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江
摘 要:研究生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最高層次的人才,是我國在其崛起之路上一股重要力量,其自身的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但隨著研究生規模不斷壯大,其專業技能與科研水平越來越高的同時,其思想政治教育卻顯得不盡人意,部分研究生出現了理想模糊、道德失范、言表不一等一系列思想道德問題。本文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中心,對其出現問題的原因展開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對策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問題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其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不充分,在其教育工作上沒有相應的專職人員,工作沒有落實到實處。有專家認為,研究生采用和本科生一樣的教育方式,從根本上缺乏針對性,不同專業的人坐在一個班進行授課,忽視了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學科背景,思想,成熟度與個體需求。當下我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授課形式與課程內容上。
(一)內容上偏重理論宣講,輕視綜合素質的培養
對研究生進行必要的政治理論學習是剛需,作為一個最高層次的人倘若不清楚自己國家的政策路線與方針,不關注自己國家即將面臨的問題,那他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建設者是極其不合格的,我們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目的也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可是,單單憑僅有的理論是行不通的,其他方面的素質教育才是我們首先需要重視的,影響研究生思想的因素有很多,其家庭、學業、婚戀以及信仰方面都是造成思想與心理問題的導火索,如若這些問題得不到切實有效的解決,勢必會出現一系列思想與心理問題,研究生作為我國教育層次最高的群體,在擁有更多機遇的同時,其年齡也逐漸接近中年,也和我們一樣面臨著就業、人際交往、婚戀等實際性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通和關注,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國近年來報道的高學歷人才犯罪時有發生,我們在替之惋惜的同時,也不禁反思當前教育的缺陷[1]。
(二)方式以教師包干為主,輕視團隊合作和研討
眾所周知,研究生與本科生處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就像是小學與初中一樣,二者的教學教育模式應該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而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專業課上面,研究生以專題研討為主,主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授知識提出相應問題。而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卻完全找不到學生主體的體現,在具體教學方式上,還采用本科階段的大班授課方法,不同專業在一個班級內上課,讓研究生有了一種錯誤的認知,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重要,這種錯誤的理解極為嚴重,在課堂上達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這種照搬本科生學習的方式,在教育研究生方面,出現了諸多不足,教學效果極差[2]。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對策
針對于研究生思想教育政治改革,很多專家學者各持己見。有人認為,就目前研究生出現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問題,需首先端正其教育管理者的態度,讓其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大重視程度,重新樹立研究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也有人認為需要將思想教育工作與黨相結合,以黨建推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而筆者針對以上描述的問題應針對兩大方向,創新教育方法與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一)針對不同專業背景研究生開展不同專題教育
不同專業的研究生所具有的知識背景也大有不同,所以在開展教育工作時,要突出其針對性,根據不同學科設計不同內容的課程,例如文科生需要加強科學素質教育,而理科生則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因此研究生也應針對不同學科進行不同的教育,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也有助于啟發學生興趣,這種差別對待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同時,課程內容如此設計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比那些照本宣科的政治純理論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當然,增加這些素質教育不意味著就要全盤放棄理論教育,依然要作為主導地位[3]。
(二)組建專門教學團隊并采取靈活的教育方法
關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師資源明顯不足,因此創建一支專門的教學團隊,由專職與兼職教師組成,政治理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由馬克思主義的專職教師將其他教師培養成獨當一面的精英,策劃完善整體教學思路,根據具體實際情況改良教學內容。另外,兼職教師可以聘用科學,人文方面的專家擔任,這些高水準的專家不僅有效的彌補了研究生的不足之處,還通過不同專家所不一樣的教學活動,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結語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本文通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模式與內容,研究生的思想心理方面出現的問題,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角度進行分析,還不夠全面,有待完善。期望更多的專家與學者參與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中來,共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
參考文獻:
[1]李寧.問題與對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3.
[2]張博.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N].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8):195-196.
[3]肖森,張紅英.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7(01):64-65.