約有50%肝硬化患者10年左右發生腹水,具有較高的致死率。為了進一步提高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在臨床工作中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男16例,女9例;患者年齡40~65歲,平均(53.5±9.7)歲;肝硬化腹水病程為1個月~6年,平均(23.6±8.2)個月。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患者年齡38~63歲,平均(51.8±8.5)歲;肝硬化腹水病程為1個月~7年,平均(25.0±9.5)個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為以2001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分會和肝病學分會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和2004年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為標準[4]。排除標準為因其它原因如癌性、心源性和結核性等所致的腹水;精神或神經類疾病;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的西醫療法和飲食指導對患者進行治療。西醫療法包括:(1)保肝治療。將還原型谷胱甘肽(上海復旦復華藥業有限公司,0.6 g/支)2支融入250 mL生理鹽水中為患者靜脈滴注,每天1次;(2)利尿。口服安體舒通(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20 mg/粒),每天3次,每次2粒。呋塞米(廣東三才醫藥集團有限公司,20 mg/片),每天3次,每次半片;(3)補充白蛋白。靜脈注射人血白蛋白(山東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10 mL/瓶),每3天注射1次,每次注射5 mL,;(4)抗病毒治療。口服用阿德福韋酯膠囊(天津藥物研究院藥業有限責任公司,100 mg/片),每天1次,每次1片。飲食指導為嚴格限制患者在治療期間內食用或飲用高熱量、辛辣和溫熱等食物或飲品,并要求患者少食多餐。控制飲水量,最佳的飲水量為前日排尿量增加500 mL為宜。連續治療1個月。
1.3.2 觀察組患者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除采取傳統的西醫治療和飲食指導外,同時采用消臌湯進行中醫治。中藥組成如下:生黃芪、玉米須、豬苓和冬瓜皮各30 g,西洋參和梔子各6 g,麥冬、大腹皮、赤藥和白術各15 g,茵陳、雞內金、厚樸和五味子各10 g,澤瀉和生大黃各20 g,茯苓皮120 g等。水煎3次兌和。每天在患者早飯、中飯和晚飯前1 h左右為患者服用。連續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 (1)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周期結束后的腹圍;(2)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時間。主要包括納差、腹脹、負重和乏力四方面;(3)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水平。包括谷丙轉氨酶(ALT)、白蛋白(ALB)、TBil(總膽紅素)和凝血酶原時間(PT)。
1.5 療效評價標準 整體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種。其中顯效為患者經治療后,彩超檢查腹水減少80%以上,腹圍、臨床癥狀和肝功能水平恢復至正常;有效為彩超檢查腹水減少50%以上,腹圍和臨床癥狀和肝功能明顯改善;無效為患者彩超檢測結果等方面,與治療前無變化,甚至進一步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前后腹圍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者接受治療前,腹圍為(98.1±5.1)cm,經為期1個月的治療后,腹圍降至(78.2±5.5)cm;對照組患者接受治療前,腹圍為(97.8± 4.8)cm,經為期1個月的治療后,腹圍降至(90.2±5.9)cm。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患者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時間比較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納差、腹脹、浮腫和乏力等方面的改善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患者肝功能檢測比較結果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ALT等4項檢測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治療后再次檢驗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對照組10.03±2.2 13.06±2.8 13.98±3.1 9.0±1.7臨床癥狀納差腹脹浮腫乏力觀察組6.5±3.1a7.8±2.1a9.8±3.7a5.2±1.2a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檢測結果對照表(±s)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檢測結果對照表(±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項目ALT(U/L)ALB(g/L)觀察組(n=25)對照組(n=25)TBil(μ/L)PT(s)治療后73.2±16.6 29.8±9.3 52.7±17.5 30.2±9.5治療前126.1±25.3 28.2±6.2 60.2±5.9 29.8±4.8治療后46.2±12.1a40.0±8.8a22.7±9.8a14.6±8.5a治療前126.5±23.3 27.6±5.3 59.9±10.7 30.2±5.2
2.4 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經不同的治療方法后,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對照表
乙肝患者是肝硬化腹水的高發人群,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現有的醫療技術很難有效控制病毒的復制和發展,另一方面大部分患者缺乏乙肝病毒的治療意識,致使病毒控制情況并不理想。在乙肝病毒長期的影響下,患者肝臟病理學組織上有廣泛的壞死,同時殘存的肝臟細胞又結節性再生,從而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形成假小葉,最終發展為肝硬化。當患者形成肝硬化后,肝功能隨之減退,進一步引起門靜脈高壓和脾腫大,很難有效吸收體內的維生素和蛋白質而滲漏除蛋白液,形成腹水癥。
在患者的治療方法上,傳統的西醫療法由于僅能起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因此治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中醫治療肝硬化腹水有著悠久的歷史,中醫認為肝硬化腹水屬于腫脹等疾病的范疇,發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陽虛水停,相應的治療方法為溫陽利水。近年來,隨著中醫學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中醫療法應用于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臨床治療,如李建對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內服溫脾消水湯、中藥穴位貼敖和TDP照射方法進行治療[5];李嚴生在臨床工作中,在西醫療法基礎上,對患者增服雙味澤苓合劑等[6]。治療效果均明顯好于單純的西醫治療,與本次調查研究結果相一致。但由于受到作者本人水平和能力的制約,加之案例數量有限,比較結果難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其他醫學專家和工作者進一步進行驗證。
[1] 熊健.乙肝PreS 1抗原及抗體檢測在乙肝感染診斷中的價值評價[J].當代醫學,2015,21(18):72-73.
[2] 劉暢.黃芪湯治療慢性肝病研究進展[J].世界中醫藥,2015, 10(2):157-158.
[3]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S].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1,11(1):56.
[4] 危北海.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10):869-871.
[5] 李建.中醫二聯療法治療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研究[J].中國民間療法,2014,22(11):63.
[6] 李嚴生.雙味澤苓合劑治療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氣滯濕阻型33例[J].中醫研究,2013,26(6):25-2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