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錦妮
(解放軍五三五醫院婦產科,湖南 懷化 418000)
腹腔鏡下微創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效果觀察
馮錦妮
(解放軍五三五醫院婦產科,湖南 懷化 418000)
目的 分析腹腔鏡下微創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行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行腹腔鏡下微創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手術室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復發率為5.13%,低于對照組的12.82%,觀察組妊娠率為53.85%,高于對照組的46.1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采取腹腔鏡下微創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傳統開腹手術更具有優勢,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微創
子宮內膜異位癥(EMT)是臨床婦科常見病,是指由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被覆黏膜意外的身體其他部位而引起的良性病變,臨床表現為痛經、性交痛、月經不調等,嚴重的可能導致不孕,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增高,該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呈年輕化趨勢。以往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治療,但預后較差,常不能治愈。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快速發展,腹腔鏡在EMT診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對來本院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腹腔鏡下微創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來解放軍五三五醫院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78例,經病理檢查確診,均為首次發病;根據1985年美國生育協會修訂的EMT分期標準(R-AFS)進行分期[1]:Ⅰ期11例,Ⅱ期19例,Ⅲ期25例,Ⅳ期23例。所有患者均無子宮內膜異位復發、合并其他內科疾病及合并急性盆腔炎等婦科疾病。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其中觀察組年齡22~45歲,平均(27.6±2.3)歲;未婚4例,已婚35例。對照組年齡23~44歲,平均(28.5±2.5)歲;未婚5例,已婚34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開腹術,采取腰硬聯合麻醉,常規開腹探查盆腔內情況,根據探查結果常規剝除囊腫,恢復盆腔正常結構。
觀察組行腹腔鏡下微創治療:行氣管插管下全麻,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于臍窩成功穿刺進入腹腔,于麥氏點以及左側相同部位各取一操作孔,以2 L/min的速度低流量充入二氧化碳氣體,形成人工氣腹,腹內壓力保持在12~13 mmHg。將腹腔鏡及相關的操作器械置人腹腔,探查盆腔內情況,確定盆腔內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的位置,并明確分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如盆腔粘連分離術、電灼術、卵巢打孔術等,合并不孕癥的患者需同時行常規通液,宮腔鏡監測輸卵管是否通暢,若出現阻塞情況,則需行造口術,恢復輸卵管通暢。術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盆腔,觀察是否有遺漏的出血點[2]。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放置藥物,防止盆腔粘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及術后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通氣時間、住院時間等,并統計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復發及妊娠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本組數據進行分析,完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室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s)
P值0.0000 0.0000 0.0123 0.0000項目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通氣時間(d)住院時間(d)對照組(n=39)124.35±24.37 132.87±27.45 21.76±9.87 7.02±2.54觀察組(n=39)96.32±11.76 47.98±12.36 12.35±6.52 5.11±1.23 t值5.4484 4.9323 2.2916 4.2644
2.2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及妊娠情況 觀察組術后復發2例,復發率為5.13%,對照組術后復發5例,復發率為12.82%,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3.6193,P= 0.0571);觀察組妊娠率為21例(53.85%),對照組妊娠率為18例(46.15%),兩組妊娠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 1.1858,P=0.2761)。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臨床育齡婦女常見一種良性病變,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體以外的部分,具有易復發和轉移的特點。近幾年,隨著臨床婦科剖宮產率的不斷增加,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高達15%[3]。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臨床表現為痛經、月經不調、性交痛等,經期疼痛加重,包塊增大,經后疼痛減輕,包塊消失,嚴重的可能發生不孕,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有研究發現,該病與經血逆流有關,當婦女處于經期時,會有部分經血逆流至輸卵管,再進入到盆腔內,經血含有的內膜會種植在盆腔組織表面,從而引起病變的發生[4]。以往臨床上多采取藥物治療,可抑制病灶生長,但該病存在易轉移、浸潤性的特點,再加上藥物出現的不良反應,往往預后較差,常不能治愈[5]。近年來,隨著腹腔鏡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其作為一種新型的診療技術,為手術治療提供有效依據。有研究報道,腹腔鏡下微創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效果較佳[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室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腹腔鏡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效果較傳統開腹手術更具有優勢,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7]。觀察組復發率、妊娠率分別為5.13%、53.85%,對照組的組復發率、妊娠率分別為12.82%、46.15%,,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腹腔鏡對手術操作要求較高,手術視野相對較小,無法辨認微小病灶,為提高治療效果,可采取藥物輔助治療[8]。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異位癥采取腹腔鏡微創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
[1] 熊俊香.腹腔鏡下微創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3):108-109.
[2] 王書香.腹腔鏡下微創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9):125-126.
[3] 秦靜.腹腔鏡下微創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2,31(8):29.
[4] 隋玉梅,尹香花.宮、腹腔鏡聯合診治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癥的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2,17(7):547-549.
[5] 歐紅.腹腔鏡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179例臨床分析[J].微創醫學,2011,6(3):228-229.
[6] 關菁,鄭興邦,沈浣,等.腹腔鏡手術治療輸卵管副開口的妊娠結局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10):887-890.
[7] 曾誠,徐嘉寧,周應芳,等.腹腔鏡手術治療陰道子宮內膜異位癥43例療效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5(4):289-292.
[8] 張玲玲,應小燕.腹腔鏡手術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的比較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5,12(4):305-30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3.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