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詩玉+李軍靈
摘要: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食品安全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雖然我國制定和完善了相關法律,并出臺《刑法修正案(八)》,及時完善涉及食品安全的相關刑事法律規定,但我國的食品安全形勢依然較為嚴峻。本文從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實踐上分析保護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些不足,據此進行相關法律思考,以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
關鍵詞: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犯罪 法律保護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緊貼民生問題,事關公眾健康、政府威望與國際形象。加強食品安全領域的刑事法律保護,能給我國的食品安全環境帶來較大改善,督促企業商家做“良心”食品,促使政府相關部門嚴格履行監管職責,重塑百姓對某些食品的消費信心。可以說,在當前全社會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的大形勢下,開展食品安全領域的刑事法律保護問題這一課題已顯得必要,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刑法修正對涉及食品安全的相關規定進行了修正和完善
《刑法修正案(八)》對涉及食品安全的相關規定進行了修正和完善,彌補了1997年《刑法》涉及食品安全的相關規定的不足。
一是為保障食品安全,《刑法修正案(八)》將原規定中的“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改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這與2009年通過的食品安全法能夠有效銜接。二是《刑法修正案(八)》在相關條款的第二檔刑罰中增加了一個適用條件,即除了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外,增加了“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以相關刑罰。這意味著食品本身的危害性明確,盡管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但從非法獲利的金額、銷售食品的數量、食品擴散的范圍等角度能夠證明其嚴重危害的,仍然可依法給予刑罰處罰。三是加大了對食品監管瀆職犯罪的打擊力度。在《刑法修正案(八)》增設食品監管瀆職罪之前,對于負有食品安全監管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行為,只能依據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追究刑事責任。《刑法修正案(八)》將食品監管方面的瀆職犯罪單列出來,并規定了比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更重的法定刑,將最高法定刑從七年有期徒刑提高到十年。
二、刑事司法中辦理涉及食品安全案件存在的問題
(一)違法犯罪線索的發現、移送渠道不夠暢通
涉案人員為了防止被查處,其作案地點和作案手法十分隱蔽,加之部分群眾的食品安全意識淡薄,行政執法部門人員相對不足等原因,導致危害食品安全的違法犯罪線索的發現、移送渠道不夠暢通。一是作案地點隱蔽。非法生產銷售危害食品安全的黑作坊往往藏匿于城鄉結合部,隱蔽性強,不易被發現。二是涉案人員作案手法隱蔽。如某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食品案,吳某某等人在某肉食品加工廠內,多次收購死因不明和未經檢疫的死豬、病豬,并加工成毛邊豬凍存,與收購的生豬一道混合銷售牟利。三是部分群眾的食品安全意識不強,只圖價格便宜,使個別生產者、加工者、經營者有機可乘,從而滋生以次充好的行為,即使被發現但卻少有人舉報。四是相關行政執法部門因人員相對不足等原因,發現危害食品安全案件后移送公安機關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及時或者不移送的情況。
(二)調查取證工作難度大
通過對查辦的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相關案例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調查取證難度大是較為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對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數量,摻入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以及造成的后果等方面的證據,由于流轉快,進入市場去向不明,帳目不明等,難以獲取到相關重要證據,對犯罪事實和情節的認定造成很大難度。如艾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該案只有被告人艾某的口供,而在被告人艾某購買甲醛的具體數量、作坊開始使用甲醛生產甲醛血旺的時間、作坊每天的產量,以及產品進入市場的危害后果方面難以取證,即使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后亦未能夠就上述問題收集到足夠的證據。此外,此類犯罪案件往往涉及面廣,調查工作量極大,大大增加了查證難度。
(三)因相關鑒定結論不規范影響打擊效果的問題
司法實踐中,因相關鑒定結論不規范影響打擊效果的情況時有發生。以某院為例,檢察院辦理公安機關提請批捕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0件17人,因鑒定結論存在問題導致證明力不足而不(予)批捕11人,不捕率達64.71%,嚴重影響了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效果。相關鑒定結論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抽樣程序不規范。有的行政執法機關不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對涉案食品進行抽樣取證,進行抽樣的執法主體不合法,或者沒有制作抽樣提取筆錄,或者無見證人在提取筆錄上簽字,導致送檢食品來歷不明,影響了鑒定結論的證明力。二是鑒定依據不統一。各鑒定機構鑒定食品安全的依據不統一,導致對同一涉案食品的鑒定結論不一致,有的案件中出現同一送檢食品有多份結論不同的食品安全鑒定書,影響案件處理。三是鑒定結論要件不全。有的鑒定機構對涉案食品鑒定后出具的鑒定書只加蓋了單位公章,而無鑒定人簽章,導致鑒定結論的形式要件不全而削弱了證明力,影響案件處理。四是鑒定結論用語模糊。《刑法》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必須達到“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程度才能構成犯罪,這種危害程度需要鑒定機構在鑒定書中明確表述。但有的鑒定機構在鑒定書中常常使用“消費者食用后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患”等模糊用語,與法律規定術語存在差別,導致鑒定結論證明力削弱,影響案件處理。
(四)查處相關行政執法人員瀆職行為的力度不夠
近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食品安全法的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檢查結果表明,對食品安全事件不能及時嚴肅查處,對違法犯罪行為不能有力打擊,個別監管部門和人員甚至玩忽職守,致使有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有機可乘并鋌而走險,肆意制售不安全食品并流向市場。從蘇丹紅、三聚氰胺、地溝油到樹膠冒充蜂膠等,眾多食品安全事故的背后,我們看到食品安全監管的無力和缺位。
(五)被害人權益的保障力度不夠
《刑法》第36條第1款規定:“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第99條第1款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涉及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被害人眾多,刑事法律明確規定被害人有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而實踐中不少案件被告人雖然被判了罪,卻鮮有被害人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這從一個側面凸顯對被害人權益的保障力度不夠的問題。
三、相關思考
(一)進一步加強對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
一是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的宣傳力度。深入宣傳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和相關管理制度,大力開展行業誠信自律教育,加強法律知識和專業技術培訓,增強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的食品安全責任意識,提高食品安全監管隊伍依法行政意識和執法水平。普及食品安全相關知識,引導群眾安全消費、理性消費,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二是充分發揮社會和媒體監督作用。鼓勵群眾投訴舉報,支持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及時公布根據群眾投訴舉報和媒體監督查處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信息。及時曝光典型案件,揭露不法分子危害群眾健康的惡劣行徑,震懾有犯意的不法分子,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
(二)加大對涉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監管和處罰力度
食品監管部門要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監管和執法檢查,對存在嚴重食品安全問題的,依法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對涉嫌犯罪的及時移交司法機關,嚴禁以罰代刑。公安機關要加強與食品監管部門的聯合執法,對涉嫌犯罪的及時立案偵查。檢察機關要切實發揮檢察職能,與公安機關、法院和行政執法部門密切配合,建立快速辦理機制,突出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以及新聞媒體曝光的重點食品安全案件的打擊。對公安機關正在偵查的重點案件,在第一時間組織強有力的辦案力量依法介入,積極引導公安機關收集、固定證據;對公安機關提請批捕、移送起訴的案件,組織精干力量,優先予以辦理,及時批捕、起訴。審判機關要依法從重處罰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累犯、慣犯、共同犯罪的主犯、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和銷售金額巨大的犯罪分子,以及處于生產、銷售源頭的犯罪分子,并不斷加大財產刑的處罰力度,剝奪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資本。
(三)強化對涉及食品安全相關瀆職犯罪的打擊力度
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多數影響十分惡劣,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食品安全成為百姓心中永遠的痛。在眾多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我們很少看到涉及食品安全相關瀆職犯罪被查處。因此,要充分運用《刑法修正案(八)》相關法律規定,強化對涉及食品安全相關瀆職犯罪的打擊。檢察機關要把依法查辦國家工作人員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和查處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的失職瀆職犯罪作為當前查辦職務犯罪的一個重點,以此督促相關部門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監管職責和查處職責。
(四)加強執法能力建設
一是加強溝通協調,暢通相關違法犯罪線索的發現、移送渠道。食品監管部門與司法機關建立健全刑事司法與行政執法相銜接機制,重點解決好在執法過程中嚴格依法和相互配合等問題,獲取更多線索。二是提高證據收集能力。偵查人員要強化證據意識,立案后應當及時開展證據收集工作,從符合起訴的要求客觀、全面地搜集證據,注意按照犯罪構成要件去獲取和固定證據。三是規范相關鑒定工作。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規范涉及食品安全案件的相關鑒定工作,增強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四是進一步提高維護被害人合法權益的意識。司法機關在辦理相關案件中,要積極引導被害人及時向司法機關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主張賠償請求,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
(五)增設“非法持有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和“非法持有有毒、有害的食品罪”
在生產、銷售以外環節存在著持有行為,生產與銷售顯然不能涵蓋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大量持有隨時可能流入市場的存在缺陷食品使社會關系與秩序處于一種危險狀態,隨時可能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實踐中,一些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者,可能由于各種原因,尚未來得及將不安全食品或原材料用于制售就被抓獲,現行刑法對此無能為力,若不能進行有效地規制,將會助長行為人投機、僥幸心理,即使被查處也可以以未生產、銷售來開脫,實際上是刑法對此類行為的默許與放任。因此,建議對照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犯罪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的食品犯罪,增設“非法持有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和“非法持有有毒、有害的食品罪”,在定罪時堅持主客觀一致原則,主觀上行為人必須明知所持有的食品或原材是存在缺陷,客觀上應持有一定量的食品。建議在法定刑上設立三個檔次,依照持有數量較大,巨大,特別巨大等三種情況,分別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